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符
字數:5199 加入書籤
“別動!”就在李堪想要乘勝追擊,繼續揍趙逸的時候,天空中傳來一陣輕喝。
“誰?”李堪聽到這聲音,覺得有些熟悉,想要抬頭看,卻發現他的頭抬不起來了,不光頭,他的整個身子都動不了了。
在外人看來,李堪周圍圍繞著淡淡的金光,正是這道金光束縛住了他,讓他動彈不得。
“壓製符?”趙逸看到此景,有些驚訝的說道。自己叫的人不至於用這麽低端的東西吧,說實在的,這東西連他都困不住,更何況如今發了瘋一樣的李堪?
“是高階壓製符。”趙逸說出來這話之後,天空中出現了一朵火雲,聲音就是從那裏傳出來的。
接著火雲消散,顯露出來一位十分漂亮的女人,這女人三十左右,長著一副白人麵孔,火紅的長發火辣的身材,正是李堪的未來嶽母楊焰。
她禦火而行,帶著楊昆給的符紙趕來了。
本來她並不知道李堪家的具體位置,但是一到汴京,她就感受到這裏的魔氣衝天,就朝這裏飛了過來,沒想到正好看到李堪發狂的樣子。
於是她毫不猶豫的就先用出了壓製符,這種符就是完全用來困人的,沒有什麽殺傷力。
道家的符咒咒語,就是起源於古時的巫祝。道家的咒語在東漢時期較為盛行,並且也符有密切的關係,畫符時要念咒語,用符時也有咒語,作一切法都有一定的咒語。咒語成為施法者精誠達意,發自肺腑的聲音,才能保證一切法術的奏效,祈禱時,咒語都是一些讚頌神靈,和祈訴如願之詞;治病時,咒語是要求法術顯靈百病俱消等辭;修煉時,咒語多為安神,定意澄心,及要求神靈幫助等語。道家的咒語每句結尾一般都有“急急如律令”一語。宋代趙彥衛在《雲麓漫鈔》中解釋道:“急急如律令,漢之公移常語,猶今雲符到奉行。張天師漢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得祖述”。說明這句詞是從漢代經張天師傳下來,要符到就靈驗的意思。
符是溝通人與神的秘密法寶,所以不是隨便可以亂畫的,故有所謂“畫符不知竅,反惹鬼神笑;畫符若知竅,驚得鬼神叫”的說法。畫符的方法成百上千,有的要掐訣存想神靈隨筆而來,有的要步罡踏鬥,念動咒語……就是在鋪紙研墨、運筆等方麵都十分考究,其程序之複雜,方法之繁瑣,足令善男信女們頭暈目眩。
華夏古代修道者認為,符咒作為山、醫、卜、命、相五術的根本,是修道者與上天(靈界)對話的媒介和渠道,通過這一渠道,可以讓九天神煞為我所用,役神驅鬼以達到祈福禳災、祛病救人的目的。
符咒是由“符頭“,“主事神佛“,“符腹“,“符腳“,“符膽“等五要素所組成。若以符令引喻為人的話,符頭好比一個人的頭;主事神佛就好比一個人的思想和心髒;符腹就好比一個腹部的腸胃,是我們書明符咒作用之地方;符腳就好比一個人的腳;符膽就好比一個人的肝膽,一個符令若沒有符膽就好像門沒有鎖一樣,壞人都可隨便進入。因此,符膽對符令而言有深足輕重之地位。
自古以來,符咒派別不少,但各拜其祖師,有所不同,就因為如此其符頭的暗號也有所不同。如許多符圖上常見的“三勾“就是代表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或三界公城隍,土地,祖師的記號。三勾在整個符上代表三清,在敕令及神名之下者代表三界公。下筆書此“三勾“時應暗念咒語:“一筆天下動;二筆祖師劍;三筆凶神惡煞去千裏外。“一筆一句須恰到好處,就是所謂“踏符頭“。
“符頭“也有敕令,雷令……等等作為符頭,其種類繁多,因教派不同有所差異,一般請神,調兵遣將,多書以“敕令“為符頭。如無“三勾“三清符號時,必須咒曰:“天圓地方,律令九章,吾今下筆,萬鬼伏藏。“即可。
