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由嘴窺心,說話與心理的緊密關係

字數:11302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心理學與口才技巧最新章節!

    說話慢條斯理的人溫和理性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一類人:他們說話比較慢,而且,很有邏輯性、條理性。有這樣說話特點的人大多見於長者,他們給人的感覺很溫和,永遠一副不溫不火的狀態,而且,他們在分析某些問題的時候,理性大於感性,能夠恰到好處地指出問題的關鍵之處。其實,一個人的說話方式能直接反映出其性情特點。一個人說話慢,那表示他正在思考或整理頭腦中的信息,自然會放慢說話的速度。在說話的過程中,他呈現在人們麵前的形象自然是溫文爾雅、做事有條理。相反,在生活中,有些人說話總是一副急躁的樣子,第一句話尚未說話,舌頭已經開始打轉,第二句話也快出來了,這樣的人說話沒有條理,在他身上自然體現不出溫和與理性來,而如此急躁性子的人,他們經常會做一些缺乏思考的糊塗事。

    一個人說話有條理就注定他說話的速度不能太快,因為他還要花時間將自己想要說的話整理整理,把自己的信息編排一下次序再說出來,這樣可以體現他有很強的目的性和邏輯性。說話速度不能太快,他自然是一字一句說清楚,速度慢了下來,言語自然就有了溫和的味道,因為我們從來沒見過一個說話像機關槍的人會表現出溫和的姿態。因此,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溫和而理性的人,那麽,在說話之前,你需要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麽,或者先想好了再說話,以免言多必失。說話慢而有條理的人,無論他們說話的時間是長是短,他們都可以輕鬆應對,而且,在整個說話過程中能保持思路清晰,條理分明。

    在一所駕校裏,平日經常聽到學員們討論最多的話題並不是自己學到了什麽技能,更多的是“我們教練特別凶、我們教練總罵人”之類的抱怨。其實,教練在教授技能時很辛苦,不僅風吹日曬,而且,還要不停地糾正學員的動作。但是,為什麽教練如此的辛苦換來的卻不是更多學員的理解呢?原來,這個教練是一個不夠溫和的人,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麽說話的。

    眾所周知,駕駛技術不像其他技能,掌握熟練的操作技巧是保證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的第一步。因此,教練在教授時都十分認真,不敢馬虎,可糾正了幾遍之後,發現學員的動作還是不對,他就會急躁,情急之下一嗓子就吼出來了:“你腦子是不是進水了?”“你練的那是什麽東西?”而通常在這時候,教練不僅要教給學員怎麽做,同時要觀察學員做的怎樣,所以,他說話常常缺乏條理性,張口就是:“抓著方向盤別放手……腳踩刹車……”這時,學員就會迷糊:“教練,我到底該怎麽辦呢?”

    一個人說話速度快的時候,他的內心就會陷入急躁的狀態,這時,他已經喪失了理性的思考,想到哪句就說哪句。可想而知,說出來的話往往是缺少思考的。其實,說話慢而有條理性,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讓對方更好地接受自己所說的話。比如,教練這樣說話:“今天練得不錯,要是油門踩得再輕一點就更好了”、“沒問題,你考試時就這麽做肯定能過,不要緊張”……幾句溫和的話一說,學員的腿也不抖了,方向盤也能抓得更穩了,會更有效地掌握動作要領。

    大清早,小王就急匆匆地跑進辦公室,呼吸尚未平複,他就開口說:“大事,出大事了,不好了……”正在辦公室裏閑聊的同事紛紛追問:“小王,出啥事了?”“出啥事了,你倒是說啊”。小王上句不接下句地說:“經理……秘書說……咱們部門……反正要完了……”這樣一說,同事們更著急了:“到底啥事情,你倒是說清楚啊”“就是啊,一句不接一句的,我們也不清楚到底出了什麽事情啊”“什麽完了”。

    這時,走在小王後麵的小李也進了辦公室,大家紛紛圍了上去,問道:“小李,你知道出了什麽事情嗎?”小李不慌不忙地喝了一口水,慢條斯理地說道:“沒什麽大事,經理的秘書剛剛告訴我們,由於我們部門上個月業績不怎麽樣,可能會暫時停掉我們部門的工作,但是,這隻是一個預設,還沒有決定呢,所以,你們不要著急。”聽到小李這樣一說,大家都明白了。

