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出使天竺

字數:5809   加入書籤

A+A-


    大唐貞觀十九年正月(公元645年),長安城發生了一件震動全國的大事。在天竺遊曆多年,鑽研佛法的高僧玄奘從天竺返回大唐。

    貞觀元年,獨自一人離開大唐,西行天竺求取佛法的玄奘大師,經過種種艱苦磨難,終於到達天竺。此時的天竺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個部分,各部還有大大小小數千個領主城邦。中天竺正是戒日王朝,國王史羅逸多統治。戒日王朝以首都曲女城為中心,不斷征伐四方,統一了當時中天竺和北天竺、東天竺、西天竺絕大部分領土,南天竺的眾多領主也紛紛向戒日王史羅逸多俯首稱臣。戒日王朝當時領土包括恒河流域,旁遮普和拉其普特的大部分地區,直到西印度卡提阿瓦爾半島一帶。

    戒日王開始信奉印度教濕婆派,但對其他宗教也都采取扶政策。後來他為了更好地在思想上鞏固天竺的統一,他改信佛教大乘派,修建了許多佛塔、伽藍,供養眾多佛教僧眾。每五年舉行一次無遮大會,就是各個教派都可以參加的宗教大集會,鼓勵各教派進行宗教學術交流。

    玄奘到達天竺後在那爛陀寺刻苦鑽研佛教大乘教派經典多年,並遊曆拜訪當時東天竺和南天竺各地高僧,大乘佛法日益深厚。在天竺期間,玄奘頗受戒日王史羅逸多禮遇。

    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首都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當時東南西北中五天竺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皆有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天竺,並被大乘佛教尊為“大乘天”,被小乘教派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曆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上玄奘更是舌綻蓮花,力辯各派宗教。會後玄奘決心歸國。

    這次從天竺返回大唐,玄奘就不再是孤身一人,隨行的還有戒日王出使大唐的使者,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行程,玄奘終於回到闊別十八年的長安,並帶來六百五十七部天竺佛教經典著作。

    這時,唐太宗為了準備遼東征討高麗的戰爭,已在洛陽。太宗得知玄奘回國,立即詔令玄奘,在洛陽接見他。玄奘二月初一在洛陽宮儀鸞殿受到太宗接見。唐太宗拜玄奘為三藏法師,並在長安設立譯經院,於長安弘福寺組織譯場,玄奘大師於此開始譯經。

    唐太宗需要精通西域、中亞各國地理交通、民俗風情、政治文化的人才,玄奘西行印度,沿途經曆西域、中亞、南亞多個國家,時間長達十八年,對這些地區的自然、氣候、交通、民族和政治文化了如指掌,無疑是唐太宗經略西域最好的顧問。因此,太宗多次勸玄奘大師還俗到朝廷任職。玄奘大師佛心甚為堅定,多次拒絕太宗還俗旨意,並多次向太宗上表申請回老家嵩山少林寺潛修佛法,太宗不許。太宗下旨讓玄奘大師把自己十八年天竺之行的人文地理寫出來,以供朝廷參考。因此,玄奘大師譯經**之餘,還口授由弟子辯機執筆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一書,全麵記載了他遊學異國的所見所聞。

    玄奘在天竺曾向戒日王介紹大唐國富民強的盛況,戒日王聽聞摩訶震旦(天竺對中國的稱呼)有這麽強大富饒文明的國家,心向往之,就派遣使者到大唐來覲見太宗皇帝。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戒日王遣使赴長安,與唐朝建立了友好關係。

    唐太宗派人接待了天竺戒日王的使臣,給予很高禮遇。戒日王受到鼓舞,不久再次派遣使者來到大唐。唐太宗一看人家天竺使者都來了兩回了,來而不往非禮也,作為禮儀之邦的大唐王朝也理應派使臣回禮,一方麵宣揚大唐國威,另外加強對西域,中亞,天竺等地的了解。

    於是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三月,唐太宗派了一個22人的使團,護送戒日王的使臣回國。使團的正史叫李義表,官拜衛尉寺丞。李義表與王玄策是好朋友,收到朝廷讓自己出使天竺的任命,想到自己朋友王玄策曾對自己不止一次地講要效仿班固投筆從戎之意,就特向朝廷舉薦王玄策作為自己的副使一起出訪天竺。在此之前,王玄策曾在融州黃水任職縣令,任職期滿,考評為上等,王玄策正在長安候補其他職位。