符膽是一張符令的靈魂,是符的主宰,一張符能否充分發揮效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有符膽鎮守其中。
書符一般都稱為入符膽,入符膽的意思就是請祖師(神明)鎮座於這一張符令之內,把守此符的門戶。
一般常見的符膽是“罡“字,也有“井“字,也有“馬“字,“化“字等不勝枚舉。然何謂符膽呢?符膽是由一些秘字所組合而成。
五鬼運財符五鬼是指“東方生財鬼“,“西方生財鬼“,“南方生財鬼“,“北方生財鬼“及“中央生財鬼“等五位鬼神。五鬼運財法是法師於法壇上調用東西南北中五方生財鬼,及三界內陰氣亡魂行事,在法力施壓下,召喚而來,在法旨下聽令調運財寶。
五鬼運財的功效五鬼運財是主偏財、橫財的一種古代招財的方法,其效果有強有弱,而功效也是快慢不一,這也是因人而異。命中有橫財偏財者,用此法可謂如虎添翼,如龍入海。錢財更是勢如破竹,發如猛虎。命中無偏財者,弱水三千亦可取一瓢。首先決定了五鬼運財術是否奏效,主要是需要有正規的符咒,並且這符咒需要來源正統,而且開光規範,這樣的話,五鬼運財才能真正的起效。
符咒之術深入人心久矣!它是華夏五術最玄奧的一門學術。自古為兵家必修之課,我國曆代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如張良、諸葛亮、劉伯溫皆善此術。現代符咒之術幾近失傳,如今能使用符咒之術的正規道長隻有寥寥幾位其中又以仁澤易道道長為先。國外對此術頗為重視,以此術感情和合、消災解厄、開運改運。若是沒有實用性及價值性,是不可能如此的根深蒂固源遠流長的,許多人力無法或不易達成的困難事,可請用符咒之術而達到心想事成。
符咒的改變是一個緩慢改變的過程,通過積極的調理,讓你走上正軌,在你的信念下,在符咒的支持下,見證你自己的改變和狀態的改善。在紅塵中修行,共同修持自己的心靈。
符咒術與巫術文化更是密不可分。符咒術本來就是巫師的專利,是巫師的看家本領和絕招,不諳熟符咒術的人決不可能當上巫師。正因如此,許多民族的巫師接班人在正式成為巫師之前要花不少時間學習施用符咒。符咒術尤其咒語是巫術儀式的核心,念咒成了各種巫術儀式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不念咒的儀式是沒有的,可是卻有不用儀式的咒語。
符咒術對王朝政治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和作用,成了封建統治階級爭權奪利和鞏固自己的統治的工具。漢武帝因迷信厭勝之術而對朝廷重臣乃至親生骨肉大加殺戮。南朝陳高宗第四子陳叔堅對後主陳叔寶不滿,“乃為左道厭魅以求福助。刻木為偶人……晝夜於日月醮之,祝詛於上”…。明太祖朱元璋也利用符咒術為自己服務。第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在朱元璋稱帝前就把寫有“天運在太祖”的靈符轉交給朱元璋,為朱元璋改朝換代作輿論宣傳。明世宗也醉心於符咒術,他在位時,道士邵元節、陶仲文因擅長巫術咒語而得到他的恩寵。他們不僅統率道觀,總管道門事務,而且位極人臣,幾乎到·了操縱皇帝和朝廷的地步。
當然,符咒術在政治上的影響和作用,和其對民間風俗習慣的影響相比,要小得多。作為巫術文化的主體部分的符咒術,對中國民間風俗習慣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這種重大影響可從以下幾個方麵看得出來:
一是民間的請神和祭祀儀式多離不開符咒術,符咒術是人們溝通與馭使神靈的重要法寶。
