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章 教授師神秀

字數:6118   加入書籤

A+A-




    弘忍大師的目光卻變得極為慈祥,像溫暖的手一樣一遍又一遍愛撫著慧能,臉上露出欣喜的微笑。

    前幾日,弘忍大師打坐之時,在禪定之中,恍惚看到一個人匆匆向東山寺奔來。漸漸地,那人登上東山之巔,與正好升起到山巔的朝陽融為了一體。於是,朝陽愈發壯麗,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弘忍大師不知今日來的這個慧能是不是那個人,所以,先以帶有蔑視性的語言,試探他的性情與悟性。聽了慧能之言,句句契合佛理,弘忍大師立刻感到此人根器非同尋常,是千載難逢的好僧材。

    五祖強壓內心的欣喜,隻是神色平淡地問:“你讀過多少年書,中了秀才,還是進士?”

    慧能擺了擺手,坦言直白:“我三歲就死了父親,靠娘親含辛茹苦養大。因為家窮,沒有進過學堂讀書,隻是跟人學過,隻認識幾個簡單的字。所以更沒有中過什麽秀才與進士。”

    五祖有感而發:“你這個人也挺會說話的。”

    慧能誠懇地說:“我沒有見過什麽世麵,閱曆淺,見識薄,但剛才我講的,全都是我的肺腑之言。”

    五祖不解地:“你遠在嶺南,怎麽知道來投奔我東禪寺呢?”

    “是新州金台寺的寂空師父叫我前來投奔你的。”慧能說著,從懷裏掏出一封書信,恭敬地遞了過去,“這是寂空師父給你的書信。”

    五祖接過信,拆開看了,見是弟子的推薦信,便對著慧能:“出家人苦海無邊,要成正果更須經曆千難萬劫。自古以來,學佛之人,為道忘身、刺血、斷臂的楷模屢見不鮮。要吃常人難言之苦,幹常人難幹的活,勵誌明心,方有建樹。”

    慧能的眼睛晶光閃爍,嘴角流露出堅毅的神態:“事難方見丈夫心,雪後始知鬆柏操。師祖,我就是為這點而來的。”

    五祖見他滿有決心,沉吟起來:“這……”

    慧能求懇道:“我要修煉成佛,希望師祖收我為弟子,替我落發剃度。”

    五祖本想與慧能作進一步的深談,但見神秀等弟子在身旁,故此,將臉一沉,堅決地將手一擺:“你從來都沒有修過半點行,也沒有坐過半天的禪,老衲豈能如此草率就替你落發呢?”

    慧能決心如鐵:“但我矢心學佛不會改變。”

    “你的心誠抑或不誠,並非是靠自己的嘴巴來說的。而是要看你的行動。這樣吧,你先到北院雜役房去,從做雜工開始。”

    慧能上前一步,施禮道:“啟稟師父,弟子內心清淨無染,沒有任何雜念。現在師父讓我打雜,請問到底打什麽雜?”

    弘忍大師聞聽此言,不禁大吃一驚,不由得再次認真打量慧能,微微點頭首肯。但他同時想到,這慧能實在太過聰明,必須折其毛刺,方可慧其心性。於是,弘忍大師板起麵孔,威嚴地喝道:“你這南蠻子,刁蠻成性,立刻幹活去!”

    四周的禪僧們露出開心的笑意,知客影隱更是得意至極。

    慧能點頭:“多謝師祖栽培。”

    “你以後見麵叫我師父便行了,”五祖把腦袋微微偏側,向站在身旁神秀說,“你是東禪寺的上首座,把這新來的俗家子弟安頓一下。”

    “好!”神秀卑恭地朝著五祖躬腰點頭,即轉身向著慧能,馬上換了一副訓斥的麵孔,“走,隨我到北院雜役房去。”

    慧能跟隨著神秀朝北院走去,走了十多步後,他驀地回過頭來,嘴角含春,朝著五祖微微一笑。

    五祖心坎一熱:這個從南方來的打柴仔,外表質樸篤厚,且帶幾分憨直;卻是內心聰穎,慧根智性。初次見麵.敢於挑戰權威,直剖心性,其本性與自己的玄機何等的近似。看來,禪宗大業又有傳燈承繼之人了。