    小王說話急促,速度較快,結果,大家都沒聽清楚他在說什麽,而小李不慌不忙,慢條斯理,如此的說話方式既顯溫和,又很有條理,讓大家聽了就心中有底了。“溫和”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說話的方式溫和,二是指所說的內容溫和。說話方式溫和,自然是指開口說話的時候,以溫和、安詳、委婉的語調和語氣說話,既是如此的語調,那自然是速度較慢的說話方式。另外,所說的內容溫和,是指所說的內容真實可靠、實事求是,有邏輯、有條理。如此看來,那些說話慢而有條理的人,他們性情大多是溫和而理性的。

    心理點拔

    1.說話沒條理,做事沒邏輯

    在許多場合,尤其是公司開會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上麵的人嘮嘮叨叨講了很長的話,下麵的聽眾卻如墜雲裏霧裏。正在大家猜想到底是什麽意思的時候,說話者卻說:“以上很簡單地發表個人的一點點看法,請各位多多指教。”這時,聽眾席則傳出一陣議論聲:“說了大半天,還說這是簡單?”“簡直是浪費了我的時間,說話沒條理,想到哪裏就說到哪裏”。

    說話者的說話方式令人生厭,原因之一就是其說話缺乏條理性,他沒有整理出自己說話的重點,讓人聽了不知道他在說什麽。而說話缺乏條理的人,他們做事往往也缺乏條理,而且,經常會把事情搞砸。

    2.缺乏條理的說話者的性情

    那些說話缺乏條理的說話者,他們缺乏理性邏輯思考能力,喜歡以自我為中心,別人的想法和建議,他大都聽不進去,但自己又拿不出適當的邏輯理論。他們在做事時根本不懂為別人著想,隻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不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不懂得顧及別人的感受。

    言少而幽默者往往充滿智慧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被這樣人所吸引:他平時看起來沉默寡言,沒有多少話,但是,一開口就博得滿堂彩,因為他說話很幽默、很風趣。這些話語不多但懂得幽默的人,他們往往是充滿智慧的。一個人的智慧決定其幽默風趣的說話方式,而幽默的語言風格更使一個人綻放出智慧的色彩。幽默是智慧的迸發,是善良的表達,更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而不可否認的是,幽默的智慧讓一個人看上去更顯睿智。一個充滿智慧的人,不一定懂得幽默,但一個言語不多卻幽默的人,他無疑是充滿智慧的。在平日生活中,有朋友做錯了事情,你不妨幽默一下:“來!誰怕誰,烏龜怕鐵錘,蟑螂怕拖鞋。大家一起來!讓我們想想看,有什麽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一下子就將緊張的氣氛瓦解了,這時,幽默代表著一個人的危機處理能力以及智慧的反應,它使得一個人的形象更顯睿智的魅力。

    眾所周知,在美國政壇中,每個政客都需要接受幽默的訓練,以圖在演講與辯論中抓住聽眾的心,同時,展現自己的睿智。甚至,在美國,人們有這樣一種潛意識:在美國政界,一個不具備幽默感的人是不配從政的。

    漢武帝晚年很希望自己能長生不老。有一天,他與侍臣東方朔閑聊:“相書上說,一個人鼻子下麵的人中越長,壽命就越長;人中長一寸,能活一百歲。不知是真是假?”東方朔聽了這話,知道皇上又在做長生不老之夢,臉上露出一絲譏諷的笑意。皇上見東方朔似有譏諷之意,喝道:“你居然敢笑話我?”

    東方朔畢恭畢敬地回答:“我怎麽敢笑話皇上呢?我是在笑彭祖的臉太難看了。”漢武帝問:“你為什麽笑彭祖呢?”東方朔說:“據說彭祖活了八百歲,如果真像皇上所說,人中長一寸就活一百歲,彭祖的人中就該有八寸長了,那麽,他的臉豈不是太難看了嗎?”漢武帝聽了,不禁哈哈大笑起來。

    在這個故事裏,東方朔以幽默的語言,用笑彭祖的辦法來勸皇帝。整個批駁言語不多,機智幽默,風趣詼諧,令怒不可遏的皇帝轉怒為喜,並且愉快地接受東方朔的看法。由此可見,幽默具有一種特性,一種引發喜悅、以愉快的方式娛人的特性,它更是一種有效的說服方法。

    心理點拔

    在日常生活中,那些言語不多,說話幽默的人到底有哪些智慧呢?

