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挖井灌田

字數:4035   加入書籤

A+A-




    在盧溪河邊漫步,杜位忽然好像想起了什麽似,舉起雙手,摸著頭,然後一副正經地說:“我在新州期間,曾聽說過六祖慧能顯禪留跡的傳說呢!”

    張柬之頗感興趣地望著杜位,“哦,還有六祖慧能顯禪留跡的傳說?快說與老夫一聽!”

    杜甫也在一旁催促:“細侄快說。”

    “好!”杜位清了清嗓子,雙手扠腰,遙望著遠處的龍山國恩寺,嘴巴一張,把當年他聽到的那些有關六祖慧能顯禪留跡的傳說故事情節從話匣子裏滔滔流出,就像盧溪河的流水一樣涓涓不斷,娓娓道來——

    話說湖北東禪寺的五祖弘忍慧眼識英才,在經過幾番考察後,將禪林真法連夜傳授給慧能,叮囑道:“若住此間,有人害汝,汝即須速去。”

    臨別時還送了一句深藏機鋒的偈語給慧能:“逢懷則止,遇會則藏。”

    慧能遵囑“發向南”而去,帶著祖傳的袈裟金缽,經千難萬苦,過大庾嶺,經梅關,來到曹溪寶林寺暫住,卻又遭神秀的手下緊逼追殺。在熊熊大火中,慧能因藏於寺後大石縫隙中才幸免一死。

    慧能審時度勢,知道已無法在曹溪安身立命。為了不連累其他僧人,為了使先祖的禪法得以發展與弘揚,慧能隻身離開曹溪,穿密林,越溪穀,爬山涉水,繼續南奔。這些經曆,在《壇經》及各種典籍都有明確的記載。但其後十五年慧能的蹤影如泥牛入海,重出山時卻有似潛龍出淵,天降奇人。其修悟已到了禪界巔峰,慧能成了弘揚禪宗偉業的一代宗師。

    慧能那十五年去向何在?從古到今佛學界爭議頗多,但隨著歲月的流逝,迷霧漸散,疑團漸被解開,答案浮出水麵:他潛藏於肇慶所管轄的懷集、四會,隱遁修悟。

    慧能自從逃過劫難,離開寶林寺南奔之後,不知走了多少時日,來到四會與清遠交界的燈盞嶺下,在龍甫鎮營腳一條名叫“上林鋪”的村落腳。

    慧能為人真誠友善,經常替村民幹活,任勞任怨,當地老百姓對這位外來者不但沒有抗拒,反而與他相處得極其融洽,常常送一些穀物與番薯等東西給他。

    慧能在村民的幫助下,在半山腰平坦之處用坭牆杉瓦建起了一間小泥屋(後人稱之為“六祖庵”)。這小泥屋在幾棵粗壯的綠樹環抱下,既陰涼,又隱蔽。

    慧能經常奔走於清塘、龍頭、陶塘、羅湖等地,一方麵了解民情,一方麵宣傳頓派的禪義。住了一些時間,惠能便乘了一條竹紮的小筏,沿著河溪逆流而上。

    一天,慧能來到了一個小縣城,見時已黃昏,雀鳥歸巢,即舍了小筏,在河的南麵登岸,來到一間茅舍前。這裏是懷集縣城鏜蓋旁。

    正在門前修理鐵鍬的農夫見有陌生人到來,問起緣由,得知慧能欲在此寄宿,熱情將他迎進茅屋內,道:“看你滿頭大汗,嘴唇幹裂,一定很口渴了。來,喝碗水。”言罷,拿起大碗到水缸裏舀了一碗水,遞到慧能的麵前。

    勞累了整天的慧能接過大碗,呷了一口,覺得這水清甜無比,如飲甘露瓊漿,便仰頭將那碗水一飲而盡,問:“這是哪裏的水?”