    獲得李義表舉薦後,唐太宗李世民和王玄策一番對答之後,對王玄策大為欣賞,任命王玄策作為李義表的副手一起出使天竺。

    當年十二月,李義表、王玄策一行使團到達天竺,受到戒日王熱烈歡迎,戒日王親自率領大臣出城迎接大唐使團,並將大唐國書頂在頭頂以示崇敬。王玄策在天竺期間,和戒日王結下深厚的友誼,並遊曆了當年玄奘大師鑽研佛經的那爛陀寺,和那爛陀寺的高僧也有較為密切的接觸。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李世民派王玄策為正使再次出使天竺。為了獎勵王玄策第一次出使有功,將王玄策提拔為正七品右衛府長史。

    臨行前,唐太宗李世民親自交代王玄策,此次出使天竺目的有三:一是出使天竺,和戒日王朝保持友好交流。二是拜會吐蕃讚普鬆讚幹布和文成公主,和吐蕃進一步保持睦鄰友好。

    另外,太宗還交代王玄策一個重要的私人任務。太宗年齡漸老,身體健康已經不複當年。看著周邊還有好多國家未平,特別是西域和高麗,更是壓在太宗心頭的兩塊巨石。太宗渴望健康長壽的念頭日甚一日,為了健康長壽,太宗甚為信任煉丹藥師。

    據煉丹師說天竺國產石蜜,是一味重要的煉丹材料,而石蜜隻有天竺才能生產。目前大唐長安地麵上的石蜜,都是從天竺經過西域胡商層層轉手加價,到了大唐已經貴比黃金,太宗為了取得石蜜製作之法,就吩咐王玄策此次出訪天竺,向天竺戒日王求取石蜜製作之法。

    太宗下詔令安息都護府郭孝恪為出訪吐蕃、天竺的王玄策使團準備好出使禮品,並在安息都護府軍中擇一勇士作為王玄策副使,帶領精銳將士三十名,護送王玄策使團出訪吐蕃及天竺事宜。

    王玄策臨行前,向玄奘大師辭行。玄奘大師近段時間經常夢見戒日王渾身是血站在自己麵前,心中也頗感不安,玄奘大師在天竺期間,頗受戒日王禮遇,和戒日王結下深厚情意,就派自己弟子辯才和尚擔任翻譯,跟隨王玄策一起出使天竺。

    王玄策來到安西都護府駐地西州,拜見郭孝恪,出示了太宗聖旨。郭孝恪見王玄策提出要一名精幹武勇副使,就推薦自己的親兵隊長蔣師仁作為這次出使的副使,帶領安息都護府三十名精銳騎兵一起護送王玄策出使。

    王玄策、蔣師仁、辯才和尚,在三十名隨行精銳騎兵的護衛下,帶著一名向導及兩輛滿載禮物的大車,一行隊伍三十餘人,從安西都護府駐地出發,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行程,來到吐蕃邏些(邏些就是後世的拉薩),遞交國書,拜訪鬆讚幹布和文成公主。鬆讚幹布聞聽大唐又有使者來訪,大喜之下,在布達拉宮的宮殿設置酒宴接待王玄策蔣師仁一行使團,並特意邀請文成公主出席宴會。

    自從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嫁給鬆讚幹布之後,文成公主此時入藏已經六年,鬆讚幹布非常喜愛知書達理、文靜淑賢的文成公主,不但把文成公主冊封為王後,還為文成公主單獨修建寢宮布達拉宮。布達拉宮有一千多間宮殿,精美華麗,建成之後就成為鬆讚幹布處理國政最常用的宮殿。

    文成公主入藏後,帶來大量大唐工匠和書籍,為西藏的開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文成公主篤信佛教,入藏時,還特意向太宗請旨把玄奘大師從天竺帶來的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真身像從長安請到吐蕃邏些。在吐蕃邏些這幾年,文成公主出資修建了小昭寺,還支持鬆讚幹布另外一位王後,泥婆羅國的尺尊公主興建另外一所佛寺大昭寺。

    入藏六年來,文成公主很少得到大唐故土消息。此時聽聞故國大唐有使者來到吐蕃,也激動難耐。席見,王玄策、蔣師仁代表大唐朝廷,向鬆讚幹布和文成公主祝賀大唐和吐蕃情意山高水長。

    席間,文成公主接受了王玄策和蔣師仁帶來的大唐禮物,並將自己隨身攜帶的兩串佛珠回贈給王玄策和蔣師仁。

    受到吐蕃讚普鬆讚幹布和文成公主熱情款待後,王玄策終於完成太宗陛下交代的任務之一,心中也不由得暗舒一口氣。不過此去天竺,仍然尚需兩月行程,王玄策蔣師仁便向鬆讚幹布和文成公主辭行,繼續前行出使天竺。

