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童男童女
字數:4095 加入書籤
公元前223年,秦國名將王翦趁楚國上將軍項燕撤軍東歸時起兵追擊,突然襲擊楚軍。楚軍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一時之間倉促應戰,結果一敗塗地。
戰敗後的上將軍項燕在說出那句非常有名的、後來被證明精準無比的政治預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後拔劍自刎了。
其實我個人覺得,冒冒失失的東歸而對秦軍有可能襲擊楚軍的行為毫無防備的項燕將軍,當時肯定是愧疚懊惱不已,不一定有想做出什麽驚世駭俗的政治預言的覺悟和心情。他隻不過是想在臨死前替自己說兩句壯行話,給自己壯壯膽長長氣而已。其作用就如同那些被綁上法場時的綠林好漢臨死前都要說一些“砍頭不過碗大的疤,老子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之類的話一樣。
至此,楚國最著名的文武柱石都已坍塌,整個楚國隻剩一些不堪重用的平庸之才,也再無可用的精兵良將。秦軍馬上趁機攻占楚都壽春,俘虜了當時的楚王負芻,楚國滅亡了!
實力還算強勁的楚國一滅亡,秦王嬴政消滅六國的腳步就一發不可阻擋了!
公元前222年,王翦的兒子秦將王賁俘獲了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
公元前221年,秦將王賁率軍長驅直入,來到臨淄,齊王建與後勝非常明智地馬上向秦國投降。齊國滅亡!
至此,輝煌一時的六國全部滅亡,秦王終於統一了整個中華大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威猛蓋世,橫推六合,統一了整個中華大地的秦王嬴政覺得自己功蓋千秋,光照日月,功勞遠勝之前的三皇五帝,於是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自稱“始皇帝”。並且規定,自己死後皇位傳給子孫時,他們要沿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皇帝。秦始皇幻想皇位永遠由他自己一家一直承包下去,子子孫孫傳至無窮盡,希望自己一家能夠千秋萬載,一統天下!
用現在的話來說,當時的秦始皇覺得自己功勞那是大了去了,開始有點自我膨脹了。覺得地球都快容不下他了,感覺扯著自己的頭發都能離開地球飛升去宇宙太空似的。
他覺得自己完全已經達到了人生的巔峰,人生的遠大目標和政治理想已經全部得到實現,每天都處於做夢都能笑醒的狀態。想著既然自己這麽樣的光芒萬丈、洪福齊天,要是再能長生不老,壽與天齊那就更是錦上添花,功德圓滿了。
這時,恰好民間有人傳說:“神州之上有不死草,似菰苗,人已死,此草覆之即活。秦始皇時,大苑中多枉死者,有鳥狀銜此草墜地以覆,死人即起坐。”(蕭繹《金樓子·箴戒篇》)
恰逢其時,曾經做過楚國宰相,後來歸隱山林,老百姓都傳說他已經得道成仙的鬼穀子在這個時候也出現了。他告訴秦始皇派去詢問他有關不死草情況的官員:“東海瀛州上不死之草,生瓊田中。”並且明確要來詢問的官員去告訴秦始皇,去采不死之草需要送給海神娘娘大量的童男童女作為禮物,否則海神娘娘不但不會答應讓他們去采這些不死之草,反而會將那些不按她規矩辦事的去采不死之草的人拖到海裏給全部淹死。
其實,我們今天已經知道,這就是鬼穀子在中國曆史上留下的最大的一個忽悠。秦統一六國以後,為了防止六國貴族依持原來的宗族“死灰複燃”,秦始皇就強迫這些人遷徒到鹹陽,要他們去修建皇陵和阿房宮。或者把他們遷徙到西南的邊遠地區,去做開礦、開鹽井等苦役。再或者就是派他們去邊疆攻打匈奴,修築長城。這些貴族稍微流露出不滿或者反抗,就有可能麵臨掉腦袋甚至被屠族的危險。所以為了保留這些六國貴族的最後一點珍貴的血脈,聰明絕頂的鬼穀子才撒下了這個彌天大謊。
