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將門虎子

字數:5038   加入書籤

A+A-


    “醒了,醒了,蔣大人醒了!”一陣嘈雜的聲音,在耳邊模模糊糊地傳來,又仿佛來自極其遙遠的地方。蔣師仁迷迷糊糊地感覺到有人在自己身邊奔走、呼喊。可是這些聲音聽起來卻是那麽不真切,同時又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怪異。

    “蔣大人這蔣大人是誰呀?”蔣師仁迷迷糊糊地想,“我,我又是誰?”意識如同跌入黑暗的湖底,蔣師仁又沉沉地睡去。就在這沉沉的睡眠之中,腦海中的記憶畫麵卻如同快進的電影一樣,迅速而雜亂地快速翻閱。

    大唐武德九年春(公元626年),蔣師仁出生在關中一個將門世家。父親蔣勇貴,在高祖李淵建立大唐後,跟隨大將軍李世民麾下大將李靖南征北戰,十多年征戰下來,成為李靖的心腹愛將,蔣勇貴後來在玄武門事變有功,因功授勳從六品振威校尉。玄武門事變後,蔣勇貴因傷離開軍伍,回家務農。在蔣勇貴四十三歲這年,蔣勇貴老來得子,妻子胡氏生下一子,取名蔣師仁。蔣勇貴返回關中後,多年經營,又有衛國公李靖的暗中照拂,蔣家雖然不算富裕,可也有良田百畝,一家人吃穿還是不愁。

    蔣師仁自幼不喜讀書,卻偏愛武藝,從小就在家裏舞刀弄槍,蔣勇貴也把自己家傳的馬槊技法傳給蔣師仁,同時還把自己在軍旅中所學的騎射戰法本領全部傳授給了兒子。蔣勇貴為了讓兒子能學到更強的武藝,也費勁心思給蔣師仁找了江湖上頗有名氣的一些武術師傅來教兒子習武。不過這些江湖師傅一般也是會的江湖技擊之法,家裏找來的那些教自己習武的江湖師傅,一般隻會徒手搏擊或者使用刀劍等短兵器。自幼就頗有勇力的蔣師仁,在這些江湖師傅的教導下,也練就了一身強橫的近身搏擊之術。隨著蔣師仁年齡漸長,力氣也日漸增大,十歲那年,身高就高達五尺,就已經可以把家門口的石獅子舉起來舞動玩耍,等閑三五個壯漢無法近身。

    記憶的畫麵碎片又切換到大唐貞觀年間。

    大隋朝隨著隋煬帝楊廣三次東征高麗失敗,國內烽煙四起,天下群雄逐鹿,百姓餓殍遍地。關中地區本來是大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但是經過隋煬帝大肆征發壯丁修築西苑、營建東都、開鑿運河、修建長城等徭役,特別是大量征發關中地區府兵東征高麗,又經過隋朝末年的群雄爭霸,人口銳減,十室九空,可謂“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

    到蔣師仁出生時候,大唐已經立國八年,關中地區人口逐漸恢複,大唐國力也日漸強盛。新生的大唐雖然仍然麵對群雄割據及突厥的威脅,但是就像初生的太陽一樣,光芒萬丈!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李世民派李靖領兵,大敗突厥,俘其頡利可汗,******滅亡。西北各族酋長,共同上表,尊唐太宗李世民為“天可汗”。

    李靖在青少年時銳意進取,然而一旦富貴在身,又深懼盈滿,能知足而退。到了貞觀八年(634年)十月,擔任宰相職務剛滿四年的李靖即以足疾上表辭任,而且言辭懇切。李世民明白他的心意,並十分欣賞他的這一舉動,派中書侍郎岑文本轉告他說:“朕縱觀從古至今的曆史,身處富貴而能知足的人很少。他們不論愚智,都缺乏自知之明,才能即使不能勝任,也竭力想要任職,縱然有疾病,還自己勉強為官,不肯放棄職權。你能夠識大體,見識深遠,可嘉可賀!朕現在成全你的美德,並把你樹立為一代楷模。”唐太宗李世民特頒下詔書,加授李靖特進,賜物千段,大宛良馬兩匹。並特許李靖不需每天上朝,如果足疾稍微好一些,每隔二三天可到中書、門下平章處理軍務。

