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章佛法的真諦

字數:1629   加入書籤

A+A-




    現在繼續講維摩居士為普現菩薩所說的偈誦。

    偈誦是一種佛教特殊的文學體裁,偈誦的用處,是把經文的意思作個歸納和濃縮,以便於記憶。《維摩詰經》這一段偈誦,包括了全部大乘佛法的內義。

    “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以七淨華,浴此無垢人”。這裏的重點在最後一句。我們學佛修行就是要學到無垢,一切善法惡法都不受染汙,而真正得解脫了,這是佛境界。

    所謂無垢就是自淨,是真正的淨土,絕對地清淨圓滿。維摩居士說,用八解脫法門,洗練自己身心。八解脫不隻是理論,是要用身心實證來的。

    解脫與道家的逍遙是一個意思,不為煩惱所困,但也同樣不為佛法的觀念名稱所困,所束縛,才是真正得解脫。然後才能得如來大定,無往不定,無處不定。

    有解脫而無定,那解脫是狂禪、狂慧;有定而無智慧的解脫,那定也是外道定,都是不對的。

    這裏說,“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重點在湛然。凡夫何以不能得定?

    這有兩種情況,一是生理心理的散亂,二是生理心理昏沈。能既不散亂又不昏沈就是定,是清楚的,是湛然的。不是那種什麽都不知道的愚癡定,是很危險的。

    真得定了才可以入世,才可以作人做事,像止水澄波,萬象斯鑒。在止水澄波的境界中,外界一切現象仍然物來相應,沒有不知不明的,這才是定。也就是大家早晚課誦所念一句出自《楞嚴經》的“妙湛總持不動尊”。

    參禪的人開口唱念這一句時就會想,唱時是否算動念?話頭就來了。等於有個故事說一個小孩去拜佛,在大殿上對著佛像屙尿,他當然被僧人所罵。

    小孩就說,十方三世都有佛,我要向哪裏屙呢?所以在唱這一句時,動念了是凡夫,不動是木頭。動與不動之間就是佛法的真諦,也就是要參之處。動與不動都是寂然而定,永遠清明,沒有染汙。

    縱然到了這個境界,也才是佛法入門,還沒有圓滿。在禪宗算是第一關而已。因為隻能空,不能有。所以“定水湛然滿”了之後,還要進一步“布以七淨華”。

    七淨華就是七覺支。“浴此無垢人”這樣去修持,去洗練自己,最後才修證到清淨無垢。

    “象馬五通馳,大乘以為車,調禦以一心,遊於八正路”。普通人有了財產地位,當然會有交通工具,過去人類是降伏動物作交通工具,動物很可憐,這是人類可惡之處。古印度是用象和馬作交通工具。中國從上古用馬,古書也有用車馬數量表示財富地位的,所謂百乘之家,千乘之家。乘是車子,古時以四匹馬拉一車叫一乘。千乘之家就養有四千匹馬,還有駕車的、乘車的戰鬥人員、照料馬匹的人,聲勢之大,可想而知。

    修行的人以五神通為交通工具,為什麽隻說五神通?因為第六通是漏盡通,就不動了。修行的人以大乘之道為車,大乘在梵文作摩訶衍,就是大車之義,是形容用語。駕車的車夫稱調禦士,是調伏駕禦車馬。修行人能一心不亂,隨時在定中,就是最好的調禦。不能得定就是因為不善於調禦。(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