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都梁蘭香
字數:5546 加入書籤
那麽,回到本書最初描述的情形,惶惶然如喪家之犬的楚頃襄王為什麽要一路東躲西藏地將秦軍引到都梁這個窮鄉僻壤來呢?其實,他是來這裏尋找我們偉大的愛國詩人三閭大夫屈原的。
這個楚頃襄王在他執政早期,將國政全部委托給了佞臣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自己專事享樂侈靡。
襄王有意,神女無心”講的就是這位仁兄的事情。對於神女,我們普通芸芸眾生都認為她高高在上,一般都對她隻有無限尊敬和頂禮膜拜之意,絕不敢有半點褻瀆的心思。這位楚頃襄王竟然對神女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可想而知,他不是什麽好鳥,平時的所作所為也必定是不堪入目。
這位楚頃襄王因為聽信了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的讒言,疏遠了非常愛國、很有治國才能並且有強烈的報國意願的三閭大夫屈原,將他“遷之”,謫貶流放到了湖南。屈原後半生的顛沛流離、鬱鬱寡歡、壯誌難酬的生活窘況均拜這位仁兄所賜。
但是話得分兩頭說,這位楚頃襄王在作為楚國象征的楚國國都——郢都淪陷以後,精神上確實也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尤其是看到平時誇誇其談的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之流在麵對秦國軍隊長驅直入的侵略時懦弱無能、驚慌失措的表現,他的榆木腦袋終於也閃了一點點靈光,開始開竅了,認認真真地反思了自己的過錯,開始著手亡羊補牢(對,你看得沒錯,“亡羊補牢猶未晚矣”這個成語就是講楚頃襄王這個時候的事情)了。
他覺得自己也應該親賢臣而遠小人,血的教訓使得他覺得屈原提倡的“美政”,主張的“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的變法思想是完全正確的。
而且他也聽到了楚國人民在爭相傳誦的那首屈原以淒惋哀傷的情調為郢都寫下的,呼天搶地、痛不欲生的挽歌——《哀郢》。
郢都的路途是那麽樣的遙遠啊,長江和夏水都有船卻難以航行。時光如白駒過隙,快得總是令人難以相信啊,我不能回到郢都至今已有九年多的時間。我悲痛憂傷,抑鬱至極的心情一直不能夠得到舒展啊,這種鬱鬱寡歡,壯誌難酬的狀態啊,使我心中充滿了優傷。
小人刻意奉承著楚王的喜好表麵上看上去似乎非常的美好啊,實際上他們這些人內心虛弱而且沒有堅定的情操。有人忠心耿耿地願意報效祖國啊,卻遭到眾多妒賢嫉能的小人們卑鄙無恥的誣陷。唐堯、虞舜他們具有高尚純潔的品德啊,高遠無比甚至可以到達九天之上的雲霄,而那些小人們卻要心懷妒嫉啊,竟然要在他們的頭上加以‘不慈’的誣陷的名聲。楚王討厭那些不善言辭,不能投其所好的忠臣啊,卻喜歡聽那些小人表麵上的慷慨激昂,誇誇其談。小人們溜須拍馬、阿諛奉承而日益得到重用啊,賢臣良將卻越來越被疏遠。
放眼楚國,我四下這麽一張望啊,什麽時候才能夠再回到國都郢都一趟。飛鳥也思念老窩啊,狐狸死了也要麵朝故土的方向,確實不是我的罪過啊,我卻遭到楚王的放逐,日日夜夜我哪裏能忘記她啊,我夢裏的故鄉!”?
