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心中的蓮花
字數:4083 加入書籤
一場因梅花鹿引起兩條村寨誤解而發生的爭執、打鬥,在慧能這位仁者的調解下化幹戈為玉帛,為兩條村寨的百姓尋找到了生活新出路。
兩條村寨百姓懷著對慧能的崇拜心情離開了現場,各自回去了。
眾人離開了現場後,慧能這才想起梁迪慶、梁池彬早幾天出外打獵的事,關心地向著梁迪慶、梁池彬,“迪慶叔,池彬,你們外出打獵可回來啦?!”
梁迪慶敬佩地望著慧能,“剛到家一會,正想休休息,然後叫池彬去請你和伯母今晚好好聚聚。”
梁池彬在旁說:“是啊,我剛躺下床,睡夢中迷迷糊糊聽到阿妹從屋外闖進來,說咱家在山裏安裝的那個捕獸夾逮到一隻七十多斤重的梅花鹿,叫我和亞爹快起床,去把梅花鹿製服帶回來。”梁池彬拍了拍慧能的肩膀,“阿能哥,想不到在這裏見到了你。在外麵幾天,我和亞爹都怪想你的。”
慧能微笑著說:“是嗎?我娘今早還嘮叨著,說好些天沒見你們了,挺想念的。”
“好了,好了,太陽都偏西了,你們別嘮嘮叨叨了,阿爹、阿哥,你們先回去準備今晚的飯菜,我和阿能哥去草屋接伯母吧。”梁玉蓮抬頭看了一眼天空,對著梁池彬說。
梁迪慶眯起眼睛,抬起右手,用手掌遮擋著耀眼的秋陽,“哦,才離開家幾天,阿蓮女好像比過去明白事理多了。”梁迪慶讚完後,與梁池彬回家準備晚餐去了。
梁迪慶走了幾步,回過頭來,大聲說:“阿能,回去接到伯母後,快點來吧!”
慧能向著梁迪慶和梁池彬,揮著手,高聲道:“好!迪慶叔,我們一會見。”
“亞爹,放心吧,我一定把伯母和阿能哥接到家裏。”梁玉蓮清脆悅耳的聲音,在石門峽穀兩水夾金交匯處回響著。
秋日的陽光,穿過稠密的樹葉間的空隙灑落下來,一縷縷地灑滿了兩水夾金交匯處的湖麵,變成了點點金色的光斑。遠處巍峨的群山,在陽光照映下,披上了金黃色的外衣,顯得格外美麗。
太陽更低了,血一般的紅,水麵上一條耀人眼睛的廣闊的光波,從平湖中的邊際直伸到峽穀邊沿。
天空被夕陽染成了血紅色,桃紅色的雲彩倒映在流水上,整個湖麵變成了紫色,天邊仿佛燃燒著大火。
秋天太陽,將它最豔麗的光芒全撒向人間。田野是金黃的,場地是金黃的,群山也是金黃的!
陽光被層層疊疊的樹葉過濾,漏到慧能和梁玉蓮的身上,變成了淡淡的圓圓的輕輕搖曳的光暈。
這時候,正是下午四五點鍾,明亮的陽光在樹葉上塗了一圈又一圈金色銀色的光環。陽光透過淡薄的雲層,照耀著巍峨的天露山,反射出銀色的光芒……慧能凝望著出現在眼前的美景,禁不住發出了“美啊!大美天露山!”這是慧能隱居天露山第一次見到的美景。
此時的慧能,經過剛才為兩條村寨長達一個多時辰的調解,大眾釋然離去後,才感到唇幹舌燥。
慧能望著桃紅色的雲彩倒映在眼前的湖麵,蹲下身,用雙手去捧了一大兜水,“咕咕”地喝了個痛快。
慧能喝完了水,甩了甩手,正想捧水給梁玉蓮飲之際,但見,兩水夾金交匯處的平湖中,猛地看見清澈的湖水中有麗影一雙——慧能和梁玉蓮婷婷玉立的倩影倒映在金平似的湖麵上……
“啊,心中聖潔的蓮……!”慧能情不自禁,不能自已,陷入了綿綿的往事回憶之中……
慧能自小非常喜歡荷花。他家門前有一個長型的池塘,麵積大約600多平米,是他爹爹盧行瑫在世時挖的。慧能二歲那年春天,慧能跟著他爹爹到田裏挖了一些蓮藕回來,栽到池塘裏,不到兩年的時間,竟然長滿了荷塘。慧能不得不讚歎蓮頑強的生命力。
