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頓悟便是大智慧 (上)
字數:4519 加入書籤
杜甫聽完杜位講述了六祖佛像旁的黑麵“七祖”神會後,望著端坐在六祖佛像旁的黑麵“七祖”神會,頭腦靈光一現,似有“思接千載視通萬裏”之感。
推開厚重的曆史之門,穿越時空,禪宗文化的鍾聲在這座名山名刹中縈繞傳揚。
國恩寺依山而築,規模宏大,布局嚴整,座座建築物連成一體,隱約在龍山的山穀密林之中……巋然屹立的龍山,以其靜止的凝重遏止追逐多欲的放浪,以其大音希聲的禪機,象征人類靈魂的再生和洗禮。
杜甫他們靜靜地品味這裏的每一方空氣中的禪意。
悠久的曆史,有的並沒有記錄在史書裏,博大精深的禪宗文化,有時會在不經意間了解。
在六祖殿,杜甫、杜位、張柬之燒了三柱高香,在六祖真身前虔誠地行了個“三跪九叩”大禮,起來後,張柬之點了一根煙吸了一口,任由思緒飛揚開來。
忽然,一道光芒閃現他眼前,抬頭一望,隻見端坐殿堂之上的六祖大師那雙眼睛,竟然有一隻是閉著的。刹那間,張柬之被這一發現震撼了,也引發了無限的思索。
莫不是六祖大師暗示天機,在世上,做人辦事不要太過於執著,凡事睇開一點,一隻眼開(講原則),一隻眼閉(靈活性)?
由此,張柬之想起了皇上聽信饞言,將他貶到新州這個荒蠻之地。於是,他抑鬱、消沉頹廢。為消愁解悶,他隻身外出遊覽了名山大川。但優美的自然風光和遊客們的談笑風生都沒能激發他的興致,反而更令他落寞感歎,青山綠水,在他的眼裏全無靈氣與生機。
他懷著落寞的心情找梁士元傾訴,喝酒解悶。但酒入愁腸愁更愁……
而此刻,張柬之似乎從六祖像的眼神中,悟出了“放下”、隨遇而安”和“做人辦事不要太過執著,凡事睇開一點”的禪機妙理,心境豁然開朗起來。正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頓悟便是大智慧”。
三人在六祖殿參拜參拜六祖惠能後,遊覽龍山風景,不知不覺來到龍山山頂之上,被一口古井湧泉---卓錫泉所吸引,駐足觀賞。
張柬之和杜甫甚覺出,杜位向著他們道:“這口古井在龍山之顛最高處,高山之顛能湧泉確實很神奇。”
杜位把在新州了解到的這口古井的情況向二人述說了一遍:
六祖惠能還鄉時,遇天旱無水,鄉民及眾僧用水奇缺,打井又很困難,六祖惠能逐用錫杖卓地而泉湧,遂修建成井,故名卓錫泉。水質甘甜清涼,淨不見底,這些年來,天旱而泉水不斷,不增不減。
杜甫望著這口位於龍山之顛最高之處的卓錫泉,信步在雲霧繚繞,如仙境般的龍山山上,極目四眺,漫山遍野的蘭花映入眼簾,蔚為壯觀。綻開在枝頭上的朵朵蘭花,猶如美麗的蘭花仙子,在微風輕吹、雲霧飄渺的山林之中也難以掩蓋其迷人的芳華。陣陣暗香隨風飄揚,讓人心旌搖蕩,惹得杜甫這位大文豪神思悠悠,登上龍上碑林旁那塊屹立在蒼茫天地之間的巨石上,漫天詩意滾滾而來......
“清泉峰上流,”杜甫剛想即興賦詩,吟出第一句時,猛地,在碑林中王維在所撰的《六祖能禪師碑銘》
赫然映入眼簾,於是乎,急忙上前觀看。其碑文曰:
無有可舍,是達有源。無空可住,是知空本。離寂非動,乘化用常。在百法而無得,周萬物而不殆。鼓枻海師,不知菩提之行。散花天女,能變聲聞之身。則知法本不生,因心起見;見無可取,法則常如。世之至人,有證於此,得無漏不盡漏,度有為非無為者,其惟我曹溪禪師乎?
禪師俗姓盧氏,某郡某縣人也。名師虛假,不生族姓之家;法無中邊,不居華夏之地。善習表於兒戲,利根發於童心。不私其身,臭味於耕桑之侶;苟適其道,膻行於蠻貊之鄉。
年若幹,事黃梅忍大師。願竭其力,即安於井臼。素刳其心,獲悟於稊稗。每大師登座,學眾盈庭。中有三乘之根,共聽一音之法。禪師默然受教,曾不起予。退省其私,迥超無我。其有猶懷渴鹿之想,尚求飛鳥之跡,香飯未消,弊衣仍覆,皆曰“升堂入室”。測海窺天,謂得黃帝之珠,堪受法王之印。大師心知獨得,謙而不鳴。天何言焉,聖與仁豈敢?子曰:“賜也,吾與汝弗如。”臨終,遂密授以祖師袈裟,而謂之曰:“物忌獨賢,人惡出己。吾且死矣,汝其行乎!”
