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1章 禪宗的開悟境界

字數:2528   加入書籤

A+A-




    現在連釋迦牟尼佛的教化都不理了,如此忘本,連作人都不夠,還能成佛嗎?

    釋迦牟尼佛一生說法四十九年,介紹了很多佛土,就這一點來講真值得敬佩,而且佛也沒有說自己了不起。大乘菩薩戒第一條,就是不自讚毀他,犯了這條戒就沒資格學佛了。有的人即使不自讚毀他,但是卻會間接的這麽做,例如被問起某某人如何,就答,他,我沒有意見!好像自己很有道,不說人家壞話,但是這個態度比罵人還糟。

    佛土個個不同,依每個佛的教化和成就不同,佛土的境界就不同。這個原則把握住了,經文中所提到的佛土就不用一一詳細介紹了。

    或有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

    有的佛土清淨,寂寞無言,萬一你到了那個境界,能受得了嗎?恐怕很難。

    我們人越到老就越想找人講話,要找聽眾。乃至沒人可講了,心裏麵還在講,念頭不能止。學佛真的絕對清淨了,你反而會害怕的,要能夠享受清淨,享受寂寞,才可以學佛。

    我有個道友,年紀很大了,學問很好,學佛也幾十年了,他用功也很有心得,在外麵名氣也很大,去年他來看我,說到他到國外某某人的道場去了一趟,那邊隻有一個人,人家要他住下來,他不肯。

    我問為什麽。他說自己隻住了一夜,清晨起來看到主人一個人跪在房中念佛,那個場麵好淒清寂寞,自己實在受不了,所以不肯住下去。

    我聽了就說,那個人實在了不起。

    修行能否做到清淨佛土暫且不談,能做到寂寞無言就不容易了。

    如何才能做到寂寞無言呢?蒼雪大師有詩曰:

    不是息心除妄想,隻緣無事可思量。

    沒有煩惱,沒有事,善惡是非苦樂都沒有,這才是寂寞無言。

    不是嘴裏沒有說話,而是心聲都沒有了。

    “無說無示”,沒有任何表示。

    “無識”,沒有意識作用,這是第六意識之識。

    “無作”,不作意了,是五遍行之作意。

    不管你修淨土、禪宗、密宗,能做到這一條,就是佛境界。

    無為而作佛事,佛的清淨法身就現前了,這也就是禪宗的開悟境界,也就是真淨土,心的淨土。

    佛說的這一段話就是點題,今天的年輕人不懂點題,過去的人考功名作文章,看了題目,提起筆寫的第一句話就是要點題,也就是能把握住題目,把題目破掉了,也叫破題。

    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

    威儀就是態度,生活的行為,歸納起來有行、住、坐、臥四大威儀。

    有很多人連個走路的樣子也沒有,或者是畏畏縮縮的,哪還有威儀?

    進止就是進退,中國文化的傳統教育,六歲入小學就學灑掃、應對、進退,就是學作人做事。

    過去的建築,一進人家客廳,哪是主位,哪是客位,分得清清楚楚。

    今天的家居布置不同,許多家庭連主人自己也搞不懂哪是主位,哪是客位。

    在今天也要搞清楚坐汽車那個是尊位。

    常碰到同學幫我把門一拉就請我先上,要我鑽到那最難擠進去的位子,我就說讓他先進去,他死也不肯。

    還有人一定要讓我坐後座中間的位子,你有什麽辦法!

    講這些不是空話,真學佛的人對威儀進止一定要了解,這都是佛事。

    施為是做出來的行為,這裏施不是布施,是表達出來的,為是行為。

    一切施為沒有不是佛事。

    大陸上有些廟子裏有五百羅漢堂,那些羅漢的像塑得好,沒有兩個羅漢的麵孔是一樣的,而且每個的姿勢都不同。

    這表示每個姿態都可以入定,入定不一定要打坐。

    如果隻有在一個姿態才能定,換個姿態不能定,那也就不叫定了。

    真的定是無處不定,所以,諸所施為,無非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