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6章 一品(下)
字數:1778 加入書籤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雲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念,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舍利弗言:我見此土,邱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於是佛以是指按地,實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幹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佛告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複如故。求聲聞乘者,三萬二千諸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釋如一如誦經般品到這裏,停了停,“以上乃一品矣!不知二位可有高見?”
一定似懂非懂,似答非答,向著釋如點了點頭,“極品也!”
釋如看著坐在一定旁邊閉目養神的張柬之,正待開言,豈料張柬之道:“老夫倒有一問,大師剛才所說的‘一品’、‘佛國’等,乃是?……”
經此一問,釋如不禁在心裏暗暗稱奇:剛才看他那表情,還以為他是在睡著了呢。於是,他說,貧僧所說的,印度與中國固有文化稍有差別,剛才所說過的“品”,是表示段落而不用“篇、章”述也。隻有漢朝時所翻的《四十二章經》是例外。
“佛國品”的意思,就是先讓我們認識什麽是佛的國土,這國不是一個國家的國,而是佛的境界,如何才可稱作佛。
“如是我聞”的詳細意義就不多說了,是記載經文者負責任的表示。
釋如深怕解釋還不夠清楚,畫蛇添足地,下麵,再補說一下:
“一時”是那個時候的意思,印度古人對曆史時間比較不重視,和中國極大不同。但是所有的佛經開頭都是“時”或“一時”,卻也有深刻的意義,因為時間是人為假定的,宇宙是沒有分方向,沒有分現在、過去、未來的。一萬年有如一彈指,不要被人為的時間觀念所限製。現代科學也證明,地球時間與月球時間,以及其它星球的時間都不同,時間是相對的概念。佛經說“一時”,就是沒有時間,那時就是這時。
“佛在毗耶離庵羅樹園”,是地點。
“毗耶離”是維摩居士所在地,中文是“廣嚴城”,是廣大莊嚴之地,也就是佛說《藥師經》的地方,要注意這個關聯細節。
“與大比丘眾八十人俱,菩薩三萬二千”,是記載當時聽法的人數。《藥師經》與《維摩詰經》所記載佛的出家眾弟子的數字都是八千人,跟《金剛經》《阿彌陀經》所記載一千二百五十人不同。而聽此經的菩薩有三萬二千,在《藥師經》中卻是三萬六千菩薩。這些數字不是隨意說的,跟易經的象數學問是一樣的,與我們的修持有關,必須要去參究這個奧秘。
說到菩薩,我們都是菩薩,不過我們隻是因位上的菩薩,也就是具有菩薩候選人的資格,能否最終成為果位上的菩薩,就看自己的修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