禪師遂懷寳迷邦,銷聲異域,眾生為浄土,雜居止於編人;世事是度門,混農商於勞侶。如此積十六載。南海有印宗法師,講《涅盤經》。禪師聽於座下,因問大義,質以真乘。既不能酬,翻從請益。乃歎曰:“化身菩薩在此,色身肉眼凡夫,願開慧眼。”遂領其(一作徒)屬,盡詣禪居。奉為掛衣,親自削發。於是大興法雨,普灑客塵。乃教人以“忍”曰:“忍者無生,方得無我,始成於初發心,以為教首。”至於定無所入,慧無所依;大身過於十方,本覺超於三世;根塵不滅,非色滅空;行願無成,即凡成聖;舉足下足,長在道場;是心是情,同歸性海;商人告倦,自息化城;窮子無疑,直開寳藏。其有不植德本,難入頓門。妄係空花之狂,曾非慧日之咎。常歎曰:“七寳布施,等恒河沙;億劫修行,盡大地墨,不如無為之運,無礙之慈,宏濟四生,大庇三有。”既而道德遍覆,名聲普聞。泉館卉服之人,去聖曆劫;塗身穿耳之國,航海窮年,皆願拭目於龍象之姿,忘身於鯨鯢之口。駢立於戶外,趺坐於牀前。林是栴檀,更無雜樹。花惟薝卜,不嗅餘香。皆以實歸,多離妄執。
九重延想,萬裏馳誠,思布髪以奉迎,願叉手而作禮。則天太後、孝和皇帝,並敕書勸論,征赴京城。禪師子牟之心,敢忘鳳闕?遠公之足,不過虎溪。固以此辭,竟不奉詔。遂送百衲袈裟及錢帛等供養。天王厚禮,獻玉衣於幻人;女後宿因,施金錢於化佛。尚德貴物,異代同符。
至某載月日,忽謂門人曰:“吾將行矣!”俄而異香滿室,白虹屬地。飯食訖而敷坐,沐浴畢而更衣。彈指不留,水流燈焰。金身永謝,薪盡火滅。山崩川竭,鳥哭猿啼。諸人唱言:“人無眼目。”列郡慟哭,世且空虛。某月日,遷神於曹溪,安座於某所。擇吉祥之地,不待青鳥;變功德之林,皆成白鶴。
嗚呼!大師至性淳一,天姿貞素,百福成相,眾妙會心。經行宴息,皆在正受;譚笑語言,曾無戲論。故能五天重跡,百越稽首。修蛇雄虺,毒螫之氣銷;跳殳彎弓,猜悍之風變。畋漁悉罷,蠱鴆知非。多絕膻腥,效桑門之食;悉棄罟網,襲稻田之衣;永惟浮圖之法,實助皇王之化。
弟子曰神會,遇師於晚景,聞道於中年,廣量出於凡心,利智逾於宿學,雖末後供,樂最上乘。先師所明,有類獻珠之願。世人未識,猶多抱玉之悲。謂餘知道,以頌見托。偈曰:
五蘊本空,六塵非有,
眾生倒計,不知正受。
蓮花承足,楊枝生肘,
苟離身心,孰為休咎。
至人達觀,與佛齊功,
無心舍有,何處依空?
不著三界,徒勞八風,
以茲利智,遂與宗通。
湣彼偏方,不聞正法,
俯同惡類,將興善業。
教忍斷嗔,修慈舍獵。
世界一花,祖宗六葉。
大開寳藏,明示衣珠,
本源常在,妄轍遂殊。
過動不動,離俱不俱,
吾道如是,道豈在吾?
道遍四生,常依六趣,
有漏聖智,無義章句。
六十二種,一百八喻,
悉無所得,應如是往。
杜甫看罷王維的《六祖能禪師碑銘》,向著張柬之,感慨道:“張大人,吾等久居長安,素聞嶺南乃南蠻未開化之地,隻知禪宗神秀,今日親臨此地,聽聞目睹,方知禪宗六祖乃惠能也!看來我等乃孤陋寡聞,不及王維兄遠見矣。”
此時的張柬之,雖年逾花甲,但仍是銳目如鷹,忽然,他從碑叢中發現了柳宗元撰《曹溪第六祖賜諡大鑒禪師碑》,劉禹錫撰《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鑒禪師第二碑》,禁不住歎道:“賢弟,我等實乃孤陋寡聞,想不到當今大唐大文學家柳宗元都為惠能樹碑立傳,足見六祖惠能的影響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