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7章 禪是永恒的幸福
字數:2449 加入書籤
在這裏我想提一提有一個和尚,他一生活到100歲,他的一生真是藝術化的生活。他是一個極好的藝術形象,超脫、自由、自在。人家來向他請法,問怎麽樣修行。
他說:“你請坐一會,我還有點事要去做。”
去做什麽呢?他到洗手間去。從洗手間回來了,他再對那位參訪者說:“你要知道修行這件事,別人是無法代替的,連我要上洗手間這一點小事別人都代替不了。修行這麽大的事情,光說是不行的,一定要自己踏實去做。”
他用這樣的方法來說法。我們沒有修行的人像這樣說法,真這麽說人家會說你神經病。但是他這樣說,人家相信,因為他有德望,有攝受力。多瀟灑,多自在!
有一次,參學的人問這個和尚:“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他把手一指:“庭前柏樹子。”
你說東他答西,你說南他答北,好像是風馬牛不相及,實際上他是明明白白向你指示了西來意是什麽:一切現現成成。
還有一個“吃茶去”的公案。學人來參拜他,他就問:“你是第一次來還是第二次來?”
學人說:“我第一次來。”和尚說:“吃茶去。”
又有一位學人來參見他,他又問:“你是第一次來還是第二次來?”
學人說:“我是第二次來。”他說:“吃茶去。”
當時院主站在旁邊不理解,向他發問:“第一次來的叫他吃茶去,賓主相見,有個禮貌,可以吃茶去。第二次來嘛,就不是客人了,為什麽還是吃茶去呢?”
和尚叫一聲當家師的名字,當家師就答應了他。他說:“你也吃茶去。”
這是多麽高的藝術啊!他就在這樣的一種瀟灑自在當中,向我們指示佛法大意。不是像我這樣坐在這個地方,耽誤大家這麽多時間,滔滔不絕地這麽講。實際究竟能夠起多少作用?我自己都懷疑。因為我連做那個和尚的學生都不夠資格,所以我講的東西究竟有什麽用,我也不知道。
禪是我們生活的藝術,禪師、禪者的生活就是藝術化的生活。禪又是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是什麽呢?一切現成。我們每個人都是饑來吃飯困來眠。這樣,我們不是都在修行嗎?不對。我們在吃飯的時候有種種的分別:這個好吃這個不好吃,這個是酸的這個是辣的,這個是甜的這個是苦的。我們睡覺的時候也是在百般思索,輾轉反側睡不著,睡不著又硬要睡。那不是在睡覺,那是在掙紮;那不是在吃飯,是在吃分別。這個菜辣的,這是腐竹,這還可以吃,一直在分別。禪者的生活方式跟他對待一切問題一樣,超越了二元對立,是在無分別中生活。一般來說,禪者的這種生活方式,我們沒有達到那種地步,千萬不要去模仿。你去模仿就糟糕了,因為你沒有那種境界,沒有那種受用。你的模仿僅僅是東施效顰而已。總之,禪是一種生活的藝術,生活的方式,是智者覺者的生活體現,是悟者行者的生活內涵。
第六,禪是永恒的幸福、真正的快樂。禪最終的目標,就是要達到永恒的幸福,得到真正的快樂。禪是清涼自在的享受,是超越一切對立的圓滿,是脫離生死的大自在,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究竟自由,禪能夠把生命固有的一切活力釋放出來。我們本身具有佛陀的十力、四無所畏等種種功德智慧,三身圓滿具足,為什麽顯現不出來?因為被無明妄想的塵埃蓋覆了。我們隻要通過禪修的方法、通過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樣一種超然體驗,就能夠把我們生命固有的一些能量活力釋放出來,最後就能真正一切無礙,究竟解脫十方世界。有緣即住,無緣即去,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禪最終的目標與一切言教的佛法是一致的,隻是進路不同。一切言教的佛法,不是直指,而是間接地、則一步一步地來做;禪要一步到位,頓超直入。禪與一切言教佛法的區別就在於此。禪要得到這種永恒的幸福、真正的快樂,如果是上根利智的人,一瞬間可以做到。根機陋劣的人,不可隨便地來效仿。因為根機利的人也是一種積累,根機鈍的人積累還不夠。就等於做生意一樣,談一個大生意需有很多銀元,腰纏萬貫的人他一下子就答應下來,買下來做成了,他有積累。從表麵看來這是頓,一步到位,但是他的艱苦努力在前,這是過去生中往昔積累的結果。積累不夠的人,資本不夠的人,三二貫的生意要做cd不容易,隻能慢慢來,修行也是如此。所以我們要培植善根,廣結善緣,廣種福田,使我們的福德因緣不斷積累,不斷擴充,不斷地來培植我們的善因善緣。
天色已晚,今天說“禪是什麽”就講到這裏吧。最後我想用一首在北方很流行的見道詩來與各位分享: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歸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一切都是本來現成的,說來說去,都是過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