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嶽陽之攻防戰(五)
字數:4510 加入書籤
這話或有人認為是杞人憂天,包括護衛隊主要幹部一開始也不理解,方少雲為什麽要求每一戰必須盡量全殲敵軍。對一支敵軍擊退、擊潰、擊敗、殲滅、全殲不僅是戰果不同,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一詞乃是實實在在的真知灼見。
根據對嶽陽偵察發現元軍對護衛隊武器與戰術的經驗是有所總結與總結成果的,這主要是之前無法盡殲敵軍的後遺症。或者說元軍遲早會對護衛隊戰術有所了解並試驗一些應付辦法,這是無法避免的,隻要你將武器拿出去用被人看出點什麽無法避免。
況且火藥用於武備南宋已經作了許多嚐試,雖然南宋軍備中火藥配比與使用手段都遠不曾登堂入室,大門卻是已經打開一線。正因為如此護衛隊一使用火炮火槍,未見實物忽必烈可以馬上令人仿造,因為實用的火器此時僅剩下一層紙一戳就破。曆史上朱元璋軍隊中實用的火器----火銃,是其軍事作戰層麵致勝的三大手段之一,隻因元那時已經腐朽沒有能跟上這軍事革命。
元末腐朽但忽必烈此時尚在上升階段末期,他果然敏銳地發現這軍事革命的意義,並有魄力大投入以重獲軍事力量上的優勢。對忽必烈這努力方少雲乃是''樂觀其成''的,因為他投入的是個大坑,沒有相應技術忽必烈投入再多與自己比那隻能是個渣。為此大投入還會削弱其財政能力,而他為解決財政困境越搜刮越不得人心,對此方少雲難道不期望?
對忽必烈大投入仿製火炮火槍方少雲無法阻擋,因技術優勢在也不懼怕什麽。但對元軍適應與熱兵器作戰他是一直希望盡力避免或減緩的,熱兵器自發明後邊際效應一直是在下降的,而主要原因在於對方知道了性能在戰術上會有調整。
如十個人持槍去對戰一百個持刀的人,雙方有沒有經驗結果大不相同。如剛開始火槍一分鍾一發距離也不足百步,知道這點隻要拚著死十人就可以殺死對方,不是自動武器時隻要敢拚盡全部人也有可能獲勝。反之不清楚一見火槍厲害就嚇跑,隻能在逃跑時被逐漸消滅。
元軍在塔出與張禧及郢州失敗時有不少士兵是逃走的,他們雖嚇壞了但也是有了一點經曆。忽必烈還未清楚這些士兵的可貴,若方少雲多打擊潰戰重新組織的元軍經驗會提升起來變得更難打或更油滑。這可能會增加自己的傷亡、讓元軍更難消滅,這都不是好事。
對這樣的情況最好是將一支支部隊全殲,讓元軍缺少經驗總結與傳授,後麵每一仗的元軍沒有一點與熱兵器作戰經驗。一支沒有傳統的軍隊對陣一支戰無不勝,完殲敵軍的軍隊僅心理劣勢未戰先怯三分。
之前幾戰有大量元軍逃脫,那是乃兵力劣勢造成的,而好在忽必烈在收集火槍火炮作戰經驗上是十分上心又有其局限的。如元軍這種經驗總結僅是領軍將領一級,下層軍官與士兵一級完全是隔絕的,而戰場親曆者的經驗更加直接與深刻,將之疏忽屬於不智。
隻是消息多少已經泄漏並會繼續下去,敵軍將領在總結經驗時或多或少走對了路子。如翟招討在嶽陽征收了大批麻袋,這是他對郢州、荊州二戰城牆垛堞被炮毀去而守兵在城牆上站不住腳而失守經驗的利用。起先他為加厚垛堞動腦筋,發現加厚不可能解決問題,後來竟想到麻袋裝土能快速堆起防禦火槍子彈的矮牆,代替垛堞修補城牆更方便。
這一招在元軍沒有自己火炮火槍前守衛城牆時作用還不大,若是有了熱兵器就算是質量差,些帶給護衛隊的麻煩就會非常大。方少雲發現這弊端後,要求從現在開始盡力全殲敵軍也是對元軍這類經驗的阻斷。
挖溝圍城作戰在古代戰爭時基本上是不曾見到的,最多是演義中連闖十八連營報信之類描述。其實古時圍城作戰少,常見是離城幾裏路立營,每日過來攻打,不圍攻乃是兵力不足難於麵麵俱到,內線調兵與外線調兵難度差許多,被對方反擊吃虧,或激起對方死戰等等原因。不過用柵城、土城圍城的戰例確實是有,但柵欄圍城並非上佳,破壞容易建造與守衛難,土城的缺點乃是工程太大又不大牢固。
建奴在攻打錦州等時用挖溝戰術圍困乃算是一大創舉,隻是此時已有了火炮,挖溝得遠離城牆。如此一來費勁還防備難度大,少許人偷越如送送信還能做到。不過如此圍困比之前逼近立營攻打嚴密多了,日久天長不說糧食就是柴禾也會失去來源,不計時間確實是對付堅城的好辦法。
不過方少雲如此做僅是不讓元軍逃走,對方又沒有火炮,逼近挖溝加築土城有重點有兼顧工程量比建奴小許多還更保險。這原因是土城距離城門才二百米,想開門衝出來有火炮封鎖不可能,城牆上爬下來二百米距離如在護衛隊眼皮底下,晚上也不行。
這樣的封鎖很嚴密工程量也不大,才五天嶽陽就被團團圍困住,每個城門由一個守備營守著,還有第三旅在營壘等候及二個快反旅在另一個營地等待。這樣做乃是試驗斬斷魔掌計劃的基本模式----圍城戰與圍點打援。圍城戰是冷兵器時代最常用戰鬥模式,而圍點打援這時代不怎麽使用,其實這是最具費效比的戰術,比攻打堅城守敵容易。
城市攻防戰之所以在冷兵器時代最普遍采用?那乃是這時軍隊調動困難,兵力分散布置。在這情形下一旦強敵過來弱勢一方隻能依城而守,強敵所要做的往往是拔蘿卜與守地盤。若是拔蘿卜守地盤耗盡能量就是對方反攻之機,如金攻宋就是耗盡力量,隻是南宋也不夠齊心力量也不足才平衡下來。
相比攻城戰圍點打援更聰明,宋元襄樊之戰或可算得上是一次異類圍點打援。雖然是元怕強攻損失大而不大強攻襄樊,可外圍戰與多次打敗援軍讓襄樊逐漸力竭外,還讓這裏變成南宋持續失血的創口。這襄樊之戰可是差點兒放幹了南宋的血,還嚴重打擊了南宋士氣。
方少雲覺得這樣的戰術可以試驗,參謀部計劃也是照方抓藥,讓元軍趕過來讓自己反客為主輕鬆消滅。為這目的對嶽陽的攻打是不會暴風驟雨般進行,反而是慢條斯理有條不紊進行。
圍三闕一乃是圍城戰經典教條,原因乃是防困獸猶鬥。被圍困之敵不是久困無援物資缺乏而失去鬥誌投降就是困獸猶鬥拚命,這二者前一方少雲接受後一接著,他的戰術困獸猶鬥拚命連城門也出不了怕什麽?
