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7章 二品 (上)

字數:1936   加入書籤

A+A-




    1.02 佛菩薩的德行成就

    釋如:下麵的經文是說菩薩的各種德行成就,要想學佛的人就要學這些大乘菩薩道。

    菩薩的學問道德成就為眾人所知、所景仰,因為“大智本行,皆悉成就”,具大智慧成就般若的解脫,不是迷信,更不是死板功夫,是如珠走盤,活活潑潑的。

    我們學佛,不但要通達佛經,連世間的一切知識技能也要通,在家是好子女、好父母,在社會是真正有貢獻的人,這樣才可以算學佛。

    能說法像獅子吼,因為菩薩有了這樣的成就,百獸妖邪聽而腦裂。

    “名聞十方”,就是名聲遠播。世人都求名和利,“名利本為浮世重,世間能有幾人拋?”但名利往往難兩全,得此失彼,這是世間法本來如此。盤古開天辟地以來,多少人求名,當今能記得幾位宰相?求利的就更不用說了,你們能數得出幾個曆史上的富人?但是菩薩為何要名呢?這就要參了。這個名不是菩薩去追求得來的,而是多生累積福報來的,都是因果。大菩薩所以能名聞十方,是因為他們濟世之心,勇猛到了近似於瘋狂的程度,絕無畏苦推卸的心態,我們做得到嗎?

    “眾人不請,友而安之”,你不去找他幫忙,他卻自己獻身於眾生,更難的是能友而安之,我們連自己家人不彼此討厭都很難了,不要說做到與朋友眾生能夠安然相處,不生厭惡之情。為什麽我們會讓人討厭呢?因為自己心性修養的德行不夠,所以要深切反省。如果心裏的煩惱成天掛在臉上,怎能與人“友而安之”?所以讀佛經一定要仔細,要用心,要反思,這才是真念經。

    “紹隆三寶,能使不絕”,有如此修養的菩薩,才能挑起佛法僧三寶的重擔,不使佛法斷絕。

    “降伏魔怨,製諸外道”,這一句文字易懂,但意義深刻。魔有四種:煩惱魔(欲魔)、身魔(五陰魔)、死魔、天魔,把這四種魔都降伏了,才是修道。人們以為打坐是修道,實際上不是在煩惱魔中,就是在身魔的各種感受中。禪宗祖師也曾說: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心動念也是五陰魔:或起不起是煩惱魔,根本無明也是煩惱魔。這些魔,諸位能降伏嗎?《金剛經》中說“如是降伏其心”,就是降伏心念的魔業,貪、瞋、癡、慢、疑都是。

    佛在世時有九十六種外道,像婆羅門、瑜伽、拜火教作各種功夫的,現在都還有。心外求法,在自己內心之外求法就是外道。學佛的人對外道也應該懂,才能分辨錯誤之處。釋迦牟尼佛當初就學遍了各種外道,他都懂。

    “悉已清淨,永離蓋纏;心常安住,無礙解脫”,修行的菩薩已經永遠離開了五蓋十纏(貪欲、瞋恚、疑、掉悔、昏眠,共為五蓋:慚、愧、嫉、慳、悔、眠、掉舉、昏沉、忿、覆,共為十纏),心才能安,還要能常住,這更超越了定的境界。把自性的靈光遮蓋了謂之蓋,要七地以上的菩薩才能真正的永離蓋纏,偶爾的清淨是算不了數的。禪宗二祖當初修行功夫那樣深,還要對達摩祖師說此心不安,可見心安實在難啊!心常安住才可以煩惱無礙,欲無礙,身無礙,生死無礙,才能從各種蓋纏中解脫自在。這些高深的修持途徑,往往被本經優美而平易的文字所帶過,請一定要留心。

    “念、定、總持,辯才不斷”,這一段要這樣斷句才通。對於這個“念”,究竟有沒有正確的了解?有許多人基於對禪宗不正確的認識,引述六祖所說“無念為宗”,就以為禪宗目的在求無念;又以為打坐時,什麽都不知道就是入定了,其實那是大昏沉現象。這樣子的誤解不但嚴重,而且危險!

    六祖在《壇經》中明白說過,“無者無妄想”,等於是教理說的無分別心;“念者念真如”。六祖所講的無念決不是昏沉!前麵說過,到了無礙境界之時,好像都感覺不到身體了,可千萬不要以為是像睡著一樣的,後者是昏沉。打坐時覺得昏昏沉沉似睡非睡,不要以為這是清淨,小心這樣坐久了以後腦子就退化了,記性、悟力越來越差,還可能有墮入畜生道的悲慘果報。這都是搞不清楚定、無念的真義,如此程度連外道魔道都當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