從這首如訴似泣、傷心欲絕的詩歌中所有的楚國人包括楚頃襄王都看出了屈原對故國永恒的忠誠和衷心的懷念。
所以楚頃襄王就一路帶著殘兵敗將興衝衝地來到都梁這個地方來尋找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來了,希望有經天緯地之才的他能夠出來安邦柱國,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幫助他光複楚國早已破碎的山河。從他已得知的情報來看屈原現在就在都梁縣這個地方,所以他求賢似渴,不顧一切艱難險阻地跑來了。
楚頃襄王的情報沒有錯,隻是有一些過時了。屈原以前確確實實在這裏,但是當楚頃襄王滿懷希望地來找他的時候,他已經憂心國事,心急如焚地走了。
屈原在楚頃襄王來找他之前確實是在都梁這個地方,那麽他為什麽要在這裏呢?是因為他在這裏發現並迷上了這裏生長的一種非常特別的香草,我們前麵介紹沒底江裏也生長有的,一種名叫都梁蘭的蘭草。
這種蘭草在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裏麵也有記載:“縣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既清且淺,其中悉生蘭草,綠葉紫莖,芳風藻川,蘭馨遠馥。俗謂蘭為都梁,山因以號,縣受名焉。”從《水經注》的這段記載中,我們也了解了武岡山為什麽以前叫做都梁山,武岡縣為什麽以前叫做都梁縣。它都是因為這裏生長有這種綠葉紫莖的名叫都梁蘭的蘭草,一種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很重要地位的香草。
那麽,屈原他為什麽要喜歡這種“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屈原:《九歌》)的蘭草呢?是因為這種高雅骨瘦,傲氣十足,芳香四溢的蘭草恰好符合了詩人潔身自好,品質高貴,作風低調的人格神韻。
說得更直白一點,就是詩人認為他自己就是一株生長在當時楚國眾多臭草和凡草之中的小小的都梁蘭,雖寂寞在荒野,卻芳香四溢,沁人心脾。
詩人在他所有的詩歌中都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對這種蘭草流連忘返的熱愛。
屈原在《涉江》中說道:“露申辛夷,死林薄兮。”(屈原:《楚辭.九章.涉江》)其中的“露申”,據學者們考證,就是這種綠葉紫莖的都梁蘭。屈原這句話的原本意思是說像都梁蘭這樣香氣四溢的蘭草卻隻能老死在都梁這裏的荒郊野嶺裏,讓人覺得十分的惋惜。屈原把它用在這裏,是用它來比喻像自己這樣有才能的人卻被放逐在山野,以致最後隻能窮困潦倒、報國無門而死。他在這裏是通過都梁蘭來表達自己那種英雄壯誌難酬的悲憤心情。
如在《離騷》中,屈原有寫道:“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描寫了詩人把江離芷草置放在肩上,采摘了都梁蘭這種蘭草佩掛在胸前。作者在這一部分通過講佩戴江離芷草和都梁蘭表述了詩人的矢誌不渝、堅韌不拔的報國心誌以及和都梁蘭一樣高潔無瑕的政治品質,以及自己宏偉遠大的報國理想。
如屈原在《離騷》中又寫道:“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這一句詩的字麵意思是,我已經栽種了很多都梁蘭,還培育了許多別的香草秋蕙。這一段實際上以都梁蘭作為代表來向上位者,具體來講就是楚頃襄王,描述詩人自己對人才培養方麵的看法和要求。覺得上位者選擇人才的首要標準就是應該看人才有沒有像都梁蘭一樣有高尚的情操,而不是選擇那些隻懂得阿諛奉承,肆意討好上司的小人。詩人在這裏通過都梁蘭描述了自己主張的“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人才培養理念。
然後,詩人還在《離騷》中又寫道“時暖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再有:“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覽察草木其猶未得兮,豈珵美之能當?”用現代人的話轉述一下這幾句詩的意思就是:“日落黃昏天色已經比較晚了,我輕撫著都梁蘭而很長時間的欣賞。”“每個人都隻是把艾草掛在腰間,說幽香的都梁蘭是不能在身上佩帶的東西。如果他們對草木的好壞都還分辨不清楚,那麽又怎麽能夠期望他們能正確地去評價玉器的好壞呢?”這兩處也是對詩人給都梁蘭寄寓的文化寓意的一種比興使用。如果我們說詩人在《離騷》前麵兩句賦予了都梁蘭比較深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底蘊,那麽這裏便是他對這種寄予了濃厚的文化內涵的都梁蘭文化的更深一個層次的使用。詩人在這裏表達了自己為國為民日日夜夜冥思苦想尋找國家的前途和光明而又持之以恒、矢誌不渝的政治情操,同時也質問了那些不能正確識人用人的上位者,對那些不理解都梁蘭的高潔品質,成天隻知道阿諛奉承,追腥逐臭的禍國殃民的如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之流的奸詐小人給予了無情的鞭撻。
