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我來亦是有緣人
字數:3909 加入書籤
張柬之道:“老夫與你們一同前往,以盡地主之誼。”
用過茶後,三人徑往龍山寺而去。
嶺南名刹龍山寺,因寺大門上方懸掛著唐中宗李顯親筆禦書“敕賜國恩寺”匾額,故又稱國恩寺,是禪宗六祖惠能開創的道場和圓寂之所,被稱為中國禪宗的發祥地之一。它與六祖的祝發道場廣州光孝寺(古稱法性寺)、弘法之所曲江南華寺(古稱寶林寺),同稱為嶺南中國禪宗的三大祖庭。這三座古刹,曆史悠久,影響極廣。在這三座名刹中,因為國恩寺是六祖惠能的弘法地和落葉歸根處,故稱為。“嶺南第一聖域”,更有高僧稱為“祖庭之祖庭”。
國恩寺旁的一株荔枝古樹是六祖手植。因新興縣產的香荔,被稱為嶺南佳果而聞名於世,令佛教高僧、信眾、文人墨客流連忘返,有“到新州不去國恩寺,等於沒到新州”之說,凡到過國恩寺參拜、觀光、朝聖的都會自歎“我來亦是有緣人”。
國恩寺位於新州城以南13公裏的龍山山麓,在龍山前仰首東望,一座四柱式山門大牌坊就展現在眼前,進而是半山亭、蓮池、蓮池湖心亭、放生池、國恩寺第一山門牌坊和寺的大門。座座建築物連成一體,隱約在龍山的山穀密林之中。
寺後三座山,山峰高聳,形似“三寶殿”。三山背後更有一座蜿蜒向前的大山,猶如神龍出海,故名龍山。
國恩寺建成後,高僧、名人見寺後的山脈形似袈裟,故稱它為“袈裟嶺”,山峰魁偉,氣勢磅礴,是座名山。
杜位被貶至新州時,踏遍新州境內山水,把“龍山勝概”作為“新州八景”的一景描述:
南鎮龍山絕俗埃.
菩提子落飄僧塔.
四麵好山多兀突,
名山勝概堪圖畫,
禪關遠在白雲隈。
詹葡香生佛石台。
數株古柏亦崔嵬。
仙客登-臨亦快哉。
龍山是座名山,自古有“名山出名人”之說。因六祖惠能把國恩寺選址在龍山,主要是因惠能青少年居住之所,且惠能的父母又安葬於龍穴,故惠能這個一代宗師,備受世人尊崇。國恩寺則被稱為嶺南第一聖域,曆萬年香煙。
國恩寺自唐弘道元年(683年)始建,突出唐代寺廟的建築特色,大凡高僧、名人到此觀光參拜,都對龍山國恩寺的地理自然環境讚歎不已。
就在國恩寺第一山門牌坊,題有一對門聯:
進步方知山第一
入門始覺地無雙
穿過坊就是寺的大門,大門上方懸掛著唐中宗李顯當年親筆題寫的“敕賜國恩寺”禦賜匾額。
在龍山碑林拱門,有一雅士寫下一對與山門牌坊相呼應的聯句:
龍山山秀甲天下
聖地地靈應四方
這種“山第一”、“地無雙”、“甲天下”的特殊環境正是國恩寺的特色,使龍山成為朝聖、觀光的一方勝地“龍山勝概”被列入新昌八景的第一景。
這裏壺天形萬狀,個中洞宇影千重。
花飛淨界香成雨,月照禪心色是空。
國恩寺,依山而築,規模宏大,布局嚴整,整個建築物占地麵積1.6萬多平方米,園林用地麵積120多畝。人們經第一山門牌坊、山門大牌坊後,就見到負責守護天門各一方的四大天王和彌勒佛塑像,進而是天王殿、大雄寶殿。在兩廂則是初祖達摩殿、文殊普賢殿、大勢至殿、客堂、齋堂等。
在國恩寺六祖佛像旁,有一黑麵的“七祖”,神態嚴肅,見了令人壯歎。
杜甫甚覺奇怪,轉問杜位,道:“細侄流放新州達十載之久,想必知其意乎?”
杜位回道:“事情的來曆得從六祖惠能受了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之後說起。”
於是,杜位講述了當時的過程:
據說,當時六祖惠能受了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之後,取道南下,渡過了長江,走了兩個多月,來到了大庾嶺,時有數百僧眾追蹤而至,他們要截殺惠能,想強奪惠能的袈裟衣缽,第一個追到的惠明,他經惠能說法感化後,使數百名僧徒揮師而退,獨有一人緊緊跟蹤惠能,這人就是六祖佛像旁後來成為“七祖”法號叫神會的和尚。他原籍是湖北襄陽人,原來也跟五祖學法。
一日他聞說惠能已得到五祖真傳,也日夜兼程趕來會惠能。神會來到大庾嶺,見到惠明盤坐在一塊大石頭上,好象在誦法經,神會上前行禮,向他詢問惠能的下落。
惠明說:“我比你先到這裏,方圓數裏,已經詢問和搜索過,都不見他的影蹤,你還是回頭尋找吧。”
神會也是個聰明的人,他暗想,惠明曾是個大將軍,性烈如火。隻因受朝廷排擠,才心灰意冷,出家為僧,如今惠能已得五祖真傳,他比任何人都率先趕來尋法,現在他被惠能的法理所說服。於是神會沒有理會惠明,繼續拔腿往南追去。
神會追了一天,果然發現了惠能。惠能問神會:“你也是為衣缽而來的嗎?”
神會慌忙跪下說:“弟子是想拜你為師,懇請師父收我為徒。”
惠能說:“我現在的處境危險,還沒有立足之地。未有收徒之意。”
惠能不想連累神會,但又甩不掉他,於是,就施法設置一座火山攔阻,想將神會強行隔開。
神會剛想再懇求,突然麵前出現了一座烈火熊熊的山峰,擋住了他的去路。他知道一定是惠能施法而成的。他想:“大師以前出家時,能拜開大石,難道我就被這火山嚇住了嗎?”他心一橫,就從火山頂上滾了下來,繼續追趕惠能南下。
惠能被神會的決心和毅力感動後,終於答應收他為徒,為他講解佛法,囑他暫時先到別處修行,待自己找到了能安身立命之所再相會。
但神會從火山滾下來時,渾身已被燒得粉黑。後來,六祖在寶林寺大開東山法門傳經授法時,神會便趕來與六祖相會,成為六祖的門徒。直至六祖圓寂之後,南宗與北宗的鬥爭日益激烈。神秀在北方自立為“六祖”,有“兩京法主,三帝門師”之稱和絕對權勢。
在這種北強南弱的形勢下,神會奮起抗爭,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十五日,神會在今河南省滑台(滑縣)大元寺,召開無遮大會,據理力爭六祖才是真正的禪宗六祖,而神秀隻是旁門而已。禪宗衣法相傳從初祖至六祖今已六代。物證衣法仍在。此後,六祖惠能的頓教才得以逐漸在北方傳開。
由於他護法有功。加上安祿山叛亂之時,神會設壇度僧,講授禪法,並收香油錢資助軍費,平亂有功,唐德宗才封神會為第七祖。國恩寺六祖殿中所塑的“七祖”神會站在六祖身旁的佛像,至今是黑黝黝的,就是紀念當年他追隨六祖時,勇撲山火受傷和護法有功的史跡。有趣的是,新州民間所建寺廟,凡立有六祖塑像的,其左側也必立有“七祖”神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