圍了城不怕翟招討會拚命還不算,沿海巡洋艦在圍困工事完成後拋錨停在江邊,向嶽陽發動了計劃中的炮擊試驗。120炮的威力還未經過實戰考驗,其球形彈不到十二磅,而錐形彈因填充比重輕的火藥增加也不多。這炮遲早會有陸軍型用於攻城,用什麽炮彈也是需要試驗的。
方少雲設計的長型彈第一次彈內裝了火藥加藥線引爆,雖然這火藥力量不大、引信不可靠,炸不會移動的夯土堆或木船內部想來引信問題與破壞力不足還是比較可用於實戰的。這是這二類目標如城牆不會移動,而船艙是封閉空間,引信隻能用藥線的控時精度不足問題不大,船艙裏爆炸威力小一點也能接受。
千噸級大船靠近嶽陽江邊停泊引得翟招討也上城牆後在遠處觀看,水軍失敗後他乘護衛隊未曾圍城前寫了奏章送出。奏章僅是客觀匯報水軍戰術與戰鬥過程和結果,並言護衛隊將攻打嶽陽,大概是水陸共萬人。而他在嶽陽已準備近一年糧草,有一萬多軍隊,堅守一段時間應該沒什麽問題,而他本人已準備死守,立定不成功就成仁之誌。
他在奏章裏並沒有求援兵,因為他知道真正精銳將先會去掃滅南宋殘餘,忽必烈隻會要求他在嶽陽拖住護衛隊,求援不成反被看低。除非是水戰時有些戰績與亮點,讓忽必烈看到將護衛隊封堵在一偶的希望,才可能獲得救援之兵與大量水軍。
對守嶽陽翟招討態度已是聽天由命,因為若依過去戰爭經驗若敵軍規模超過有限他有信心守一年半載,可對方是護衛隊他的心裏實在樂觀不起來。襄陽不論畢竟郢州與荊州都是輕易丟失的,據他所獲得信息這二地都是因被火炮轟塌垛堞後守兵存身不了被破的。他為此算是想出了應對之策,可是能不能有效還是難說,誰知道護衛隊還有什麽深藏未露的手段。
等護衛隊用土城封門挖溝封城他已經絕忘了,嶽陽糧草雖儲備不少,可是柴禾準備不足。這原因是過去圍城少有圍得水泄不通,護衛隊做得更過分,別說水泄不通怕連隻螞蟻也過不去。
最可惡的是土城封堵城門實在太厲害,有一手下不信邪向翟招討請令去破土城,這個他也欲試試。那知開了城門那裏衝得出去,一炮接一炮正好將門堵住,後來屍體差點兒將門堵住,城門也關不上。當時還怕護衛隊乘勢奪城已準備用磚石封門了,反而是對方射箭送信,讓己方專派幾個人不拿武器將屍體與傷者抬進城。城門還是讓抬屍體士兵乘機關上的,其實也是對方放水才可能關閉的。
對方麵未見一下子死傷了二三百,讓城裏士氣再次大降,之前叫囂的一些將領也沒有了聲音。過去元軍戰無不勝積累起的驕傲,讓聽聞護衛隊強大的將領不大肯信,此前水戰失利還有雙方戰船不成比例的因素,而衝擊土城一戰真讓他們嚇壞了。
把他們嚇壞的正是火炮威力太大,之前打仗作戰將領他們防禦的盔甲好、身體強壯、有廝殺經驗、還有親衛保護所以衝鋒陷陣少有傷亡。即便是死在戰場那也是酣戰一場技不如人,或者己方大敗逃走不及拚命不過而被圍攻或脫力而死。
這樣的死乃是麵對麵廝殺,不管如何死還是明白的。可是死在炮火下再勇猛與普通士兵沒啥區別。如這次帶頭衝陣的千戶在嶽陽軍中屬數一數二猛將,若正常打鬥十個八個一時半會拿他根本沒奈何,可憐才出城門幾步一聲炮響身上幾個血洞無聲無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