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八章 朝堂利益之爭
字數:2873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江山爭雄 !
尚書右仆射、翰林院大學士褚亮站出來道:“這進士科考法,鄉試、會試、殿試,層層選拔過關,名額也得到擴充,的確是天下士子之福,就是不知這考試內容,以何為準?”
褚亮是當代大儒之一,家族研究幾代的儒學,自然希望以儒學為正統,畢竟魏晉南北朝與五胡亂華,對中原衝擊太大,導致君不君,臣不臣,許多禮儀、準則等都被踐踏,有權就敢廢皇權,自立為王。
天下門閥林立,把持仕途舉薦的出口,導致天下讀書人晉升渠道太少,隻能依附做食客,得到薦舉之名,不利於各地讀書人,因此,褚亮既同意這種選拔機製,同時又擔心考核內容是否正統化。
羅昭雲猶豫了一下,說道:“事關朝廷選拔人才,自然是以能力、文化水平、做事幹練、自身修養等息息相關。所以,朝廷決定以儒學和幾種百家思想為主,比如聖人文章,史學典故,對治國安邦的策略和看法等等,占大比重。”
“但是,這些人才最後大部分會做官當差,為國效力,甚至放任到地方搞政績,做父母官,至少要懂得自然格物與算術原理,所以會有一張這樣的試卷,占小比重分數。”
“因此,朝廷的活字印刷術即將研製出來,下個月盡快擬定考核科目,大規模印刷、下發考試大綱和教材書,發往各州縣,接受教育和科舉準備。往後的科舉考試,會比前朝做的更完善,更適用,杜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僵化主義!”
羅昭雲的這番觀點,可謂新穎獨特,卻也沒有到誇張離奇的地步,所以滿朝文武官員,也能夠聽懂大概,私下小聲議論紛紛,嘖嘖稱奇。
不過總體而言,對朝堂禮儀團隊衝擊不大,隻有一些門閥勳貴,多少有些微詞,畢竟如此以來,寒門士子中舉的概率就會提高,以前隻有貴族的子弟才能有足夠的書籍來看,也有好的老師授業解惑,加上家族的影響,所以截斷了寒門入仕的機會。
現在這般推行新的科舉製度,似乎對天下讀書人都公平了,隻要認真複習,刻苦努力,都有了考中的機會。
“陛下,如此一來,恐怕寒門子弟就會大規模進入朝廷,對已有的政局,造成不穩,倘若貴勳子弟中不了舉,豈不是以後都絕了仕途之路,這個,未免有些不妥。”
一名叫獨孤繼洵官員走出來,他是獨孤信一族的旁支,如今做了大理寺正,掌審查左斷行的職務,曾經在獨孤門閥輝煌時候,他還是青年,曾體會過貴族的權勢欲榮耀,如果這樣推行科舉製,恐怕以後門閥子弟考不中的居多,畢竟寒門子弟人數,是貴族子弟的幾十倍,上百倍,寒門中頂尖秀才,恐怕能夠在做文章、考試中秒掉貴族子弟吧。
“是啊,卻有不妥之處。”竇善嘉是門下省的給事中,也站出來質疑。
隨後,裴雍、柳懷恩、柴德榮這些從三品、正四品的官員站出來一些,有太仆寺的少卿,國子監丞、吏部司勳員外郎等。雖然非二品大員,職務也非六部尚書、侍郎、參知政事般顯赫,但是,的確是目前朝廷中流抵住的一個層麵,門閥貴族的子弟較多,他們擔心自己的位置以後被寒門科舉上來的進士頂替,或是擔心自己的子孫難以科舉成才,也都在情理之中。
但這時候,鴻臚寺卿、兼翰林院下弘文館大學士姚思廉卻站出來道:“這是針對全國的人才選拔,公平公正,一視同仁,天下讀書人得知,定然會歌頌本朝之仁德,有何不妥之處?”
姚思廉不是關隴貴族,他出身在南陳,父親姚察,在梁朝時以文才著稱。南陳時任吏部尚書,領大著作。陳朝被滅後入隋,任秘書丞,隋文帝楊堅命他繼續修撰早已著手的梁、陳兩代曆史,史稱其“學兼儒史,見重於三代”。大業二年姚察死,遺囑思廉繼續完成《梁書》《陳書》兩部史書。
可以說,姚思廉雖然出身官宦之家,但更偏重於讀書人、儒學世家,所以得知當今陛下重視文人,要以儒學為科考重要科目之一時,自然非常高興,這是朝廷展現了對讀書人的器重。
南北朝時期的亂局,朝代不斷更迭,廝殺不斷,胡人作亂,歸根到底是從漢末三國、魏晉時期,荒廢儒學有關,禮崩化,誰有兵權誰為王,立國稱帝,導致權臣橫行,王與馬共天下等局麵。
如今從大華朝廷開始,重新重視儒學,開啟其他幾個百家學說,加大科舉力度,選拔天下讀書人中的精英,賜進士出身,入朝為官,地方為政,這有教化天下、聖賢大同的思想的一種體現,所以,身為讀書人中的典範,這些大儒學士、翰林清流們,肯定會第一個站出來支持。
果不其然,除了姚思廉外,尚書台左仆射、兼戶部尚書高士廉,中書省舍人、兼太學博士陸德明,秘書省少丞、兼國子監直講的薛收,禦史大夫魏征,內侍省侍郎孔穎達,大理寺卿、兼參知政事房玄齡等人,站出來反駁,覺得朝廷科舉新製,於國於民都是大有好處,將會得到全國讀書人的支持。
其實,所謂門閥勳貴,大多是武將出身,他們的前身是西魏時期的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等,創造了曆史上西魏、北周、隋、唐等輝煌,這個大的利益集團有兩大特點,一是融治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二是此集團中人“入則為相,出則為將,自無文武分途之事。說白了,就是關隴軍事貴族集團。
像姚思廉、陸德明、孔穎達、魏征、房玄齡、薛收、高士廉等,這些人,多是出身“書香世家”的純正儒生,數代飽讀詩書之士,他們更重視讀書人的地位,士大夫的階層。所以,在這個科舉事上,自然就形成了一種以軍事貴族集團,與文人集團的分歧。
羅昭雲聽著這些官員站出來相鬥,唇槍舌劍,引經據典,相互駁斥,心中略有感觸,天下戰爭漸漸安定,但是朝堂的戰爭,恐怕才剛剛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