二是其他各種民俗活動乃至日常生活都離不開符咒術。例如,在民間,無論是治病救人、避邪護身,祈求豐產豐收、發財積財,祈求平安,祈告夫婦婆媳和順、安胎保身、六畜驅瘟等,無不用咒。就連小孩玩耍中皮肉被鋒利之物劃破出血,也有相應的止血咒。
符篆的運用同咒語一樣,也是十分廣泛,無處不用的。如遇惡鬼有鎮邪驅邪避邪符,遇火有止火符,遇水有止水符,生病有祛病符,建房有鎮宅神符,做惡噩有鎮惡噩符,骨鯁卡喉有化骨鯁符,打官司有六庚六辛符,連科舉、出門遠行、飲食起居,甚至野狗上房、母雞夜啼等,莫刁;有符。
施用符咒要靠鬼神相助,而鬼神十分喜好潔淨,所以祈請神靈而帶著滿身塵土,或嘴裏手上不幹淨是萬萬不行的。因此,比較正規的施用符咒,首先要靜心沐浴,洗手漱口,並念“我以月洗身,以日煉真,仙人輔己,玉女佐形,二十八宿,與吾合並,千邪萬穢,逐氣而清”之類的淨身咒。
有的齋戒沐浴隻消在施行符咒術之前或之時進行便可,有的則要在施行符咒術的幾天前就要開始進行。《抱樸子·登涉》就記載了帶升山符前要齋戒七天的做法:“凡人入山,皆當先齋潔七日,不經汙穢,帶升山符出門,作周身三五法。”在《道藏》的一些經文中,有關施用符咒術前需齋戒沐浴的規定也不少,這些經文中明確規定“不得不洗手漱口便施行符咒”雲雲。
道德修養的好壞對施用符咒是否靈驗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一些道教經典中每每強調施行符咒者要“氣清心正”,叫亍善積德”,隻有如此,施用的符咒才能靈驗。否則,無此功德,雖用符念咒也始終無驗。若想假借符咒行“不仁不義”之事,符咒不但不靈驗,還會置這種人於死地。反之,符咒難犯品行端正之人。《太平廣記》和《拍案驚奇》各有一段故事旨在說明這些道理。《太平廣記》中的故事講道:唐貞觀中,西域獻胡僧,咒術能死人,能生人。太宗令於飛騎中取壯勇者試之,如言而死,如言而生。帝以告太常少卿傅奕。奕日,此邪法也。臣聞邪不犯正,若使咒臣,必不能行。帝召僧咒奕,奕對之無所覺。須臾,胡僧忽然後自倒,若為所擊,便不複蘇矣。
念誦咒語必須心誠,熟練。由於咒語具有一種神秘的、威力無比的力量,所以對它不能有絲毫的玩笑意圖。中國古書中對念咒常有“心要誠,念要熟”、“宜正心誠意,一氣嗬成”等語。假若念咒語念錯了一個字乃至幾個字,或是把有的前後/幀序念顛倒了,那麽,在很多場合,咒語就會完全失靈,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給自己招宋橫禍。《拍案驚奇》卷三一中的“侯道士因術成奸”對此便下了很好的注解:一個姓侯名元的樵夫因上山砍柴而遇異人授予符咒,把異人所傳符咒盡行習熟。不上一月,其術已成。變化百物,役召鬼魅,遇著草木土石,念念有詞,便多是步騎甲兵。神通既以廣大,傳將出去,便自有人扶從。於是收好些鄉裏少年勇悍的為將卒,欲舉事。後因不聽,申君告誡,舉事失敗,遭神君斥罵。自此侯元所曉符咒漸漸遺忘,就記得的,做來也不十分靈了。卻是先前相從這些黨羽,不知緣故,聚著不散,還推他為主。自恃其眾,是秋率領了人,在並州大穀地方搶劫。恰好並州將校,偶然領了兵馬經過,知道了,圍了數重。侯元急了,施符念咒,一毫不靈,被斬於陣,黨與遂散。侯元的施符念咒不靈,雖有神靈懲罰之原因,然他對所學符咒的“漸漸遺忘”,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驅魔師的這些符也是從古時候傳下來的,隻是時間長了,很多強大的符籙都失傳了,而且很多的符籙製作起來很麻煩,這也是符籙傳承越來越少的原因。
(本章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