南方四五月份,正是蓮花開得最旺盛的時節。自爹爹盧行瑫離世後,晚飯之後,慧能和娘親便去池塘邊,漫步賞荷。
夏日的傍晚,柳枝搖曳生情,鳥兒婉轉鳴啾,田裏的稻子正在拔節抽穗,陣陣稻香,裹著豐收的前奏曲,在池塘上空升騰漫化,迷離沉醉。微風帶著點點餘溫,懶懶地貼在臉上、額頭,仿佛娘親爹爹的叮嚀,環繞左右,蕩漾心頭。
月光的芳華,托起絢麗的五彩雲霞,映照著滿池荷花,溫婉含情,聘聘婷婷。一池粉黛,盡顯妖嬈。白的如玉,粉的似霞,紅的如旗,紫的高貴,水麵波光點點,溫潤如碧。
一片片翠綠的荷葉,迎風搖露,微微浮動。睡蓮的葉子更是可愛,平平整整地鋪展在水麵上……
慧能看著,看著,不禁浮想聯翩,好想以水為床,以葉為被,躺在上麵,擁一彎新月,攬一池碧水,美美地睡去。
夢裏,魚兒做伴,野鴨共舞,婆娑,聲聲喚!悠悠的暗香拂來,滲透身體的每一個角落,屏息靜氣,細細體味這小山村特有的原本純真。
慧能和娘親手挽著手,坐在池邊,一朵睡蓮在看著他們笑,她渾身上下雪白如玉,如碧,似雪,白的一點雜質都沒有。慧能也報之與微笑,靜靜地解讀她的心事......
慧能的娘親出生在岒南新州的農村,年輕未嫁的時候,吃過很多苦,跟隨外公學醫,滿山采中草藥。外公李祥和醫術高明,行醫50多年,治好的病例數不勝數。
治好的病人為了感謝外公的救命之恩,拿著用大紅紙寫的感謝信,上麵燙著金字,張貼的滿牆都是,紅紅的,就象那朵盛開的紅蓮,這是外公的榮譽,也是娘親的自豪。
娘親善良熱情,寬厚仁慈,有多少窮困的,看病費勁的,娘親都給他們錢,為他們免去病痛之苦。這一封封的感謝信,就是無數患者心意的結晶,至誠至真,娘親如珍似寶的收藏著……
慧能記得,孩提時代,每逢有月亮的夏夜,慧能和娘親就會坐在荷塘花基的涼亭乘涼,慧能依偎在娘親身邊,聽她講亞爹盧行瑫生前的故事。慧能看見,娘親每次講的時候神情都很投入……
慧能看著倒映在湖中梁玉蓮的倩影,頭腦靈光一現,似有“思接千載視通萬裏”之感……神思悠悠之中,兒時娘親坐在荷塘花基涼亭講的故事又在耳邊響起:
慧能的爹爹盧行瑫,本是河北範陽人,父親盧祖尚乃唐朝命官——瀛州刺史,後蒙冤被朝廷錯殺。
盧行滔十載寒窗雖不能大魁天下,但也得了一個不算很小的官來做--範陽知府。
盧行滔平日為政清廉、剛直不阿,橫溢的才氣反惹同僚的嫉妒,他既不攀附權貴,又不懂得官場逢迎,不會溜須拍馬,就這一點就吃大虧了。
要知道,世上千臭萬臭,唯有馬屁不臭,自古以來七十二行中,唯有溜須拍馬這行最吃香。雖然說善溜會拍的人大都心術不正,他們拍馬是為了騎馬。但這種人真要是業務精通的話,那不管在什麽時候、什麽場合、什麽地方都吃得開。尤其是溜須拍馬在那個時候可是官場上的長青樹,你不會溜須拍馬,不會為自己設計仕途,那你的官就做不長了。
慧能的爹爹盧行瑫就不會這一手,他隻知一昧的勤政愛民,嚴懲邪惡,得罪了朝中權貴,把他陷害得丟了烏紗帽,還被貶到嶺南新州這個荒涼之地。
盧行瑫被貶到嶺南新州這個荒涼的南蠻之地,到新州報到後,劉刺史得知盧行滔為人正直,隻不過是被奸人所害,故此,不將他當作是流放的囚徒,而叫他到筠城附近的農村落下戶來。
盧行滔隻身來到龍山腳下的夏盧村落戶,不久就聽到了他娘親病故的消息。就在他人生極度失落之時,得到了鄰近不遠的舊郎村一位鄉間老郎中李和祥的關懷。兩人談得多了,李郎中見盧行滔有才華,人品又好,便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