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鷹卷 第一百二十一節 邯鄲一日遊
字數:4949 加入書籤
出那個布料店,重新出現在大街時,街頭的群毆止了,唯一留在街麵上證明這裏曾發生過激烈打鬥的證據,隻剩下地上的灘灘血跡。
來回的人流,竄流不息,很快便將那些血跡變成了一條條車痕。
“再去別的地方看看!”劉榮心情很不錯,雖然他心中早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到行宮,找個安靜的地方,仔細的將慎到留在這個世界的那些文字與思想,好好的吸收一遍。
但是既然出來了,自然要陪著聶燕好好玩玩。
其實,公元前的城還是很大的,至少劉榮一行從城中走到城東的集市足足花了大半個時辰。
一路走來,劉榮跟聶燕買的東西也越來越多。
劉榮甚至買了幾隻造型很好的竹鳶,看到那些竹鳶劉榮就想起了膠東王劉,他的十弟曆史上那個開創了漢武雄風的大帝。
可惜,現在膠東王早非曆史上那個春風得意的劉徹了。
年少的膠東王,尚還不知道這世界的凶險,他纏著劉榮想要跟自己的大兄放放竹鳶,對於他這個小小的願望,劉榮決定滿足他。
漸漸的,兩人帶來的錢花的差不多了,隨行的幾個侍衛身上也捧滿了東西。
其實,聶燕買的東西不算多,也就那麽幾件手飾與脂粉,倒是劉榮買的東西非常多。
他難得出門一次,當然要給自己的親人們帶些禮物回去。
他給天子買了一把趙地鑄劍師鑄造的寶劍,給竇太後買了一冊老子的《道德經》,給他的母親栗姬買了一匹質地非常好地絲綢。
這些東西,都是小玩意。所謂禮物,其實也就是表表心意,證明他劉榮雖然身在異地,卻沒有忘記家中長輩的一種表示。
所以也並不需要太過挑剔。
而劉榮買東西,是從不講價,看中了就拿走,然後由王啟年付錢,這使得商人們對劉榮一行異常殷勤,畢竟,他們總歸是喜歡多賺些錢的。
當買完最後一個親人的禮物後。天色已是快到中午時分,劉榮肚子也有些餓了。
便對王啟年道:“啟年,去找間最好的酒肆,我等進去好好品嚐一下這趙地美食!”
王啟年點點,便轉身去打聽這裏哪家酒肆的飯菜最是好吃了,其實在現在,中國古代八大菜係。尚連個影子都沒有,但是趙國卻因為其在曆史上的特殊地位,使得其地美食在大漢國非常有名,許多特色的小菜,甚至可以媲美後世的小吃。
u出來地一道名叫‘蹄蘭花’的小菜。
那道小菜,是用野菜與豬蹄烹炒之後,經過精心處理後,做出來的。味道雖然沒有後世劉榮很喜歡的那種香辣感覺。但卻因為那種不知道是什麽名字的野菜,在經過加工後,可以吸收掉豬蹄中的異味,使得豬蹄變得可口起來。入口之後,更帶著些野菜的苦味,苦過之後,卻是香甜,最是適宜在夏季食用。
然而,這種小菜,卻是怎麽也不可能進入皇宮地餐桌之上,它甚至沒資格進入一般貴族的餐桌。
這是因為家豬的馴化,現在還未完全完成,家豬多數是以放養的形式長大的。而且社會主流仍然不習慣食用豬肉,多數貴族認為豬肉是一種平民食物。
但劉榮由於現代人思想的緣故,他更喜歡民間的食物。
很快。王啟年便打聽到了最近一家好酒肆的地方,帶著劉榮等人走了過去,至於那些東西,則被王啟年叫來一些在暗處的人拿走了。
這家酒肆,其實離劉榮他們沒多遠,隻走了百來步就走到店門口,隻是假如不是有人指出地話,旁人是根本不知道那是一家酒肆的,因為那酒肆地處一個小巷中,不打招牌也不派人招生意,因此非是熟悉這附近店鋪的人,是萬萬找不到的。
進了店中,劉榮暗歎一聲,這酒肆無論是裝修還是內中布置,都已不亞於長安一些貴族地聚會之所了。
而酒肆之中的某個閣樓之中,更是有歌女在樂聲的伴奏下,輕輕唱諾著趙地風格的詩歌。
那歌女的歌聲,清雅動人,最是適合一邊安靜的飲酒,一邊欣賞。
劉榮點點頭,讚了一句,把店中掌櫃的叫到跟前問道:“請問先生,貴店怎麽不開到那些寬敞之地去,設在此處,怕是要少了不少生意吧!”
