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才女子

字數:3446   加入書籤

A+A-




    山村的清晨來得特別早。

    鋪滿草地的露珠是那麽的晶瑩,又是那麽的冷峻。

    山雀,開始在枝頭啁啾不停了。

    九叔公的學堂敲響了晨鍾,學子陸續返學回到學堂。

    丁文飛隨著二娘第一天來到了九叔公的學堂上學,書童上前和二娘打招呼。二娘道明來意後,書童便領著丁文飛前去課室。

    二娘站在學堂大門口,目送著丁文飛隨著書童進入了課室後便離開了學堂回家去了。

    丁文飛進入了課室後,隻見已有幾個人座在課桌上。丁文飛一看,剛才進來的緊張心情馬上放鬆了下來。原來,他看見了和他自細在一起玩的狗仔、大石他們也座在那裏,於是,走過去和他們打招呼,狗仔示意與他同桌。

    丁文飛剛座下,“當……當”,上課的鍾聲敲響過後,課室馬上肅靜起來。這時,隻見書童進來,站在講台前說:“師傅今天有事,叫我來傳達一下,今天開學第一課,由師傅的入室弟子梁兆中領大家讀三字經。”書童傳達完後便離開了課室。

    梁兆中聽後,從書包裏拿出一本線裝的三字經走上講台,望著台下的同學說:“下麵,由我讀一句,你們跟著念一句,有不懂的可舉手提問。”梁兆中說完後,開始搖頭擺腦,效仿九叔公的舉止神態,抑、揚、頓、挫,字正腔圓地教起三字經來,傲然一小先生模樣。

    而講台下的那班學生,見今天來上課的不是老先生,而是和他們年紀相仿的梁兆中,剛才嚴肅、認真的心態蕩然無存,馬上變得輕鬆活躍起來,有的還在交頭接耳,竊竊私語起來。

    梁兆中見狀,效仿先生,拿起放在台上那條長七寸、厚六分、闊一寸,四邊有縷麵的戒尺,一拍,厲聲道:“請認真跟讀,待會我抽查,如讀錯或讀不出來的,按學堂規矩,罰打三大板!聽清楚了沒有?”

    你可別說,梁兆中這一招可真靈,剛才鬆鬆垮垮的學堂,立時恢複了開始時的嚴肅氛圍。隻聽得梁兆中讀一句,他們認真地跟著讀一句。

    ……………………

    再說梁樹榕和往日一樣,賣了柴後本來想趕來學堂聽九叔公上課,但一想到昨天見縣官老爺去訪九叔公,可能還在那裏,於是轉念去找梁兆中,約他去河裏遊水捉魚。

    梁樹榕來到梁兆中的家門前,梁兆中的妹妹梁小英見到梁樹榕,歡快地走出來迎接他進屋。

    梁樹榕和梁兆中二人都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當時,在蓮塘村裏就頗引人的關注。

    而更為引起村裏人關注的是,他們倆人都天資聰慧,很惹村裏人喜愛。

    梁小英比她哥梁兆中小三歲。她稍為懂事,就偷偷跟著爺爺學四書五經……

    也許是遺傳基因,小英天資聰明,天生慧根與她哥哥梁兆中都具有過目不忘,聽一次便可牢牢記住的本能,因此,大凡她在學堂裏或在家中偷聽爺爺教哥哥的,她一聽就明,一聽就牢牢記住,熟爛於心。

    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朝代,盡管她爺爺不準她學經文,但她卻用偷聽的形式學到了不少才學,可以說不在她哥梁兆中之下。

    梁仕元終究是在朝廷上做過大臣、見過大場麵的人,久而久之,也就睜一隻眼,閑一隻眼,由她聽去。

    小英四歲時就學完了她爺爺所教的全部經文,且有青出於藍、勝於藍之勢,有時問得她爺爺都無法解答。爺爺見自己的孫女小小年紀,便有如此驚人捷才,不禁連連驚歎:“才女!才女子也!”

    小英稍大開始跟爺爺學做飯、學炒菜。爺爺教她做飯時,總是在飯鍋裏放很多水,下很小米,說是做稀飯(粥),一煮就是一大鍋,全家一日二餐朝(中午)、晚夠吃。

    爺爺教她炒菜時說:“炒菜前,洗淨鍋後,先用草燒烘鍋後,然後在鍋裏放一點點油,炒一會放一點水就立刻蓋上鍋蓋,一會菜熟了放點鹽,再放一點點油,最後用碟盛起來,一道美味可口的菜就大功告成了。”

    爺爺每次示範炒菜時,梁小英一邊看,一邊時不時地往灶裏添一些山草,當時,灶是用泥磚砌的。

    那個年代,晚上睡覺可以不關門,沒有小偷光顧,家裏大人穿的衣服補了又補,大人的衣服改成小孩的,一個接一個地穿,都是大粗布染成藍色與黑色的這兩種,洗衣服都是拿到河邊用挫衣挫。

    梁小英的母親王大花就是在河邊捶麻布與她的父親梁學斌結下的緣。以前,在蓮塘村的河坎和沙地上,長滿了高大的龍眼樹,用來係船隻與木排。當時,村裏有兩隻大木船,專門用來裝載山貨、農產品進城去出售。

    “六月六曬龍袍”。夏秋之際,河邊的河灘上很幹淨,溜光圓滑的鵝卵石上,曬滿了衣服、床單和麻布。村裏的女人習慣將壓箱的衣服和床上用品搬出來,拿到河裏洗淨在河灘上晾曬一番,如此存放起來就不會發黴了。十裏河灘上曬成黑藍相間的茫茫一片,看上去特別耀眼。

    夏日,村裏的小夥子們行船,為了不影響到村裏的女人曬在河灘上的各種東西,平時需由一兩個人把纖繩提高起來,才能通行。在那時,河邊時常停泊有大小船隻和木排,堵塞了半邊河床。遠遠望去,隻見十裏河灘之上,藍的天,綠的水,棕色的木排,煞是好看。

    王大花平時愛在木排上捶麻布,排幫的小夥子看見她長得水靈,捶的麻布又長又白,漂在水裏顯得彎彎繞繞的,仿佛天邊飄著的一溜雲彩。

    當場,有個小夥子開玩笑說:“大妹子,小心別鬆開了手,要是把那塊布滑脫了衝下了灘我去撿得了,那它就是我家的了。”

    “你看得起它,隻管來拿去。”

    兩人說上幾句俏皮話,算是搭上了。他們同是村裏的人,自小看著長大,彼此知根知底的,過後放排的小夥子主動來幫王大花搥麻布和洗麻布,他將布匹搥白過後拿去曬在河灘上,等曬幹又與王大花端上臉盆去給布灑水。反複曬幹反複灑水,小夥子幫忙幹過幾次活後,兩人就定了終身,經雙方父母同意後,擇了個黃道吉日,王大花就與梁學斌成了親,成為蓮塘村一段美談。

    小英的父親小時候,跟著爺爺讀四書五經,學到不少文化知識,母親過門後也讀了一些書,文化程度跟父親差不多。

    小英覺得父母有文化,知書達理,誌同道合,是很恩愛的一對。但有一次,亞爹和亞娘不知為什麽而吵架,亞娘一氣之下離開了家。亞爹對小英和哥說:“你倆要跟緊你的娘親,把她找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