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可憐的媽媽還是和爸爸住一個房間
字數:3537 加入書籤
自我解嘲
自我解嘲是好菜塢的一大傳統。出身好萊塢的裏根也常常采用同樣的自我嘲諷手法。
自我解嘲有時很奏效,笑聲使人們驅散了認為裏根好鬥並起勁地幹蠢事的那種印象。把昂貴和戰爭機器拿來開玩笑,能抵消人們對龐大的國防預算的批評。裏根說:“我一直聽到有關訂購b-1這種產品的種種宣傳。我怎麽會知道它是一種飛機型號呢?我原以為這是一種部隊所需的維他命而已。”
教室的麵積
羅納德裏根善於把他的政策編進他所講的軼聞,又把軼聞編進他的思想意識中。
在對全國學生聯合會演講當中,裏根全力抨擊一個老目標,即政府日常文書工作的種種弊病、官僚主義及其危害。他說:“我認識一位教師,他不斷收到表格,填寫好後,又一一送出。他發現表格項目盡是一些一再問過的老問題,例如他教室麵積有多少。
“他感到好奇,不知華盛頓有關部門是否有人看這些報告。所以每當他填寫老一套的表格時,他就把他教室的麵積逐次在擴大。
直到教室的麵積竟與羅馬圓形劇場一般大,但是華盛頓方麵竟沒有表示任何異議。
“後來,他采取相反的方法。每次填表時,他逐次縮小教室麵積,以致教室麵積比輪船艙口還小,華盛頓方麵仍毫無反應。後來他作出結論:幹嗎填寫這些表格?根本沒人看!”
交通標記
為了說明選民對政客的不信任感,裏根幽默地暗示了政府官員們天生愚蠢得難以估量。他談到了一座虛構的美國城市,該城市決定把交通標記再豎得高一些。
交通標記原有5英尺高,他們要把這些標記高度改為7英尺。聯邦政府人員插手此事,由他們實施這一工程——他們來到了這一城市,把街道平麵下降了2英尺。
對農民的演說
裏根像大多數演員和政治家一樣,老早就滋長了一種博人喜愛的**。他用精心安排的幽默語言點綴他的演講,以贏得特定觀眾的尊重。對農民發表演說時,裏根說了這麽一件軼事討好他的聽眾:一位農民要下一塊河水業已幹枯的小河穀。這片荒地覆蓋著石塊,雜草叢生,到處坑坑窪窪。他每天去那裏辛勤耕耘。他不斷勞作,最後荒地變成了花園。為此他深感驕傲和幸福。某個星期日的早晨,他操勞一番後,前去邀請部長先生,問他是否樂意看看他的花園。
好吧,那位部長來了,並視察一番。他看到瓜果累累,就說:“呀!上帝肯定為這片土地祝福過。”他看到王米豐收,又說:“哎呀!上帝確實為這些玉米祝福過。”接著又說:“天哪!上帝和你在這片土地上竟取得了這麽大的成績呀”
這位農民禁不住說:“可尊敬的先生,我真希望你能看到過上帝獨自管理這片土地時,這裏什麽模樣。”
擲硬幣
對正在訪問的特定地區加以奉承是裏很的一大特色。如總統的一位幽默顧問解釋的那樣:“幽默的主要價值之一,是讓聽眾明白你知道他是誰,他們住在哪兒。”
裏根在到達俄勒岡州波特蘭時說:“我的幾位辛勤工作的助手們勸我不要離開國會而風塵仆仆地到這裏來。為了讓他們高興,我說:‘好吧!讓我們來擲硬幣,決定是去訪問你們美麗的俄勒岡州,還是留在華盛頓。’
你們知道嗎?我不得不連續擲14次才得到使我滿意的結果。”
新居
裏根迎合少數民族的手法就像他迎合不同地區的人民那樣變化多端,富有吸引力。在向一群意大利血統的美國人講話時,他說:
“每當我想到意大利人的家庭時,我總是想起溫暖的廚房,以及更為溫暖的家。有這麽一家住在一套稍嫌狹小的公寓套間裏,但已決定遷到鄉下一座大房子裏去。一位朋友問這家一個12歲的兒子托尼:‘喜歡你的新居嗎?’孩子回答說:‘我們喜歡,我有了自己的房間。隻是可憐的媽媽。她還是和爸爸住一個房間’。”
獨特的電報
諾貝爾槳金獲得者、美國著名劇作家奧尼爾一次接到代理人拍來的一份電報,內容是:大明星哈洛小姐要找一位最好的劇作家寫一個電影劇本,是否麻煩奧尼爾先生回一封電報,電報字數不超過20個,電報費由收電人支付。奧尼爾回電如下:
“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奧尼爾。”
領帶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1835—1910年),曾經是斯托夫人的鄰居。他比斯托夫人小24歲,對她很尊敬。他常到她那裏談話,這已成為習慣。
一天,馬克·吐溫從斯托夫人那裏回來,他妻子吃驚地問:“你怎麽不結領帶就去了?”
不結領帶是一種失禮。他的妻子怕斯托夫人見怪,為此悶悶不樂。
於是,馬克·吐溫趕快寫了一封信,連同一條領帶裝在一個小盒裏。
送到斯托夫人那裏去。信上是這樣寫的:
斯托夫人:給您送去一條領帶,請您看一下。我今天早晨在您那裏談了大約30分鍾,請您不厭其煩地看它一下吧。希望您看過馬上還給我,因為我隻有這一條領帶。
幸福的婚事
馬克·吐溫愛上了頭發烏黑,美貌驚人的莉薇小姐,他們在1870年2月2日舉行婚禮,婚後不久,馬克·吐溫給友人寫信,在信中,他不
無幽默感地說:“如果一個人結婚後的全部生活都和他們一樣幸福的話,那麽我算是白白浪費了30年的時光,假如一切能從頭開始,那麽我將會在呀呀學語的嬰兒時期就結婚,而不會把時間荒廢在磨牙和打碎瓶瓶罐罐上。
廣告
一位商界闊佬對馬克·吐溫說:“我想借助您的大名,給敝公司做個廣告。”馬克·吐溫說:“當然可以!”
第二天在馬克·吐溫主辦的報紙上登出了如下文字:一隻母蒼蠅有兩個兒子,她把這兩個兒子視若掌上明珠,愛護備至。一天,母子三個飛到xx商業公司的商店裏。一隻小蒼繩去品嚐包裝精美的糖果,忽然雙翅顫抖滾落下來,一命鳴呼!另一隻小蒼繩去吃香湯,不料也一頭裁倒,頃刻斃命。母蒼蠅痛不欲生,撲到一張蒼蠅紙上意欲自殺,盡管大吃大嚼,結果卻安然無恙!闊佬看完廣告,氣得直翻白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