    1.幽默者有較高的觀察力和想象力

    幽默說話具有反應迅速的特點,那麽,幽默者必須是思維敏捷、能言善辯。幽默者隻有具備了較高的觀察力、想象力,才能對生活中或身邊的人和事觀察細致入微,才能在說話過程中靈活地運用比喻、誇張等方式說出幽默的話語。

    2.幽默者有較高文化修養和語言表達能力

    一個人如果語言修養高、文化知識豐富,說明他了解和掌握了有關古今中外、天南海北、曆史典故、風土人情等各種各樣的知識,再加上豐富的詞匯、靈活多樣的語言表達方式,這樣講起話來就會得心應手,自然就容易活潑、生動有趣。

    3.幽默者具有高尚的情趣和樂觀的信念

    一般來說,幽默的語言是建立在一個人有較高的思想境界和較高的涵養上。如果他心胸狹窄、思想頹廢,那麽,他是不會幽默的。恩格斯曾經說:“幽默是表明人對自己事業具有信心並且表明自己占有優勢的標誌。”因此,幽默永遠是屬於那些擁有熱情的人,屬於那些生活的強者。

    說話唯唯諾諾的人內心膽怯

    唯唯諾諾是形容一個人很沒有主見,心中沒有主意,總是一味地順從,恭順聽話的樣子。然而,在我們身邊的朋友中、同事中,有的人就習慣用這樣的態度說話。在他們嘴裏好像從來不會說出“不”,總是“好”、“是的”,麵對別人的提問,他從來都是隻點頭不搖頭,好像他凡事都聽別人的。其實,就日常交際來說,那些習慣於這種態度說話的人是不會受到大家歡迎的。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樣的人是一個很好的聊天對象,他從來不反對自己的意見或想法,但是,如果你習慣於對著一個木偶說話,那麽你應該知道跟這樣的人交流是一件多麽痛苦的事情。難道他們真的沒有自己的主見嗎?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之所以說話唯唯諾諾是源於心中的膽怯,其實他們就是內心膽怯的人。

    在他們身上總是殘留著這樣的影子:說話異常小心,害怕自己的言語會遭到對方的反對;不管你的裝扮是多麽離譜,但如果你硬是需要他來評論,他總是會說“我覺得這身挺好的”,結果弄得你很無語;從來不說自己的意見,百分之一百認為對方的話就是正確的。雖然,我們討厭那種凡事都喜歡爭個高下的人,但是,這樣說話總是唯唯諾諾的人會更加令我們討厭。因為和這樣的人交流,總是讓我們覺得很累,我們根本不知道他的真實想法是什麽,所以也就不知道該怎麽樣和他說話。大量事實證明,這樣的人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都將遭遇很大的障礙,他們無法展現出自己的能力,換句話說,他們不敢展現自我。

    老李是公司的老員工,辛辛苦苦工作幾年了,職位卻一直沒有變。在平時的工作中,他認真負責,與身邊的同事相處得也比較和睦,對上司更是敬重有加,不過,進入公司快十年了,許多比他晚進公司的同事都得到了晉升,隻有他還在原地踏步。同事戲謔地問他:“對你的工作挺滿意吧?”他總是樂嗬嗬地回答:“是的。”在與同事相處中,遇到不同意見的雙方,老李會對這位說:“是,你說得對。”回過頭,他對那位也說:“對,你說得沒錯。”這樣沒有立場的說話態度,讓同事感到很掃興。

    實際上,老李並沒有發現自己沒有得到重用的原因就在於自己說話有唯唯諾諾的習慣,不管是和上司說話,還是和辦公室的同事說話,他從來都是“是是是”、“好好好”,就不會說反對的意見。剛開始同事接觸他時,以為他這樣說話是由於陌生的關係,不想得罪人。時間長了,與同事都熟絡了起來,他還是這樣的說話習慣,同事就覺得很討厭了,而且,總覺得他這個人比較“虛偽”,不願意與之交往。上司覺得老李沒有自己的想法,隻會一味地順從,這樣的人對公司將不會有很大的幫助,於是就一直沒有重用他。