因為鬼穀子知道秦始皇是不舍得把秦國原來就有的子民的小孩作為童男童女奉送給海神娘娘作為禮物的。而在鹹陽,除了原來秦國子民的子女外,也就隻有這些被迫遷徙來的六國貴族們的子女還算滿足海神娘娘的“天資聰穎、俊男美女”的嚴格要求,那些長的磕磣的,歪瓜裂棗似的“賤民子弟”,統統都不符合海神娘娘的標準。
這樣,鬼穀子的弟子們就可以以為秦始皇采長生不老藥的名義名正言順地從六國貴族家庭選擇小孩來作為童男童女,從而通過保住這些小孩子的性命來延續六國的血脈。
但是在當時,利令智昏的秦始皇並沒有發現這是一個巨大的陰謀,他反而感覺,自己好像是鴻運當頭、心想事成,運氣來了門板都擋不住似的,想什麽就來什麽,想睡覺馬上就有人送枕頭,想要長生不老,馬上就出現了不死之草。
他馬上興高采烈地發布命令由鬼穀子的弟子徐福帶領一隊從六國貴族家庭中選取的3000名童男童女去東海瀛州尋找長生不老之藥。仙藥肯定是沒有采到。傳說這些人最後都東渡去了日本,他們在那裏繁衍生息最後成為現在的大和民族。
秦始皇還興致勃勃地讓鬼穀子的弟子方士盧生、侯生帶領著另一隊從六國貴族家庭中選取的平時表現得比較優秀的小孩1500名作為童男童女去為自己尋找長生不老之藥。
盧生,秦朝時期非常著名的方士,燕國人。
有一次,盧生從海外回來,帶回一本《錄圖書》,稱這是一本預測將來要發生的事情的書。隻見書上寫著:“滅秦者,胡也。”
秦始皇於是向世人解釋說,這本預言書提示,對秦國構成最大威脅的是北方的胡人即匈奴人,於是下令派大將蒙恬帶領30萬大軍北上抗擊匈奴,就著山上原來的地形地貌,修築長城。
後世人們認為秦始皇當時可能搞錯了,“滅秦者,胡也”中的“胡”不是指當時的匈奴人,而是指秦二世胡亥。
筆者個人認為,其實在六國滅亡後,對秦國構成最大威脅的就是匈奴。所以抗擊匈奴、修築長城應該是秦始皇的既定國策。
《錄圖書》出不出現,秦始皇可能都會這麽做了。
盧生的《錄圖書》在此時出現,隻是給秦始皇提供了一個實現他自己心中所思所想的一個契機而已。因為秦始皇知道自己要修築長城肯定要勞民傷財,耗費國家財力人力的,在秦國一定會出現很多的反對聲音。《錄圖書》的出現,正好給了他一個借神之名,封堵天下悠悠之口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侯生,秦朝時期非常著名的方士,戰國時韓國人,被秦始皇邀請到秦國擔當顧問,與徐福、盧生兩個人齊名。
因此,公元前212年2月,盧生、侯生就帶著這1500名從六國貴族家庭挑選出來的童男童女和精挑細選的100多名能工巧匠假借給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之藥的名義,實際上心裏揣著為六國延續血脈的崇高理想就從秦國國都鹹陽浩浩蕩蕩地走出來了。
秦始皇心裏對盧生、侯生他們兩個人還是比較信任、比較放心的,賞賜也特別的豐厚。因為他覺得盧生的《錄圖書》幫了自己大忙了,要不自己還不知道怎麽去找理由說服那些頑固不化的大臣們同意自己興師動眾、大張旗鼓地修築萬裏長城呢。
他派了一隊士兵跟了盧生,侯生他們一行兩天,沒發現什麽異常情況,就將他們撤回鹹陽去了。
結果兩天之後就再沒有任何人監視盧生他們了。
盧生一行隻裝模作樣地往海邊走了兩天,看到秦始皇已經安心落意,完全相信他們是真正去替他尋找長生不老藥,再也沒有派人監視他們,他們就馬上掉頭向南逃走了。
一路上盧生他們一行跋山涉水,風雨兼程,看盡了青山碧水,走過了繁華紅塵。終於這一天一路風塵仆仆的他們來到了都梁縣這個地方。
讀者朋友們看在這裏就不禁要問了,你不是說都梁縣在都梁山反擊戰之後被楚頃襄王改成武岡縣了嗎,為什麽這裏寫的還是都梁縣呢?
那是因為秦始皇在滅掉楚國後害怕都梁山反擊戰在楚國人心目中的重要意義和“武岡”兩字所蘊含的反抗意識和鬥爭精神,他怕楚國人民的複國夢想在“武岡精神”的激勵下又死灰複燃,趕緊又將武岡縣改回都梁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