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踞在金三角的武裝勢力
字數:2597 加入書籤
盤踞在金三角的武裝勢力
撣邦民族軍(亦稱撣邦軍)。&nbp;成立於1964年5月。1985年加入坤沙的蒙泰軍。1995年初其主席賽雷被坤沙暗害,同年5月撣族頭人甘約率部脫離坤沙的蒙泰軍另立山頭,重新組建“撣邦民族軍”。現主要活動於緬甸東枝以北的南蘭、板法、孟蓋和賴卡等地區。控製區麵積510平方公裏(不含遊擊區),控製區人口45萬人,總兵力3200餘人,總部設在孟蓋,該部曾先後10多次與緬政府進行了談判,但均未能達成和解協議。
撣邦聯合革命軍。&nbp;成立於1960年,莫亨任首領。1985年該部與坤沙的蒙泰軍合並。1996年初,原莫亨歸部團長約色率2000餘人,脫離坤沙自立門戶,重新組成“撣邦聯合革命軍”。堅持武裝鬥爭。該部現主要活動於景棟以南,邦弄以東地區,以及孟乃、蘭科、孟班、賽芒滾、萬達果、刀辛和孟裴等地。總兵力約5000餘人,編成756、757、758和759四個旅,總部設在景康(景統)。該部現仍繼續堅持武裝鬥爭。
坤沙餘部和其他較小的民族武裝組織。&nbp;坤沙餘部包括張維綱的自衛隊、麻哈三的佤民族解放軍、趙蘇來部、戴康部和明少本部等。總兵力約1萬人。其他較小的組織還有若開民族解放軍、若開解放黨和欽族解放軍等。
佤邦聯合黨與佤邦聯合軍(na)。&nbp;是1989年4月從緬共中部軍兵變後分離出來的,原名緬甸民族民主聯合黨。1989年11月改名為佤邦聯合黨。該黨領導的武裝稱“佤邦聯合軍”簡稱“佤聯軍”。佤聯軍控製區分南、北2部份。北部與中國接壤,麵積17-18萬平方公裏,人口40餘萬。南部與泰國和老撾相鄰,麵積18-19萬平方公裏,人口22萬。佤聯軍現已發展到35萬人,是緬甸最大的民族地方武裝。現黨總書記趙尼萊,副總書記肖明亮、鮑有義。佤聯軍總司令鮑有祥,副總司令李自如、布萊康。總部設在幫康(原名邦桑)。南部指揮機關“行政事務管理部”設在萊三哨。部長魏學剛(兼南部軍區司令),書記鮑有義(兼南部軍區政委)。
克欽新民主軍(nda)。&nbp;是1989年10月由緬甸101軍脫離緬共另立門戶的武裝組織。現控製區6000平方公裏,分為片馬、昔董、拖角和落空4個區,人口7萬餘人。武裝力量有軍隊500餘人,民兵1000餘人。主席兼司令丁英,副司令澤龍。總部設在板瓦。
新孟邦黨(np)。&nbp;成立於1962年,由奈瑞景任主席,1980年黨內出現矛盾發生內訌,分成兩派。1987年兩派經過協商又重新統一。1993年-1995年該黨與緬政府舉行過4次和解談判。1995年6月雙方簽訂了政治和解協定。1998年以來,由於緬政府在孟族聚居區推行同化政策,新孟邦黨聲稱要中止與緬政府和平協定。現該黨總兵力7800餘人,各種武器8300餘件,總部設在耶羌帕。
撣東同盟軍(ndaa)。&nbp;是1989年4月由緬甸815軍區另立門戶的武裝組織。現控製區麵積4950餘平方公裏,分為小猛拉、南板和薩洛三個行政區。人口74萬人。總兵力3300人,主席兼司令林明賢,副司令蔣誌明、羅常保。總部設在小猛拉。
果敢同盟軍(dna)。&nbp;是1989年3月由緬甸東北軍區兵變另立山頭的武裝組織。1992年該部發生內訌,司令彭家聲和參謀長楊茂良大打出手,結果楊茂良驅出了彭家聲,任主席兼司令。1995年彭家聲又打回去,重任主席,其弟彭家富任司令,魏超仁任參謀長。現控製區麵積2700平方公裏,人口22萬,武裝力量2700餘人。其中軍隊500餘人,總部設在老街。
撣邦軍(a)。&nbp;領導人色廷,兵力2100人,總部盛加。
克欽保衛軍(da)。&nbp;領導人木吐諾,兵力2000餘人,總部崗卡。
勃歐民族組織(pn)。&nbp;領導人昂坎迪,兵力1400餘人,總部椒得龍。
崩龍邦解放軍(p)。&nbp;領導人吳埃孟,兵力1400餘人,總部楠瑪都。
克洋民族保衛軍(ng)。&nbp;領導人格巴耶邦,兵力80人,總部孟別。
克倫尼民族解放陣線(nf)。&nbp;領導人美桑達、吳吞覺,兵力1600餘人,總部霍雅。
新克洋邦黨(pp)。&nbp;領導人吳瑞埃,吳丹梭奔,兵力150人,總部彬瀧。
撣幫各民族人民解放組織(np)。&nbp;領導人吳達格雷,兵力3100人,總部瑙都。
克倫尼民族進步黨(npp)。&nbp;領導人昂丹雷、吳庫貼布佩,兵力7800人,總部多達瑪基。
若開(pb)。&nbp;領導人沙吞吳,兵力300人,總部布帝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