    王玄策蔣師仁一行使團,從吐蕃邏些出發,翻過蔥嶺,來到克什米爾高原,再次啟程前往天竺。

    昆侖山被萬年不化的積雪覆蓋,放眼望去,到處都是白茫茫一片,隻有連綿起伏的群山,似乎在嘲笑著腳下如螞蟻一樣的這群行人。

    缺乏足夠的參照物,眾人根本難以分辨道路,老向導盡管有多次從這裏往返天竺的經驗,仍舊不時拿出羅盤進行確定方位,生怕一不小心走錯方向,那就差之毫厘,謬以千裏了。從這裏到天竺基本已經沒有官道,一切都被積雪覆蓋,一行人隻能小心翼翼,用手中長槍馬槊等長兵器探索積雪下麵,跟著向導緩慢前行。

    蔣師仁以前從來沒有來過天竺,對向導巴格爾問道:“老巴,還要多久才能翻過這個鳥不拉屎的大雪山,趕到天竺”

    巴格爾聽得蔣師仁問話,趕緊堆笑回話道:“將軍大人,這裏已經是蔥嶺地區,我們在這片大山之中已經走了七天,按我們現在的腳程,再趕個兩天路應該就出了這片積雪山區,然後就進入到北天竺的地界了。到了天竺,可就不是像這裏這樣寒風呼嘯,天竺常年炎熱潮濕。那可真是冰火兩重天了。”

    聽到再過兩天就可以到北天竺的地界,蔣師仁大聲對隊伍眾人吆喝道:“兄弟們加把勁,等到了北天竺地界,我請大夥兒好好喝酒吃肉。”隊伍眾人轟然應諾:“多謝將軍大人”。騎兵隊長李威仗著自己和蔣師仁熟悉,嬉皮笑臉地道:“將軍大人,除了喝酒吃肉,能不能再找個天竺的婆娘呀?讓兄弟們真的享受下冰火兩重天的滋味。”

    “去你娘的,還想找婆娘,我看你是屁股想吃竹筍炒肉了吧!”蔣師仁對著李威就是一腳,笑罵道。其他騎兵士卒和趕車的車把式,以及向導都哄聲大笑起來。

    說來也怪,笑聲似乎可以治愈疲勞,本來艱難的道路在眾人的哄笑聲中似乎也不再難行。

    如此又行走了兩天,遠遠地,眼尖的向導看到了雪線,積雪覆蓋的大山開始漸漸露出黑色的山石,東一塊西一塊大小不一的山石碎塊讓道路更加難行,不過向導卻興奮地大叫道:“王大人!蔣大人!我們就要走出大雪山了!”

    蔣師仁大喜,催馬快步跑向向導,突然看到向導臉上露出驚恐的表情,張開大嘴,急切地喊到:“蔣大人,不要過來!”

    可是已經來不及了,蔣師仁催馬太急,馬根本來不及收腳,帶著蔣師仁連人帶馬跌入一道非常隱蔽的峽穀。蔣師仁臨危不懼,雙腳離開馬鐙,從馬背上騰空而起,揮出馬鞭,向旁邊的懸崖峭壁上的一顆樹枝卷去。可是下墜之力實在太猛,馬鞭拉著樹枝,隻能緩解一下下降的速度,這道峽穀實在太深,雖然暫時緩解一些下墜之勢,但很快又快速向下墜去。而且,峽穀峭壁上的山石已經鬆動,大大小小的石頭跟著一起墜落下來,有幾塊大石頭就貼著蔣師仁插肩而過。突然,蔣師仁感覺頭上帶的頭盔被重重擊打了一下,腦中一黑,再也不省人事。

    記憶中的畫麵到這裏就戛然而止。蔣師仁像一個溺水被救之人一樣,大口喘了幾口粗氣,醒了過來。

    “蔣大人,蔣大人,你終於醒了!”旁邊一個親兵模樣的人看蔣師仁睜開了眼睛,興奮之色溢於言表。“我這就去叫王大人!”說罷一溜煙地跑了出去,躺在帳篷內的蔣師仁還聽到這小子一路大呼小叫地興奮聲音:“醒了!醒了!蔣大人醒了!”

    蔣師仁抬頭看著帳篷的縫隙中漏出的幾絲亮光,腦袋漸漸回複清醒。看來自己是不慎跌入峽穀,被同行出使天竺的夥伴救了起來。

    可是,剛才睡夢之中,自己腦海中怎麽莫名其妙地突然多了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記憶,又是怎麽回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