    神秀一邊走,一邊板著陰沉的臉訓斥著慧能。

    這神秀,本姓李,開封尉氏人。他長得個子魁梧英偉,皮膚白皙,相貌堂堂。圓圓的臉盤上,嵌著一雙深藏韜略的眼睛。他從5年,)他十九歲時在洛陽天宮寺受具足戒,他生性聰穎善悟,謀略過人。平日又博覽群書,好學多聞,對老莊儒學,佛教三藏,可以倒背如流。在洛陽,目窮萬卷的神秀已是才壓千人,無人可匹。

    在天宮寺的法堂,神秀正在給眾僧講解《圓覺經》: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神秀放下經書,抬頭巡視大家,徐徐說道:“各位師弟,你們想過沒有,在佛說《圓覺經》的大法會上,共有十萬大菩薩,為什麽單單提到以上12位菩薩的名字?為什麽12位菩薩的順序這樣排列?”

    眾僧惘然,茫然,木然。神秀略為失望地解釋道:“這12位菩薩各有不同的表示,代表著12種法門。他們的排列順序,也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次第……”神秀口若懸河,侃侃而談,精妙的佛法教義次第展開……神秀,童時入道,廣參博學。他不但精通佛學,對儒、道兩家也很有研究,尤其是《老子》、《易經》,洞悉其旨,盡得其妙。

    到46歲時,神秀已經是精通佛、道、儒三家的大師級人物了,在廣大中原地區享有盛名,前來參學的追隨者不絕於途。但他仍不滿足,又來黃梅雙峰山東山寺,拜謁禪宗五祖弘忍大師。

    當年,神秀投奔東禪寺時已年近五十。

    那天,正是細雨霏霏,雙峰山籠罩在一片蒼茫的煙雨之中。五祖剛在大殿裏向眾門徒授完課,在山門處見到這位新來的徒弟;長長的眉毛已花白,兩鬢飛起雪霜,上身赤著膊,渾身濕漉漉的。

    “這個人第一次見師父的麵怎麽這般打扮?他的上衣哪裏去了呢?”五祖端詳著,好一會才發現原來他用上衣將挑著的兩個行李箱子包裹得嚴嚴實實。

    五祖指著神秀的行李,問道:“你箱子裏裝的是什麽東西?”

    神秀施禮過後,答:“是我半生的積蓄。”

    五祖探詢地問:“是金銀,還是珠寶?”

    神秀用手抹了抹從頭上淌下的雨水,道:“金銀珠寶不過是死物,在我們佛門裏也是無用之物。怎值得我如此的愛護呢?”

    五祖:“那麽,箱子裏麵究竟是些什麽好東西呢?”

    “師父請過目。”神秀說著,將包裹著的衣服掀開,打開了箱子。

    五祖探頭望去,原來是兩大箱的書籍。他將書籍翻了翻,見書箱裏麵除了四書五經及一些天文地理的書籍外,更多的是各種經書。

    五祖感歎地:“你對書籍可謂是愛護備至呀!你不怕被雨淋壞了身體?“

    神秀一臉認真:“身子淋病了可以找藥來吃,沒幾天便可複原。但書籍淋壞就難辦了。”

    “啊,”一股熱潮衝擊著五祖的心扉。在東禪寺裏,自己有弟子七八百,但好像他這樣的人畢竟是少之又少。

    初次談話,五祖對神秀已經有一個極好的印象。

    五祖聽到神秀的來由後,對答一番後,問道:“你的修行不淺,在洛陽已可獨當一麵,自開法門,成為一方化主。為什麽還要前來找我投師?”

    神秀朗聲地說:“弟子自知根基淺薄,未敢擅開法門。常言道,良禽擇木而棲。師父我知道,隻有你是我窮多年心血要找的導師。“

    五祖打量著他,緩聲地:“看你的模樣,該年過半百矣。”

    神秀講話擲地有聲:“向佛不分先後,投奔賢達師祖,又何須論其年齡大小呢?“

    五祖大惑不解:“洛陽是繁華之地,信眾極多,為什麽你舍洛陽而跑到這偏僻的雙峰山來呢?”