    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正月,李世民又賜給李靖靈壽木手杖,用這幫助他腳不方便時使用。可此事還未過兩個月,就發生了吐穀渾進犯涼州的事件,朝廷決定興兵反擊。在任命統帥時,李世民自然想到了足智多謀、威名震撼邊庭的李靖,認為他是最為合適的人選,可惜足疾未愈。而李靖這位年逾花甲的老將軍,一聽到朝廷將遠征吐穀渾的消息,頓時精神抖擻,他顧不上足疾與年事已高,主動去求見宰相房玄齡,請求掛帥,親自遠征。李世民大喜過望,當年十二月,即任命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又分別任命兵部尚書侯君集、刑部尚書李道宗、涼州都督李大亮、右衛將軍李道彥、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五人為各道行軍總管,統由李靖指揮。於是一場大規模的反擊吐穀渾的戰爭序幕拉開了。

    李靖奉命赴任之時,正值寒冬臘月季節。他一路踏著冰雪,風餐露宿,備嚐艱辛。翌年閏四月,唐軍在庫山(在今青海天峻)與吐穀渾交戰,李道宗部大敗吐穀渾,唐軍首戰告捷。

    李靖都督各軍繼續進擊,又連戰告捷。部將李大亮帥軍於蜀渾山擊敗吐穀渾軍,俘虜其王族二十餘人。部將執失思力也在居茹川擊敗吐穀渾軍。唐軍乘勝進軍,經過積石山河源,一直打到吐穀渾西陲且末(今新疆且末)。部將契苾何力追擊伏允可汗,破其牙帳,殺敵數千人,繳獲牛羊二十多萬頭,並俘虜了伏允可汗的妻子。

    伏允可汗隻率一千多殘兵敗將逃到磧中,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部下紛紛離散逃跑。不久,伏允可汗為部下所殺。其長子大寧王慕容順殺死天柱王,率眾降唐。李靖率軍經過了兩個月的浴血奮戰,攻滅了吐穀渾,向京師長安告捷。

    回到長安的李靖,獲得唐太宗的大力嘉獎,賜封李靖為衛國公。李靖在家裏舉行酒宴,召集親朋故舊及軍中舊部在家中喝酒宴飲,為吐穀渾大捷賀喜。

    蔣勇貴在關中聽到故主衛國公李靖在吐穀渾取得的大捷,振奮異常,又收到衛國公發來的邀請函,邀請蔣勇貴等一幹軍中舊部前去衛國公府宴飲。蔣勇貴激動難耐,早早準備好一大車禮物,提前趕到長安衛國公府。蔣勇貴雖說是一員武將,但是為人卻頗有心眼。蔣勇貴已經五十有三,眼看自己年事漸高,而且因為受傷無法繼續領兵作戰,早早離開了曾經追隨的衛國公;而衛國公今年也已經六十有五,衛國公在世時候,念著當前的情分,對蔣家多有關照,天有不測風雲,一旦衛國公故去或者自己死去,衛國公的兒孫和自己兒子就沒有什麽情分了,蔣家也就失去了最大的靠山。蔣勇貴有心為自己兒子謀個前程,這次前去衛國公府,就特意把年方十歲的蔣師仁也帶在身邊,名為衛國公賀喜,實則希望能讓兒子在衛國公麵前露個臉,萬一衛國公看中兒子,稍微指點下,也是兒子的造化。

    大唐貞觀年間,王朝如朝陽出生,將星雲集,唐太宗李世民又奮力進取,北擊突厥、西拓西域、東征高麗,在戰爭中湧現出一大批依靠軍功取得爵位的新貴,“功名但在馬上取”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席間,蔣勇貴也把兒子蔣師仁叫過來給衛國公李靖和各位軍中好友敬酒。蔣師仁雖然隻有十歲,但是在席間卻禮數周到,舉止大方,而且常年練武,發育的也快,個子卻像十四五的少年那般高大壯實。

    衛國公李靖看到蔣師仁頗為喜歡,笑問蔣師仁都學了什麽武藝?長大以後又想做什麽?

