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不 願 為 伍

字數:3905   加入書籤

A+A-


    假禦筆文端辭相

    舊胥吏師成投靠

    目光再回到京都朝堂。

    政治上的爭鋒遠沒有結束。

    在趙汝愚遭彈劾的同時,檢正中書門下、權刑部侍郎徐平陽也遭到監察禦史劉建秀的彈劾。

    之前,大內傳出禦筆,貶徐平陽為越州通判。此次趙汝愚竄逐湖南,禦筆再出,罷徐平陽越州通判,責授惠州團練副使,南安軍安置。

    左相楊文端與徐平陽是同榜進士,在朝多年,素來和睦。遂入宮求情,皇上趙擴頗為驚異:徐愛卿何罪,我什麽時候下過聖旨?

    楊文端一聽,心裏犯嘀咕:難道有人偽造禦筆,這還了得,可要殺頭的呀。

    拿出禦劄,交給皇上,皇上一看便斷言:此劄非朕手書。

    楊文端問:陛下,微臣是否派人徹查此事?

    皇上趙擴製止道:不用了,你就照此辦理罷。

    楊文端回到部堂,想想都感到後怕。他是一個謹小慎為、安分守己之人,當時與趙汝愚同心治政,相互默契。後來趙汝愚、朱熹、彭自壽等人相繼被貶出朝,也想上疏論救,當麵切諫。但考慮韓侂胄已左右朝政,即便如此,也起不了什麽作用,而且他還知道,論救趙汝愚的人越多,趙汝愚所受處罰會越重。倘若無人理會,倒還安然無事。

    千秋家國血未冷。好多時候,他也想直接站出來,說一說,喊一喊,為他們鳴冤叫屈,哪怕自己已貶放出朝,也在所不惜。可是,再一看,他再一走,還會有人說公道話嗎。再有人受了屈,誰來論救。

    楊宏中六人上書被竄,盡管他一個也不認識,看著這幾個未出校門的儒生,就要遭受那麽多痛苦,他不忍心,因而一而再、再而三地求皇上,他這麽做,不就是為了心安嗎。徐平陽與他,雖是同榜,又是兒女親家,但在朝多年,一向公事公辦,從不結黨營私。就這麽一個才學、人品兼佳的人,已經降職外放,還要再送廣東編管。前一段時間,浙西常平黃灝、知婺州黃文叔、太府丞呂祖儉等三人因事獲罪,他一一上疏論救,毫無結果,使得他心灰意冷。

    朝綱已亂,禍根滋長,留此無益。思前想後,上表請求辭去相位致仕還鄉,皇上趙擴不準。

    此次為徐平陽,他又想起範純仁的那句話:我為大臣,國事如此,我若不言,有負天地。假造禦筆,皇帝卻不追究,可見皇帝對韓侂胄信任程度之深,自己盡管事事相讓,夾著尾巴做人,但從內心深處看不慣,說不定哪一天爆發出來,擋人家的道,落得不堪的下場,那時後悔就晚了。

    得知趙汝愚暴死衡州的消息,再次上書請辭,皇帝還是不準。他進殿再辭,口氣很堅決,毫無餘地。

    皇上趙擴無法:老愛卿,你回去罷,容朕考慮考慮。

    韓侂胄坐在西府,東府右相經煜堂來告訴他楊要辭官的消息,他糊塗了:

    仲堅兄,你說說看,這楊處恭好端端的為啥要辭。

    是呀,上上下下沒人說他不好,他卻要辭,難道隻是因為為徐平陽說情不成。

    為徐平陽說情?不成,首相就不要了,是不是對我們有意見?

    這個倒沒聽說。好象他知道貶徐平陽的禦筆有問題。

    哦,那他有沒有咋呼?

    這個老楊,就這點好處,不爭不鬥,識大體,多餘的話從來不對外亂說。

    人的確是個厚道人。

    見經煜堂無話,韓侂胄說起另外一件事。

    頭天晚上,蘇師成來府上找他,希望七爺給他在京裏安排個位置。說起這個蘇師成,經煜堂也略知一二。

    蘇與韓相識在十多年前,那時,韓侂胄在平江府做武官散職,蘇師成在衙門裏做一個抄抄寫寫的胥吏。

    工作上,韓侂胄時常會寫些報告給上級,但他的毛筆字不怎樣,於是就找蘇師成幫著譽寫。

    兩人年紀都不大,二十開外,三十不到,韓是大家子弟,做事向來大方,講究排場;蘇師成呢,秀才出身,家境貧寒,無力再供他繼續讀書,二十歲就出來找事做,掙份薪水,養家糊口。

    一來二往,兩個人就熟了,韓侂胄無論外表言談,還是為人處事,都是蘇師成崇拜模仿的對象,而蘇師成的機智靈活、勤快利落,也讓韓侂胄欣喜認可。

    後來,韓侂胄離開平江進京,逐步走到如今的地位。

    蘇師成呢,仍在平江府,還是名胥吏,一個無法調動提拔的工人。在韓府,蘇師成跪下磕頭:

    七爺,如今你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師成來投奔,給你當牛做馬,為你上刀山下火海,眼都不帶眨的。

    韓侂胄也覺得,身邊該有個知根知底的人,跑個腿,辦個事,也放心滿意。遂答應:

    師成,你來吧,將老婆孩子帶來,就住在南園西側那個院子。差事我給你想辦法。

    蘇師成又跪下磕頭:

    七爺七嬸在上,受師成一拜,從今以後,我蘇師成就是你韓家的一條狗,叫我向東決不向西,叫我打狗我絕不攆雞。

    吳夫人笑了:師成,你起來,什麽雞呀狗呀,多難聽。

    經煜堂知道韓的用意:

    韓太尉,你想把他放在哪個衙門,我來向皇上推薦。

    本朝對節度使俗稱太尉,韓的節度使職銜雖未下達,皇上已準許,隻等合適的時機宣布。

    韓侂胄心想,聰明人就是好,你隻露一點,他就知曉你的用意。關於蘇師成的安排,他想好了,仍安排在閣門司。但他不說,反問:

    知人善任是你宰相大人的職責,你看在哪為好。

    經煜堂想了一會:

    經某覺得,去閣門司會好一些,裏外交通,上傳下達,也需要個機靈之人。

    知我者,仲堅兄也。

    兩天後,關禮在大殿上宣讀聖旨:罷楊文端左丞相之職,授觀文殿大學士兼判隆興府。

    這個判,不是通判,而是重臣出任州府知事。

    這次是下決心了,楊文端再次入宮:微臣已六十有九,每當天冷,就會哮喘病發作,請陛下恩準回鄉致仕,頤養天年。

    皇上趙擴似有不舍,見他情意真切,授觀文殿大學士,加封越國公,準予告老還鄉。

    送走楊文端,韓侂胄叫來知閣門事劉璘,向他介紹蘇師成,這是新來的閣門祗侯,你帶他去衙門,過後,皇上派人去宣讀聖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