這店中掌櫃是一中年男子,隻見他歎了一口氣,對劉榮拱拱說道
位丈夫,怕是剛到不久吧!”
“是的!”劉榮笑著點頭道:“怎麽,有關係嗎?”
那掌櫃的幹笑一聲,將劉榮一行請入一間雅居之中,道:“這當然有關係了……
“這位丈夫,某便實話與您說了吧,非是小店不願意把生意做大,而是六年前城換了個主人!”這掌櫃的一邊招呼著下人拿進幾壇子酒,一邊道:“先前我們趙國地主人是逆賊遂,雖然說遂逆膽大包天,不是什麽好東西,但新來的這位皇子,卻比遂逆更狠!”
他說:“遂逆在時,我等商人歲貢賦稅不過利潤所得之一二成,可自打這新王來了以後,整個可以說是被其刮地三尺,特別是像我等這樣需要靠著買酒維生的商人,賦稅更是多如牛毛,那裏敢把店鋪開在光明之處,沒得辦法,隻好把店鋪開到此處了!”
“開到這裏,那賦稅就不征了?”劉榮好奇地問道。
“那裏有不征的道理?”那掌櫃的搖搖頭道:“隻不過沒那麽多就是了,我等隻不過是換了個交稅的人……”
“哦!”劉榮點點頭,他自是知道所謂換了個交稅的人,不過是稅收沒有交到趙王手裏,而是趙王底下的官員私吞了而已。
“那麽大街上其他那些賣布與賣劍的店鋪,怎麽還開著?”劉榮有點好奇的道:“他們就沒有重稅嗎?”
“他們當然有了!”掌櫃的歎道:“隻不過他們可以把價格提升上去,補這窟窿而已!”
把風險轉嫁到顧客身上,這倒是一個解決的辦法。劉榮點點頭,他是想不到,一時心血來潮,跑來吃點小東西,就找到了自己兄弟的一個犯罪事實。
要知道,大漢國中央對地方諸侯的賦稅征收比例可是有著嚴格的限製,雖然底下的諸侯總是能找到辦法,多加點稅來填補自己的支出窟窿,但是像趙王這樣把酒肆逼的不敢開到大街上,劉榮卻是初次聽說。
他也不動聲色,暗暗的記下來。
現在對這些地方諸侯,劉榮是沒有權利幹涉的,但是以後就難說了……現在聽到的這些事情,就可能成為趙王的催命符……
回到了行宮後,劉榮把買來的東西,放進自己的房間,又令人把那些找到的竹簡抬進去。
他又叫來主父偃與汲黯,君臣三人開始了對那些重要的竹簡進行整理,一直忙到晚上才把所有的竹簡與文件整理出來。
整理之後,汲黯告訴劉榮,慎子十二論比皇宮珍藏的更為完整,許多章節保持了原貌。
另外一些竹簡之中,亦也發現了不少好東西。
不過沒有慎子十二論與公孫龍的白馬論那麽令劉榮感到欣喜的。
當天晚上,汲黯與主父偃便各自拿起一支筆,開始對慎子十二論進行重新抄寫,至於劉榮則借著油燈,仔細的看起了慎子的著作來。
他越看越覺得好,越看越覺得這些東西,簡直就像指路的明燈一般,照亮了他的道路,他心中許多原本困擾的難題,在慎到的文字解釋之後,一掃而空。
劉榮覺得,這簡直就是為他量身定作的思想。慎到的思想,強調重勢,強調以法治天下,卻沒有其他法家思想中的那些僵硬,多了些黃老的人性,主張法要順其自然。
在加強君權與中央集權能力的同時,卻又要求人們保持獨立的思考能力,不要愚忠。
這對這時代的許多獨裁者來說,或許是一個無可救藥的缺點,但對劉榮而言,卻是一個大大的優點。
殊不知,製度因人而異,便是後世的民主製度,亦可能出現獨裁者,而在君權至上的明朝,卻出現了內閣製度。
所以,真正的君主,能人所不能,似李世民一般承認民為水,君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皇帝,他的皇權可曾受到過什麽削弱?
沒有,完全沒有!用法之妙,唯在於一心而已,慎到的思想,是不可能阻止劉榮獨攬大權,乾剛獨斷的,但是它可以防止劉榮的子孫不肖。
知忠篇中有一句話說的好‘亡國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國之君,非一人之力也’
中國古代的多少君王,都是因為不知道這句話,而導致國滅身亡的啊。劉榮可不希望自己的後代子孫,也犯上這個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