    蔣師仁說,這些年來,自己在家中得父親傳授家傳馬槊之法和騎射之術,並且跟江湖師傅學習搏擊之法,但是這些戰鬥搏擊之法,隻能和少量敵人作戰。自己也想像衛國公一樣,學習兵法,習得萬人敵之術,有朝一日能躍馬揚鞭、征戰沙場、開疆拓土、博取功名,從而青史留名。

    衛國公李靖見一個十歲的孩子竟然能說出這番話來,驚喜之下老懷大慰,暗歎蔣家後繼有人,連說三個好字!臨別前,衛國公李靖特把自己多年領軍作戰精華薈萃而成的兵法書《六軍鏡》特意抄錄一份,送給蔣勇貴,也是作為給蔣師仁的見麵禮物。

    《六軍鏡》一書凝聚了衛國公李靖一生作戰經驗的精華,從士卒訓練到排兵布陣,從行軍打仗到後勤管理,從長途奔襲到拒城而守,從野外鏖戰到攻城巷戰都有詳細的記錄和心得。蔣師仁得到《六軍鏡》後,如醉如癡,勤學苦練。不過因為沒有實踐,雖然記了一肚子理論,尚沒有機會在戰場實踐。

    腦海中快速滾動的記憶畫麵,又來到大唐貞觀十四年。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朝大將侯君集滅亡高昌之後,大唐為了開拓西域,設置安西都護府,留兵鎮守,在高昌國故地設置西州。同年9月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雅爾郭勒)設安西都護府,以此作為唐朝在西域發展的前進基地。安西都護府設立初期,主要用以針對西突厥進行警戒,開始時隻有數千人的兵力。後來大唐為了進一步經略西域,增兵至兩萬四千人。安西都護府第一任都護為喬師望,後由郭孝恪接任。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吐蕃,與吐蕃讚普鬆讚幹布和親,大唐解除在西域和西突厥和吐蕃兩線作戰的困境。

    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蔣師仁年方十六周歲,虛歲十七,這時蔣師仁身高已經六尺有餘,力氣更是奇大無比,所用馬槊也是定製加重型馬槊,比尋常馬槊足足重了三十多斤,舞將起來、殺傷威力更是尋常馬槊望塵不及。父親蔣勇貴因積年舊傷發作去世,蔣師仁繼承了父親的勳位。因是繼承,故品級下浮一級,僅為從七品武騎尉。此時,大唐安西都護郭孝恪正在努力經略進取西域。蔣師仁一直信奉“功名但在馬上取”,多年習武打熬身體,也練就了一身非凡的本領。蔣師仁就獨自一人跑到安西都護府,加入安西軍,在郭孝恪賬下聽令。

    當時大唐在西域的主要對手就是西突厥,在高昌國滅亡後,西突厥著力拉攏焉耆國,焉耆國在京師長安西邊七千多裏,東西六百裏,南北四百裏。東麵是高昌,西麵是龜茲,南麵是尉犁,北麵是烏孫國。焉耆當時臣屬西突厥,太宗非常關注西域的動態,命令安西都護郭孝恪時刻注意焉耆,相機征討,令郭孝恪伺其機便宜行事。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唐軍繼續西進,郭孝恪向朝廷請求出兵討伐焉耆。唐太宗李世民下詔以郭孝恪為西州道行軍總管,帥步騎三千出銀山道以擊焉耆。郭孝恪於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八月十一日,從西州出發,前去進攻焉耆,大約在八月二十日到達焉耆,數日之內擊破焉耆,九月辛卯(二十一日),報捷奏報抵達長安。

    蔣師仁到安西都護府後,跟隨郭孝恪,東征西討,更親身參加了攻滅焉耆一戰,蔣師仁憑借自己一身勇力,每逢戰事,悍不畏死,奮勇向前,個人武藝在軍中實際征戰中日益提高。衛國公李靖領兵打仗一生的精華薈萃盡在《六軍鏡》兵法書,蔣師仁在安西軍這幾年中,熟讀衛國公李靖贈送給自己的《六軍鏡》兵法書,經過實戰,感悟也日漸深刻。

    蔣師仁憑借自己的英勇作戰和兵法熟悉,獲得郭孝恪的青睞,提拔作為親兵隊長,並加官為正七品雲騎尉。蔣師仁本來想跟著將軍郭孝恪,繼續在西域征戰、開疆拓土、博取功名。卻根本沒有想到,隨著玄奘大師的歸國,天竺和大唐建立了聯係,蔣師仁的命運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