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七章 科舉新製

字數:3231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江山爭雄 !

    晨陽初照,滿空朝霞,整個長安城,一百零八坊門處都停留不少人,有商販推車的,也有樵夫要出城耕作的,還有一些衙役要去部門當差勾當的,一些瓦子內的工匠們也是人聲鼎沸,使得京城一大早就散發出生機勃勃的景象。

    這一日,輪到三天一期的朝會,羅昭雲與文武大臣聚集在勤政大殿上,議論文武朝政之事。

    主要圍繞的,無非是幾點,完善當朝頒布的律令格式,徹底取代隋代的律法等,其次,郡州縣製,是否該取消,以州縣兩級為主,但諸多州需要設置一道,建立道科提督,監督州縣。還有稅收問題,土地丈量問題一大堆。

    羅昭雲算是發現了,在朝堂上沒必要讓大家事事討論,因為人多了,反而不好擬定成事,每個人都有想法,東一句,西一句,觀點各異,而且有些官員有矛盾,盡管還沒形成黨爭,但是如果跟自己有私怨的官員提出觀點,那麽他不論正確與否,肯定會反對,故意拆台。

    所以朝堂之上,文武官員聚集在一起,要兼顧各方麵利益,需要君王懂得平衡、掣肘的手段,絕非一言堂就能搞定的。

    政治,從來都是交換與妥協。

    付出一些東西,得到回報,賺取更大的利益,平衡各方的關係,共同把朝廷這個國家機器運轉好。

    羅昭雲聽著大臣們相互議論,各抒己見,心中在默默想著,以後重要決策,要著急三省六部主要負責官員,與政事堂的同平章事、參知政事,共同決議,然後再拿到朝堂上走個參議過程,沒有重大問題,就拍板執行了。

    這時候,吏部尚書杜如晦,兼翰林院下資政殿學士,站出來拱手道:“啟奏陛下,今年的春闈之後,眾多應試通過的進士們,共四十五人,已經在吏部登記在冊,學習新政一個月有餘,可以補實缺位,或在京城任官,或發放州縣擔任地方官員,名冊與職務已經在吏部擬定,請陛下過目。”

    羅昭雲微微點頭,朝著宦官總管點了點頭,名冊被呈遞上來。

    他快速掃了一眼名冊,這些中進士的生員們,有一半來自寒門,一半來自勳貴門閥,比例相差不大,雖然寒門士子在全國人數較多,但是由於這年頭沒有活字印刷術,紙張也昂貴,所以寒門的學子們在戰亂中,可能連諸子書籍都湊不齊,更別說複習到位了。

    門閥的貴族子弟,既有私塾教喻的傳授,又大部分進入太學院進修,掌握時政,接觸上層社會的許多觀點,視野開闊,所以在考試中,還是能夠占據許多優勢。

    官職補缺任用方麵,也大多是寒門子弟外放地方,勳貴子弟留置京師,雖然符合目前你的形勢,但是對於長久而言,不利於打壓門閥勢力,京城內的讀書人、後起之秀,還是多與出身勳貴有關係,這不是羅昭雲想要看到的。

    “恩,從前十名裏,留下三個外地的進士,留在京師,進入翰林院任編修,了解一下朝堂規矩和新頒政令,日後再做它用,其它無疑義。”羅昭雲並不做大調整,因為這是大華第一次科舉,不論是正規性,還是人數上,考試內容上,都沒有達到他的滿意,所以,沒必要在這裏麵細扣了。

    “臣明白。”杜如晦拱手施禮,退回了文官尚書班列。

    羅昭雲掃過大殿眾官員後,目光看向禮部尚書溫彥博,詢問道:“溫尚書,上次朕交待的科舉新製,是否擬定出來了?”

    溫彥博被皇帝點名了,立即站出來拱手道:“回陛下,基本擬定出來了,按照陛下出征前所交待的聖意,新的科舉製度,打破前朝的慣例,擴大了招生比例,同時考試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在鄉試之前,各縣城的散戶讀書人、學府童生,舉行一次摸底考試,也是基礎考試,過線者稱為秀才,有了進一步考試的資格。然後各縣城、州城的秀才,聚集在郡下治所的郡城參加考試,便是鄉試,定在每年八月份,也名‘秋闈’,考過者為舉人。

    “各地舉人需要再入京趕考,朝廷建立主考貢院,在開春二月進行‘春闈’考試,通過者可稱貢士。最後,所有貢士在殿前進行一次終極考試,角逐最終名次。朝廷會放三甲榜,第一甲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第二甲十七名,賜進士出身;第三甲八十人,賜同進士出身。選士共計百人,到時可陛下及吏部,可根據排名和性格、能力,委任官職!”

    朝廷文武官員,聽到這些新的規矩,都有些莫名其妙,以前似乎並未聽過。

    什麽狀元、榜眼、探花,什麽三甲放榜,進士及第等等,而且人數也增加不少,不過秀才之名,似乎被變低了,增加了舉人、貢士的身份。

    不過,貌似更加嚴謹、繁瑣,比前朝的科舉考試,明顯更加重視,擴大人取士人選。

    “甚好!”魏征、房玄齡等人不斷點頭,認可了這種製度,其它朝廷官員也沒有出聲提出質疑。

    在漢朝使用察舉製時,由各州推舉的民間人材稱之為“秀才”。東漢時為避漢光武帝劉秀之諱,將秀才改名茂才。茂才科主要是選拔奇才異能之士,所以通常稱“茂才異等”或“茂才特立之士”。秀才最初為特舉,在西漢後期成了歲舉,舉主為刺史,遂形成州舉秀才、郡舉孝廉的體製。

    到了隋代,隋文帝開辟華夏科舉製度的先驅,他當時覺得,自漢代開始的舉薦製存在弊端,容易埋沒真正的人才,遂廢棄舉薦製,改革科舉製,用考試的辦法選拔優秀人才,因考試極為嚴格,標準較高,隋代考取進士等級的秀才者,總共不過十人,但這充分體現了“學而優則仕”的儒家思想,算是曆史性進步。

    在《北史·杜正玄傳》記載了當時“策論”的難度,主考官拿著杜正玄的《策論》給宰相楊素看,楊素質疑說:“即使周公、孔子轉世都不能考取秀才,你們怎麽能隨便私下舉薦人?”後經楊素親自考核,也感歎曰:“此真秀才,吾不及也!”

    不過,隋煬帝等級之後,隻有在大業年初,舉行過幾次科舉製,後來隨著他野心膨脹,四處北巡南巡,導致科舉工作擱淺了,特別是三征高句麗,天下大亂等等,使科舉斷了數年,無暇再顧了。

    如今,羅昭雲結合宋明清的科舉製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秀才、舉人、貢士、三甲狀元等,引入到這個時代,更加通俗易懂,同時把名額逐年增加,補充到官員隊伍中,打破門閥貴族的仕途壟斷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