這些詩句屈原都是通過都梁蘭這種他特別喜歡的蘭草來說事寓人的,在這裏都梁蘭就成為了作者本身高尚人格與遠大理想情操的一種象征。
他還在《離騷》裏說:“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字麵上的意思是“早晨我飲用都梁蘭上悄悄滴落的露水,傍晚咀嚼秋菊上麵簌簌飄落的花瓣。”引申一下意思就表示詩人本人誌向高潔,不願意與那些世俗小人們同流合汙,在此詩人表達了一下自己決不隨波逐流的決心和勇氣。
屈原其他的作品也幾乎無一例外地提到了這種名叫都梁蘭的蘭草,他因此也開創了中國以香草寓人的文學傳統,也由此奠定了都梁蘭這種香草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地位。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都梁這個地方完成的。
後世有很多文人誌士都學習屈原的這種做法,用都梁蘭來說事寓人。在這裏僅舉一例來加以說明。譬如被譽為“湘中五子”之一的鄧輔綸,從曾國藩的幕府回家歸隱田園後,亦非常喜歡玩賞這種叫做都梁蘭的蘭草。在他寫的《歸園田居》裏,他一開始就寫:“生小好奇服,擷佩都梁山。”說的就是喜歡在都梁山上采了這種都梁蘭的香草佩掛在自己身上。
接上文,我們為什麽又說楚頃襄王當時得到的情報已經有點過時了呢?那是因為詩人屈原在聽到郢都淪陷的消息以後,抑製不住內心對楚國故都郢都的不盡思念和對君上楚頃襄王的無限擔心(這種情感,我們從《哀郢》這首詩裏麵就能深刻地體會到),下意識地或者說是無意識地從都梁乘船去追尋故都看望楚頃襄王去了。
他乘船從都梁河出都梁,過漵浦,出資江進洞庭湖再轉汨羅江,一路上追風逐日走的都是水路,而楚頃襄王帶著殘兵敗將一路東躲西藏,走的卻都是陸路。兩人走的路線不同,中間自然而然地就錯過去了。
等到楚頃襄王意識到情報不太準確派人再去尋找屈原蹤跡的時候,詩人因為沿途聽見的消息均是秦軍拔城略地,追亡逐北,長驅直入,勢如破竹而楚國軍隊已呈兵敗如山倒之勢節節敗退,楚國的滅亡似乎已是旦夕之間的事情了。屈原非常痛心國家馬上就要滅亡,而自己卻又無能為力,也沒有誰給自己一個機會去挽救這一個災難性的,內心不堪承受的結果,所謂“哀莫大於心死”,一時之間愛國詩人屈原心如死灰,在萬分悲憤、無比絕望之中他在汨羅江懷石自盡,以身殉國了,等到楚頃襄王派去的人到汨羅去苦苦尋覓他時已經晚了,斯人已逝,空留一雙草鞋在汨羅江岸邊。尋找他的人也隻能欲哭無淚,毫無辦法。
屈原與他的君上楚頃襄王就這麽相互錯過去了,也就永遠地錯過去了!我在這裏說句唯心的話,也許就是他們倆注定沒有在一起共抗強秦的緣分,就像我們生活中有些男女生陰差陽錯的緣分一樣!
我有時胡思亂想地在心裏說,如果當時有手機和e-mail該有多好,哪怕加個微信也行啊,兩人聯係起來也就不會這麽困難了,需要偉大的詩人付出自己的生命,以至於空留千古遺恨!所以有一位偉人說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實在是正確無比,我舉雙手讚成。科學技術確實是非常重要的,有時候甚至是致命的!!!
最終,凶狠殘忍的秦軍沒有能夠如願以償地攻陷都梁城,楚國軍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在屈原以身殉國的愛國精神的感召下在都梁山這座天險上築起了最後一道堅不可摧的鋼鐵防線。這次都梁山反擊戰的巨大勝利,狠狠地打擊了秦軍士兵不可一世的囂張氣焰,也極大地鼓舞了楚國各地人民抗擊強秦的信心和勇氣,使危在旦夕的楚國居然因此獲得一線生機。
在“勇武剛強”的“武岡(剛)”精神的激勵下,第二年,“頃襄王乃收東地兵,得十餘萬,複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為郡,距秦”(《史記·楚世家》)。
經此一役,在大多數人甚至包括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都對楚國的未來完全喪失信心的情況下而又延長了楚國國祚50多年。50多年對於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曆史長河來說當然屬於滄海之一粟,但對比秦始皇消滅六國,統一全中華後建立的秦皇朝也隻有短短的15年國祚來看,都梁山反擊戰對當時困難重重的楚國來說確實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曆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