    雖然,上司喜歡下屬服從自己的命令,但是下屬一味地服從自己的命令也會讓上司感到厭煩。畢竟在很多時候,上司更希望自己的下屬能夠積極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為自己出謀劃策。假如隻是唯唯諾諾地附和上司,即使發現上司的錯也不說,這樣就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於是,像老李這樣的下屬將不會被得到重用。

    那些說話唯唯諾諾的人就像是“裝在套子裏的人”,他們把自己包裹起來,讓人們看不到其真實的麵目,他總是以一副永遠順從的樣子出現在人們麵前。即使謙虛是一種美德,但唯唯諾諾卻不是謙虛,隻是呈現出內心的膽怯,隻會讓對方覺得說話者太膽小,同時,也會給對方留下沒個性、沒主見的印象。

    心理點拔

    說話總是唯唯諾諾的人,他們內心的“恐懼點”在哪裏呢?下麵我們來一一分解。

    1.童年時期的陰影

    有的孩子從小就接受父母“軍事化”的教育。比如,從小就經常受到父親的責備,無論做對做錯都要挨打,必須無條件服從父母的管束。長大之後,他就自覺地認為別人的話都是對的,自己想的都是錯的,別人讓他去做什麽就去做什麽。然而,他們潛意識裏卻不太相信別人,說話時需要不時地看對方的眼神。因此,他最終養成了說話唯唯諾諾的習慣,其內心的膽怯是源於童年時期的陰影。

    2.對自己的不自信

    說話總是唯唯諾諾的人,內心膽怯是源於自己的不自信。他們內心其實並不想也並不願附和,隻是害怕自己作出這樣的行為之後對方就會討厭自己,所以,他想要討好所有人,逼自己放棄想法,逼自己說出言不由衷的話,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習慣。

    3.城府很深

    有的人習慣於在上司麵前說話唯唯諾諾的姿態,而且,他在同事麵前也偽裝成“老好人”,誰也不得罪,這樣的人其實內心也膽怯,但其原因卻在於害怕人們發現他心中不可告人的秘密,所以,他們需要帶著偽裝麵具而生活,這樣的人有很深的城府,大有在忍耐之後作出一番大行為來,需要謹慎對待。

    喜歡謾罵和抱怨的人內心空虛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於通過語言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和情感,而且,這種語言的心理表現形式時而隱晦,令人難以察覺;有時候卻表現得異常激烈,比如隨意謾罵滋事。不管人們以哪種形式表現出來,其實這都是一種心理暗示。人際交往中,人們通常都會求和,以此促使交流的順利進行。但是,在這其中,也有不少人喜歡用粗俗的語言到處謾罵,甚至隨意滋事,這樣的人是出於何種心理呢?其實,謾罵滋事者並不是真的與他人有什麽深仇大恨,或者對他人深惡痛絕。可能的原因就在於隻是借此機會發泄自己的不滿心理,他們有可能在之前因為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而產生了不滿情緒。於是,偶然的導火線引發了一場謾罵,等到其心理不滿宣泄完畢,他也就沒事了。當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其心裏呈現一種空虛狀態,他總想“整”出點事情,急欲想宣泄自己的情緒,在這樣的心理基礎之上,謾罵滋事這樣的行為就產生了。

    在現代這個社會,到處充滿了激烈的競爭,每個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承受著生活、工作帶來的壓力,有的時候不滿情緒在時間的堆積中達到了崩潰的邊緣。心理學認為,有了情緒就需要發泄出來,否則會給身心帶來一定的危害。當然,每個人采取的發泄方式不一樣,有的人可能會大哭一場,有的人可能會化悲憤為力量,而謾罵滋事不過是一種過於激烈的方式。其實,那些心中有了不滿情緒,習慣於通過謾罵滋事這樣的激烈的方式來發泄的人,隻是表明其內心是空虛的。

    女朋友帶著自己的行李走了,沒有告別,隻是寫了這樣一句話“我們分手吧,我走了,你自己好好保重”。連“分手”都感覺是被通知的,小華覺得心裏太憋屈了。早上強忍著痛苦去上班,卻由於不小心出了差錯,又被上司訓斥了一頓。坐在回家的公交車上,小華感覺看誰都不順眼,想著一個人回到空蕩蕩的屋子,心裏百般不是滋味。情感上的受挫,工作上的不順,讓小華心裏的不滿一點點累積起來,今天,他覺得自己的情緒已經到達邊緣了。

