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皇帝偏向張憲
字數:3053 加入書籤
張憲看見趙昚的時候,皇帝正在接見大臣。而被他接見的除了劉光世以外,旁邊那位須發花白的竟然是和國公張浚!倆人一個和國公、一個楊國公,皇帝竟然同時接見倆國公,而這倆人又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和張憲不對眼!
三個人本來正在說什麽,張憲一來,仨人齊齊住了口。三個人,六道目光齊刷刷落到了張憲身上。
張憲像沒那回事一樣,走過去規規矩矩給皇帝行了君臣之禮,“陛下,臣要檢舉行都衛戍元帥劉光世!”
劉光世臉色猛的一變,不等張憲往下說,趕緊搶上兩步跪倒在地大聲疾呼:“陛下!微臣對我大宋朝廷一向忠心耿耿,從無二心!我從軍三十幾年,曆經大小幾百仗,****經誇我是國之良將。”
皇帝點頭,聽劉光世繼續說。結果說到這裏劉光世卻忽然住口不說了。張憲還沒說為什麽彈劾他呢,他要是先說了,難免就有不打自招之嫌。劉光世老謀深算,哪能犯這種錯誤?
張憲一看劉光世說到一半不說了,立刻接上去就是一通嘲諷,“三十年打了幾百仗,就是不知道打贏過幾回?我家門口有個擺地攤賣煎餅的老漢,我和他聊過天,他好像也是從軍三十幾年了。”
“聽說他一直跟的將軍這麽多年一場勝仗也沒打過,官職倒是節節攀升。隻可惜,他這個當兵的沾不上將軍的光,將軍的官越做越大,他倒是年紀大退了役。至今都六十多歲的人了,還得靠做煎餅維持生計。”
劉光世的臉瞬間漲得通紅,張憲一臉挑釁的看著他。旁邊的和國公張浚看不過去了。其實打從張憲一進這個門,張浚就已經看不下去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倆人八字不合,反正他們倆隻要見麵,總會有事情發生。
“張郡王,”張浚拱了拱手。在皇上麵前他還是很注意禮節禮貌的,“聽說你要從平叔公的衛戍部隊當中調走三萬精銳?”劉光世字叫平叔,張浚比他小七八歲。
張憲並不插話,他靜靜的看著張浚,聽憑他自由發揮。
“郡王的北路軍很重要,抗擊金兵是我朝的一等大事!”劉光世的眼睛瞪起來了,張憲還是不接話。張浚在這兒停了有那麽十幾秒,一看沒人接話他隻好一個人繼續往下說。
“平叔公如今是臨安衛戍大帥,統帥十萬衛戍部隊拱衛著行都的安全。行都的重要性,張浚就不用說了吧?你北路軍再重要,有行都安全重要嗎?沒有吧?”
“咳咳,抱歉,打斷一下。”其實不光是張浚看不慣張憲,張憲也看不慣這老家夥。眼瞅他有長篇大論的趨勢,張憲趕緊打斷他的話頭,“這個,和國公,你是來幫劉光世說話的吧?幫忙之前你知不知道他為什麽找你幫忙?”
見張浚臉上露出了迷茫之色,張憲不禁曬然一笑,“嗬嗬,什麽都不知道就被騙出來幫忙,和國公竟然還好意思當著陛下的麵發言?”好嘛,張憲一句話,張浚說話都有錯了。
接下來,張憲自然是要添油加醋的把劉光世的罪行講述了一遍,末了他說:“陛下,像劉光世這種一輩子總打敗仗不打勝仗的將軍還真是少見。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居,和國公和劉光世關係如此默契,想必他們二人彼此之間相互借鑒之處應該有很多吧?”
論起嘴皮上的功夫,張憲一個人能幫劉光世、張浚倆加起來。三個人就在金殿之上引經據典、相互揭短。和市井無賴唯一的區別就是仨人都沒罵娘。
最後皇帝趙昚實在看不下去了,開口喊了暫停,你們都別吵了,讓我說兩句!
兩邊三個人住了口,齊刷刷的看向了坐在龍椅上的皇帝。趙昚看了看這三位,“劉愛卿忠勇朕曉得,行都的安全重要朕也知道。不過,我朝自從靖康之變以來丟失了一半國土這也是事實。”
“張王兄為了我大宋收複失地,不懼危難北伐抗擊金兵,我們這些在後方的理應全力以赴的支持。把臨安的衛戍部隊撥給他三萬人那有什麽呢?如果衛戍部隊人不夠,可以從別處再調嘛。我大宋朝擁有雄兵百萬、億兆黎民百姓,還缺這幾萬人嗎?”
說完了劉光世,趙昚又對張憲一樂,“王兄,劉卿也是一心為了國事,你就不要計較他的失禮之處了。我讓他給你陪個不是也就是了。劉卿,你給張王兄陪個禮,把三萬人給他也就是了。”
皇帝做了和事佬,劉光世就算心裏再不痛快也得照辦。張浚幹脆把臉扭過去不看了,這是他在和張憲的交鋒中又輸了一局!
劉光世苦著臉,對著張憲一拱手,“郡王千歲,劉光世得罪了。請你原諒。”
“好說好說。嗬嗬,我這人一向麵慈心軟好說話。既然劉將軍認錯態度誠懇,本王豈有不原諒之理?你放心,這件事就這麽過去了,我保證從此之後不再追究。”本來他還稱呼人家劉元帥,現在幹脆給劉光世降了一格,成了劉將軍。
事到如今,不僅劉光世沒心思計較,張浚也懶得再摻乎了。皇帝擺明了偏幫張憲,他就算再幫忙又有什麽用呢?
“不知道劉將軍什麽時候能把那三萬精銳交於本王呢?洛陽前線隨時可能爆發戰爭,時間可是不等人呀。”
“多則半月,少則十日!”
這已經是劉光世的底線了。三萬人馬,不是說隨便點三萬人就算了的。行都衛戍部隊的十萬人也不是說都駐在一個軍營裏的。臨安周邊那麽大,十萬人鋪開了,散的哪兒都有。
劉光世要從這麽多人裏頭挑三萬人出來,並且還不能影響了臨安的整體布防格局,這活兒不幹好,半個月都已經是緊趕的了。對於這點,張憲也能理解。他也是帶兵的,要是冷不丁讓他抽三萬出來,他也需要時間。
張憲表示了理解、劉光世同意給人、張浚沒意見,皇帝也挺高興。這場衝突的結局似乎很完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