第113章 宦海沉浮
字數:3542 加入書籤
大唐時期,蓮塘村的莊戶並不是很富裕,地位也不高。但是,九叔公的地位卻很受人尊崇。
九叔公姓梁,名士元,在唐代朝廷科舉製度考試中,九叔公雖然未能大遂平生所願,考取最高功名——進士及第,卻也得了個同進士出身。
唐鹹亨三年(公元672年),九叔公出生於嶺南新州蓮塘一戶梁姓的“書香世家”。一出生,家庭就按“科考取官”模式對他進行培養。三歲時,祖父梁錦興就開始教他學《三字經》、《千字文》等,“進士夢”是他一家三代的進身仕途夢想。
按照唐朝的科舉考試製度,獲得舉人資格的考生就可以上京參加會試。會試取中了,稱為進士。中了進士,就可以名正言順做官,一部分優秀的選入翰林院,稱為翰林,這是最高“學術職稱”,一般的進士至少也可外任知縣,這是古代文人士子為之奮鬥的人生目標。
九叔公在689年就考取了舉人,獲得了參加會試的資格。
唐睿宗永昌元年(公元689),才學超群、心懷天下的梁士元帶著親友湊的一百兩銀子做路費,前往唐代京師——長安城赴考,先前妻子王氏準備的一百兩銀子,他全部給了“家貧不能舉火”的舅母。
三場考罷,梁士元的卷子雖然獲得了考官的好評,卻沒能中榜。梁士元隻得打點行李,南歸故裏。
梁士元這次進長安城赴考,雖然沒能中榜,但卻有二大收獲。一是他在這裏遇到了伯樂——張柬之。雖然,張柬之已年近七旬,但在朝廷以賢良科目召試對答策問的一千餘人中,張柬之名列第一。兩人共論時事,相談甚歡,引為至交;二是歸家途中,沿途考察各地時務,民情了然於胸,見識大為增長。
武周長壽元年(公元692),前度梁郎今又來。這一次,梁士元差一點就被錄取了。同考官極力推薦他的卷子,主考官也認為這名考生“言有體,不蔓不枝、次暢、三順、詩妥。二場尤出色”,準備以前十名錄取。然而臨揭榜時,考官發現嶺南多錄了一個名額,而中原尚未錄滿,為了平衡,撤去了梁士元的進士資格而補給了中原,他又一次名落孫山。
後來,為了安撫梁士元,主考官給他一個“謄錄”的職務,讓他進入翰林院隊伍。可是,心高氣傲的梁士元不願意擔任這樣抄抄寫寫的職務,他還要搏一搏,於是拒絕了。
又是一個三年後,梁士元第三次參加會試。
這次考試,梁士元可謂得心應手,下筆如有神助,發揮得淋漓盡致。但主考官批他的答卷上出現了一處明顯的錯別字:提拔的“拔”字,寫成了點撥的“撥”字。
這一次,竟是一字之錯,又名落孫山。
正是:“失之毫厘,謬以千裏”!
進士,是有科舉以來中國封建社會做官的“門票”,考不上進士,梁士元就失去了一條進入官場的陽光大道。為此,梁士元陷入了苦悶和失落之中。
梁士元才高八鬥,才壓群儒,三次參加會試,都名落孫山,當時,臨安有一位高士有感於此,仰天歎道:新江北流,惜九曲十八彎,士元雖有狀元才,但沒有狀元命。惜哉、惜哉!
沒有走過科舉之路,未曾考中進士,盡管你做了高官,也會被視為非“正途”出身,會被同僚瞧不起。梁士元三次會試均名落孫山,雖然以雄才大略、經世致用的實學官至禮部,後來皇上特賜他“同進士出身”。但是,他也常常被朝中官員譏諷、嘲笑,連他首次赴京認識並視為至交、伯樂的張柬之也曾在一次三五知己聚會時,酒後譏笑他為“破例尚書”。
因此,梁士元對那些進士及第沒有經世致用實學的官員也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顧,而且還留下了“舉人強於進士”的高論。
如果有人來見他,遞的名帖上寫的什麽“進士”頭銜,他可能要晾人家半天;如果名帖上寫的是“秀才”或“舉人”,他不但會優先考慮接見,還有可能樂嗬嗬地過去與之握手,暢談一番,這是梁士元同病相憐,與他們有“共同語言”的緣故。
雖然梁士元沒能在科舉路上圓了“進士夢”,直到已知天命之年才被賜為同進士出身。但他在人生的大考場上,由於看不慣朝中大臣趨炎附勢,深知伴君如伴虎,遂告老還鄉,歸隱泉林。
而出生在襄州襄陽的張柬之,仕途也並非一帆風順。他年輕時涉獵經書史籍,補缺為太學生。祭酒令狐德認為他有奇才,便以帝王的輔臣期待他。
張柬之中進士後,起初調任清源縣丞。永昌元年(689),朝廷以賢良科目召試,這時他已七十多歲了。對答策問的一千餘人,張柬之名列第一,授官監察禦史,後升任鳳閣舍人。
這時突厥首領默啜請以女兒和親,武則天皇後想讓武延秀娶她。張柬之進言說:“自古從無天子娶異民族女子的事。”觸犯了武後旨意,被調出朝廷任合、蜀二州刺史。
長安年間(701~704),武後問狄仁傑:“從何處能得到一位奇士使用他?”
狄仁傑說:“陛下若求文章、資曆,現宰相李嶠、蘇味道足夠了。難道是文士拘泥小節,不足以共成天下大業嗎?”
武後說:“是的。”
狄仁傑說:“荊州長史張柬之雖然年老,卻是宰相之才。用他,他必定為國家盡心竭力。”
武後立即召請張柬之任洛州司馬。過了一段時間,武後又向狄仁傑求才。狄仁傑說:“臣曾舉薦張柬之,您沒用他。”
武後說:“提升他了。”
狄仁傑說:“臣舉薦宰相卻任司馬,這不是用才。”於是張柬之被授官為司刑少卿,遷升秋官侍郎。其後姚崇出任靈武軍使,即將啟程,武後詔另舉薦宮外百官中可任宰相的人,姚崇說:“張柬之深沉穩重有謀略,能決斷大事,他已年老,要趕快任用。”
武後當天就召見他,授官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晉升鳳閣侍郎。
以主謀迫武則天立先前被廢黜的唐中宗李顯為太子。這時,武則天已病,寵臣張昌宗、張易之侍奉在側,弄權用事。張柬之與另一宰相崔玄暐等人密謀除二張。張柬之等率翰林軍500餘人,迎太子唐中宗李顯由玄武門入宮,斬張昌宗、張易之,迫武則天傳位太子,恢複唐國號。張柬之進位夏官尚書、中書令,與崔玄暐、敬暉等並為宰相。但武氏家族武三思等及其羽黨仍當權用事,他們勾結韋皇後,譖毀張柬之等。封張柬之為漢陽王,同時罷相。張柬之自請養病返襄州,乃出為襄州刺史。
啟程前,唐中宗為他賦詩祭路神,還下詔群臣到定鼎門外給他餞行。
到襄州後,他以法紀對待下屬,即使是親朋舊故也不放縱寬免。適逢漢水暴漲侵及外城,張柬之就軍營壁壘築堤,遏製急流怒濤,全境依賴它防洪。後來,張柬之被貶新州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