    神秀話語滔滔:“大廈之材,本出幽穀,不向人間有也。以遠離人故,不被刀斧損斫。長成大物後,乃堪作棟梁之用。故知棲神幽穀,遠避囂塵,養性山中,長辭俗事。目前無物,心自安寧,從此道樹花開,禪林果出也。”

    五祖大吃一驚:“神秀,這乃是為師平日與旁人的對話,怎麽會傳到你的口中呢?”

    “師父佛法無邊,光耀四海。在到東禪寺前,徒兒我能聽到師祖你的金石良言,實屬榮幸至極,”神秀認真地說,“洛陽信眾雖多,但不過是魚龍混雜而已。弟子我矢心向佛,求的並不是喧鬧繁華,更不是求什麽浮虛名聲,而是想實實在在地求取佛法。師父佛法,天下皆聞,我當然要舍下一切,投奔到門下,這何懼雙峰山清靜呢?”

    五祖詢問道:“你到東禪寺後,打算如何學法?”

    神秀滿有決心地答道:“我自己要礪誌潛修,勤讀經書,靜心坐禪。加上有師祖點化,一日猶勝讀十年書。”

    五祖:“須知,凡到我東禪寺學法的人都要經過一段磨礪。做那些打柴推磨等雜役的。你不怕苦嗎?”

    神秀將胸一挺:“千淘萬漉皆辛苦,吹盡黃沙始見金。踏進佛門,就要誓心苦節,矢誌求道。能夠在東禪寺跟隨著師祖學佛法,即使是天大的苦,徒兒都能忍受。”

    五祖將手往外揮了揮,說:“那麽,你先到北院的雜役房去幹活吧。”

    “是。”神秀挑起他的那兩箱書徑直到北院去了。

    在其後的日子裏,神秀果然不食其言,挑水、打柴、推磨、舂米……他雖然比其他和尚的年紀大,但樣樣都搶著幹,並且是盡力去幹,從不偷懶。不論酷暑之時,還是嚴冬季節,東禪寺被濃重的夜色淹沒,當別人都在睡夢之中時,隻有神秀的房間裏還亮著一盞小油燈。

    夜深人靜之時,五祖好多次悄悄地走到北院僧房不遠處的菩提樹下,透過窗欞,見神秀在昏黃陰暗的小油燈下埋頭苦讀經書。蚊蟲叮住他的臉頰,專注讀書的他竟全然不顧。

    望著神秀那副刻苦瀆書的模樣,一向心如止水的五祖也禁不住激情澎湃,慶幸東禪寺裏來了這麽一個好弟子。

    在平日與神秀的接觸與交談中,五祖發現他對四書五經,天文地理,皆都通曉,與東禪寺內的其他和尚相比,更顯得學識淵博,鶴立雞群。故此,最器重這個見識廣博的徒兒。

    在考察了神秀七年之後,五祖親自替他剃度受戒,並為其重新定下法名:“神秀”,意是讚他“神思秀慧”。並將他升為東禪寺十大弟子中的上座首徒,讓他代師講法,作寺內的“上座”教授師,專替修行未深的僧人闡經釋義,解疑析謎。

    從此之後,每當五祖出現,神秀總是侍在身旁。而神秀時時事事,對五祖十分尊敬。

    五祖常常在東禪寺各長老與門徒麵前大力誇獎神秀,讚他習禪經義,潛心礪誌,道通法備,才華出眾。一次,興致之時,五祖並曾當眾講過:“東山之法,盡在秀矣。”

    因此,東禪寺上上下下的人一致認為;東禪寺內,神秀的悟性最高,是五祖弘忍大師的未來衣缽繼承人,未來的禪宗六祖非他莫屬。於是,弘忍大師將日常教導弟子的任務放心地交給了神秀。

    ps:求點擊,求推薦,求點評。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