    農夫手指著外麵奔流而去的河水:“這是南溪河裏的水。”

    “啊,這有如聖水一般。”慧能想起了當日在佛門裏聽到有關曹溪水的神奇傳說: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年),有位來自天竺的高僧智藥禪師,往北途經曹溪口,掬水飲時覺得此清甜如甘露,此曰:此水與西天之水無異,源上必有勝地堪為蘭若者。即溯流而上,行至寶林寺處見山水環繞,峰巒奇秀,感歎道:“宛如沙門修道所。”並預言,建寺一百年後將有肉身菩薩在此大開法筵。

    飲著那“清心潤肺之聖水,”一種異樣的感覺搔動著慧能的心。這南溪水與曹溪水一樣的清洌甘甜。有種朦朧的感覺攫住了他全身。

    細細傾談,慧能方知農夫是在鏜蓋旁看管田水的,每天早晨天未亮就要爬到後山去引水灌溉農田。如果遇到大旱,懷城河以南的一帶田地就會龜裂,水稻就要失收。這裏,已經一個多月沒有下雨了,後山的水塘裏水已不多,現在田垌裏的土地已經開始幹裂。

    農夫臉帶憂愁地說:“看來今年這附近的百姓都要挨餓了。”

    慧能問道:“後山的水不多,在田垌附近不能找到水源嗎?”

    農夫歎了口氣:“如果能夠在田垌裏找到水源,這當然最好,但我看隻不過是白想罷了。”

    慧能聽後,雙眉皺起,陷入了沉思。

    慧能當晚在老農家的小廳住了下來,整夜都聽到睡不好的農夫的長籲短歎。

    第二天,慧能跟著農夫來到田垌,見禾苗的葉尾處開始焦黃了。爬到後山去引水,見山塘差不多見底了。

    與老農同耕同住了近一個月後,一天晚上,農夫坐在茅屋前,仰頭對著滿天星鬥在發呆,不時發出歎息。

    慧能用手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你別再為無水灌溉而發愁。我看在田垌裏會找到水源的。”

    農夫:“你別在安慰我了。”

    慧能:“我並不是安慰你。近日,我有些新發現。”

    老農:“你有什麽的新發現?”

    慧能正色道:“每逢初一、十五,田垌的西南與東北麵就有光點閃爍。我曾經前去實地留心觀察過,那地方的草特別青綠,我取草下麵的泥土細察過,覺得特別潮濕。我以前在家鄉時曾經跟隨著老一輩挖過井,聽他們講述過找水源的跡象。看來在那個地方往下挖去,必有泉水湧出。”

    農夫聽後大喜:“倘若真的像你所講的那樣,我就可以免去爬上後引水之苦了。今天正好是初一,我與你到外麵看一看,是否真如你所講的一樣。”

    “好。”慧能應諾道。

    於是,慧能與農夫來到田垌,朝著西南方向觀望,果然看到有爍爍閃閃的白光,再轉頭朝東北的方向觀察,同樣見到閃爍白光。

    農夫仍然有點疑惑:“到那個地方挖下去就真的會見到水源?”

    慧能胸有成竹地說:“依我看,有把握。”

    農夫道:“那麽,我今晚就認定那個位置,明天就到那個地方去試一試。”

    翌日,農夫與慧能帶著鐵鍬,來到田垌西南麵的定點位置。

    慧能先動手,操起鐵鍬往下挖去,僅挖了兩鍬,就見到草下麵的土壤明顯潮濕了許多。農夫接過比鐵鍬,用力地挖,越是往下挖,泥土就越是潮濕。當挖到一丈深處,就有清泉汩汩地湧了出來。

    農夫初時是傻了眼,繼而用手一拍腦瓜,欣喜欲狂地叫了起來:“這回挖到寶了!挖到寶了!”隨即,把鐵鍬往田地裏一撒,拔腿就跑,回到村裏奔走相告。

    村民們聽到這個喜訊,帶著農具,紛紛湧來。有的在東北麵挖井,有的在開挖水渠,引水灌田。

    見到本是幹裂的田地灌滿了水,村民們圍在惠能的身旁,紛紛豎起了大拇指,誇讚他為百姓們做了一件大好事。

    從此以後,鏜蓋旁成了旱澇保收的良田。

    人們將鏜蓋旁的那兩口水井稱為“六祖井”,並且那井一直保留至今。

    後人還在鏜蓋旁慧能寄宿的農夫茅屋舊址處建起了“六祖庵”,以作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