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四 十 二 章 接 濟 族 人
字數:3188 加入書籤
相州本家來認親
掛念故土濟族人
李仁佑這一次來韓府時,帶來了一個人。此人三十來歲,高個兒,粗壯有力。也是做生意的,此前與李仁佑認識,但無深交。
自打前日,按韓侂胄的吩咐,李仁佑就留意相州一帶的商人,一打聽,巧了,也姓韓,說是韓家的近支。
這位青年人自稱叫韓青元,父親叫韓周臣,按照韓氏“仁保華玉、彥口胄卿”的字輩,他們父子應在最後兩個字上,因為在金朝,他們不敢明目張膽,所以他們族長改用同音代替。他的祖先與國華公屬於叔伯兄弟。
韓國華是韓琦之父,韓侂胄的高祖。
這韓青元拿出一套家譜,打開扉頁,上有韓琦的題詞:韓氏子弟,人手一冊,為國為家,建功立業。
為了證明這一點,韓侂胄家中也有這樣一套家譜,這是當年,韓琦出判相州時,主持編寫的,相州韓氏家家都有,但許多人家都毀於戰火,保存下來的不多,有韓琦題字的更是少之又少。
南渡後,大哥韓肖胄又主持修了一次,並且將這一版重印了不少。時至今日,快五十年了,家譜又該續修了。
韓青元將家譜翻到“仁”字輩,兩人的祖先是親叔伯兄弟,他的祖先叫韓愈華。往下隻能到“口”字輩,由於兩國相隔,無法聯係,韓肖胄的二修家譜,隻續南渡後的韓氏後人,稱相州忠獻堂韓氏族譜。
而在金相州的韓氏族人呢,十年前,也續修了家譜,叫相州韓氏晝錦堂族譜,續到了“青”字輩。這份家譜,韓青元也帶來了,打開找到他家那一支。
兩位家譜一對照,根源清晰,分支明了。韓青元跪下嗑頭認親,因韓侂胄排行第七,遂口稱七叔,韓侂胄連忙扶起。
這時,管家也拿來了二修家譜,二人交換,韓侂胄感慨道:相州韓氏同種同根,血脈相連,卻因蠻夷進犯,中原成為異國他鄉,以致親人不能相見相親,叫人痛心不已。
韓青元也急切問道:“是啊,七叔,大宋什麽時候北伐,相州父老可是望眼欲穿呐。”
韓侂胄也若所思:是啊,我也希望大宋早日北伐,打過淮河去,可我沒有那個能力呀,說實話,如今我已四十出頭,可家鄉什麽樣子,先祖的墳頭向哪,都未見過,更不要說為先祖掃墓進孝了。
李仁佑看韓侂胄傷感,就將他這次相州之行詳細說來。在韓青元的陪同下,他們看了晝錦堂,自然是今非昔比,主要大堂和中院被一個叫金大林的地主給占了,其他偏殿都倒塌損毀了。
那塊刻有記文的石碑呢?
韓青元說:這我知道,聽爺爺說,金兵來時候,有一些兵住在那裏,嫌石碑礙事,要砸掉,族長知道後,出了些錢,抬了出來,如今就在族長家裏。
韓侂胄說:我給你錢,大侄子,你看能不能運來。
韓青元回答:不知道行不行,我想想辦法。
李仁佑也幫腔,我和你一道想辦法把它弄來。然後接著講去皇甫屯村的經過。
到了這個村裏,走不遠,就看到韓氏祖塋。整個塋地座北朝,沿山上陽坡向下沿續,向南是片開闊地。塋地整體情況還好,綠樹成蔭,路道完整,墓碑、墓體都還完好,祭台也幹淨,沒有多少雜草。韓琦的墓地最大,基本處於正中,墓道前有神獸,神宗皇帝書寫的神道碑還巍然屹立,韓琦與發妻安國夫人崔氏合葬墓居中,後麵是三位如夫人之墓。之前,我們也準備一些祭品,從最長輩開始,分別燒香、磕頭。
據說,韓氏祖塋是韓琦二次知相州時選定的。那時,韓琦快六十了,身體也不大好。便請來東京誠裏的道士,在安陽方圓百裏挑選。那道士說:
北邊有山,南邊有水,前有照後有靠,北邊高,南邊逐漸開闊,表明有祖先堅實的保障,後代子孫定然像滔滔流水一樣,綿延不絕,而且道路越走越寬。選定此處,必然人丁興旺,枝葉繁茂,高官巨賈將層出不窮。
韓琦四處觀望,好象有些道理。
地買好後,略作平整,修路植樹。將曾祖以下各位先人的墓從各處遷來。到靖康年間,已形成規模。
韓青元補充,聽長輩說,起初這裏也荒涼了幾年,雜草叢生,有的墓碑都歪了。您知道,那年頭,家家都死了人,自己都顧不上,自然無法顧及祖先。後來,安定了,不打仗了,金國的縣官過來,看到忠獻王的墓和皇帝寫的神道碑,還拜祭一番,對保長說:這韓琦可是了不起的人,他的墓要保護好。然後,族長安排定期打掃、維護,四時八節,都去祭祀。
韓侂胄感到很滿意,謝謝你們,謝謝父老鄉親們。青元,你再說說韓氏族人的情況。
聽長輩說,當年金兵南下時,留在安陽沒走的韓姓族人,死的可不少,現在幾十年過去了,經過休養生息,人口大約在兩千口,不包括外嫁的女子,主要住在城北許巷,及城東的韓家莊,大部分人家都在耕田種地,好的也有讀書做官的,開學堂教書的,還有經商的。
那有沒有給人為婢為奴的,有沒有連地都沒有,老人無人照顧、孩子無人扶養,以至於逃荒要飯的?
有,肯定有,但是我說不上來有多少。
好了,想我相州韓氏,一向忠厚傳家,祖先教導我們,要為國立功,多救濟族人。由於中原失陷,淪為金邦,數十年來,我的祖先卻由族人祭掃,節夫心中有愧呀。
青元啊,七叔給一萬貫銅錢,一半給你,作為運送石碑之用,另一半轉交給族長,請他接濟韓姓那些困難之人,一定要讓他們有地種,有飯吃,不再為婢為奴。倘若石碑實在不好運,你就留一千,四千還交給族長。你回去,再打聽一下,要做到這三條,還要多少錢,下次來我給你,就當我是答謝各位同宗的。我再寫封信給族長,你轉交給他。
時辰已不早,韓侂胄請兩位共進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