    為了女朋友,來到陌生的城市,連個說話的朋友都沒有,內心的空虛與傷痛的折磨讓他極度疲憊。他想閉著眼睛睡會兒,可是沒想到一個急刹車,站在旁邊的那位男士一下子倒在自己的身上,小華立即罵了起來:“搞什麽嘛,沒有長眼睛嗎?”男士立即道歉:“對不起。”“說對不起有用的話,要警察幹什麽,真是……”接著,小華又用家鄉話罵了起來。“穿得挺像樣的,沒想到這麽沒有素質”、“唉,現在的年輕人啊……”周圍的人紛紛議論起來,小華滿臉怒氣,大聲喝道:“司機,停車,我要下車……”司機怕他鬧出點事來,就近停車,小華氣哼哼地下了車,臨走時還又罵了一句。

    這樣的情景想來是每天都可以看見的,一些打扮得體的人因為擁擠或被踩了腳就大吵大鬧,罵人的粗俗程度令人難以想象,而且,聲音高得整個車子上的人都能聽見。謾罵者語言粗俗,與他們的形象相去甚遠,甚至有的人還會因為點點小事而大打出手。為什麽他們會在公眾場合毫不顧及形象而大吵大鬧呢?其實,他們之所以做出如此“出格”的行為是源於心理的不滿,謾罵滋事隻不過是發泄情緒的一種表象而已。

    那些喜歡謾罵滋事的人,其內心是空虛的,他們在心理上常常會感到焦躁不安,但卻沒有辦法消除,隻好積壓在心裏。生活中的小事不過是導火線,於是,他們就借題發揮,趁機發泄出自己內心不滿的情緒。而且,他們所采取的激烈方式是不分時間、地點、對象的,也不考慮後果。

    心理點拔

    1.源於生活、工作的壓力

    其實,謾罵滋事者有這樣的心理是源於生活、工作上的壓力。在平時的生活中,他們沒有合適的渠道去發泄自己的情緒,長期的積累使得他們心理極度空虛,於是就借生活中的小事而與他人大動幹戈。當然,謾罵滋事這樣的發泄方式是不合適的,是不提倡的。

    2.缺乏自信心

    通常情況下,人們對於心中的不滿情緒都會找到合適的發泄途徑,比如與朋友聊天,或者轉移注意力,等等。而有的人選擇謾罵滋事這樣激烈的行為,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缺乏自信心,不敢或不好意思告訴朋友,也沒有能力找到合適的發泄途徑,隻好發泄到無辜對象身上了。

    3.源於自己的經曆

    有的人由於兒時的經曆或記憶,使得他們的內心非常陰暗,他們懷疑社會,懷疑別人。心理學家認為,在潛意識裏謾罵別人是騙子的人,可能自己就有騙人的經曆。從心理上分析,很有可能他們有過類似的經曆,比如受過騙、上過當。

    總愛問三問四的人敏感多疑

    在我們身邊,有些人的性格都比較敏感、多疑,常常對一些事情“打破沙鍋問到底”。對此,心理專家認為,敏感的性格並非一定是壞事,事實上,許多職業都會受益於敏感的特質,比如偵探工作、刑偵工作,從事這樣工作的人能更細致地發現一些蛛絲馬跡。不過,心理專家也提出了警告,過於敏感、猜忌,就有可能是一種病態。如果把多疑的特質帶進人際關係之中,有可能會給自己的人際關係帶來摩擦與衝突,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一定的困擾。在很多時候,一個人過於多疑、敏感的性格將會直接影響其幸福生活,而且,還會影響其工作。多疑的人所表現出來的最大特點,就是喜歡問三問四,而且,不達到自己的目的絕不罷休。懷疑是其心理的根源,他越是懷疑,就越忍不住發問;而越問下去,他的疑心就更加嚴重。如此循環反複,搞得被猜疑的對象十分憤怒、生氣,因為每一個人在毫無理由的情況下被人懷疑,這絕對是不好受的事情,他有可能為此而斷絕彼此之間的關係,畢竟,人最後的尊嚴底線是不能輕易觸碰的。

    娜娜和阿美是一對好姐妹,大學畢業後進入了同一家公司,就職於同一個部門。娜娜性格活潑開朗,待人熱情,而阿美性格比較安靜,性格敏感多疑。進入公司半年了,娜娜晉升為經理助理,而阿美雖然工作沒有那麽順利,卻情場得意。有一天,阿美偷偷告訴娜娜,自己正在和隔壁部門經理交往,幸福感溢於言表,不過,阿美再三叮囑娜娜不許說出去。原來,兩人剛進公司的時候,上司就警告“不準辦公室戀愛,否則其中一人必須主動離職”。娜娜笑著點點頭:“這麽幸福的事情,我怎麽會告訴別人呢,你呀,就這麽不相信我。”

    可是,就在兩個月以後,這事情還是被總經理知道了,阿美為了男朋友的事業,隻好主動離職。然而,傷心的阿美心中一直很懷疑這是娜娜說出去的,娜娜個性活潑,什麽話題都愛聊,而且,就在出事前一天,同事親眼看到了娜娜進了總經理的辦公室。阿美忍著傷痛問娜娜:“聽同事說,昨天你去總經理辦公室了?”“是啊,我是去交一份文件。”娜娜回答道。“你有沒有跟總經理說什麽啊?”阿美繼續追問,“說什麽,我能說什麽,我交了文件就出來了啊。”娜娜滿臉疑惑,不過,阿美眼裏卻滿是懷疑,“難道你在懷疑我去說的嗎?”明白過來的娜娜開口詢問,“不是你,能是誰呢?整個公司,這事情隻有你知道。”阿美句句都是刺,兩人多年的情誼也隨之破碎。不過,阿美在事後得知,原來這件事是總經理無意中看見的,可是,和娜娜的這段友誼卻無法挽回了。

    阿美性格中敏感多疑的特質,使得她想弄清楚娜娜到底在前一天跟總經理說了什麽。於是,不住地追問,即使娜娜回答“隻是交文件”,她心理的疑慮還是沒有消除,反而愈加固執地認為這事情就是娜娜說出了。最終,由於自己的多疑,使得她失去了這段難得的友誼。

    每天丈夫回到家,小雨習慣性地問:“今天都跟誰在一起啊?”如果丈夫回答是“朋友”,小雨會問:“哪個朋友?”因為丈夫所有的朋友,她都認識。如果丈夫回答是“客戶”,那她就著急了:“什麽客戶?男的還是女的?”接下來,小雨的問題更加犀利而尖銳,“都聊些什麽啊?”“吃飯能吃到這麽晚才回來?”“在哪個餐館吃的?”“你送那個女客戶回家了?”這些問題令丈夫頭痛不已,而小雨也在這樣的追問過程中變得麵容憔悴。小雨和丈夫結婚一年多,兩人感情很好,工作也都很穩定,收入也不錯,在朋友眼裏是典型的郎才女貌。但令小雨苦惱的是,她總是不由自主地懷疑丈夫有外遇,雖然她知道丈夫很愛自己,但這樣的擔心和懷疑總是沒有任何理由的出現,而且與日俱增,致使她和丈夫幾乎天天吵架。

    小雨問三問四的行為是多疑的直接表現,其實,對於夫妻之間的感情來說,小雨需要改變這種多疑心態,且認識到產生多疑的真正原因。通常情況下,夫妻雙方之間產生的誤會往往是缺乏感情上的交流所致的,如果能夠坦誠相待,經常聊天談心,就會消除猜疑和誤會。當然,也有不少女人在多疑的路上越行越遠,越追問越懷疑,不信任帶來的危害性是巨大的,最終,她們親手斷送了自己的感情與婚姻。

    心理點拔

    那些喜歡問三問四的人是出於何種心理呢?

    1.缺乏安全感

    多疑的人由於性格使然,他並不是針對所懷疑的對象,而是懷疑一些,懷疑這個社會,懷疑身邊的人,究其根源,其內心缺乏安全感。內心的不安讓他覺得隨時都可能被他人欺騙,或者自己現在所獲得的幸福與成功很快就會被失去。於是,他們總是懷疑身邊的人,忍不住對一些普通問題問三問四。

    2.缺乏自信

    一些多疑的人都有這樣的心理曆程,懷疑的心裏促使其追問,越追問越懷疑,深陷糾結心理不可自拔。於是,他們明知道這些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但還是忍不住要追問下去,以求自己心安。實際上,他們懷疑他人的心理已經遠遠超過了自己的自信,不自信是其產生疑心的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