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字數:2449   加入書籤

A+A-




    話說藏有一肚子壞水的史風書雖然狡猾,不料花鳳英將罪惡全部栽到了自己身上,便急忙匍匐於地,連聲呼冤。可是他每辯白一句,鳳英就“理直氣壯”地駁斥一句,言辭既銳利,又圓轉,如數家珍,幾乎天衣無縫。史風書又急又怒又怕,心亂氣湧,渾身顫抖,汗流滿麵,哪裏辯得清楚。紮拉芬見他神形沮喪,隻以為是心虛膽怯所致,更覺得他就是凶犯了,喝令用嚴刑拷訊。左右公差如狼似虎拖下史風書,劈裏啪啦一頓棍棒,直打得皮開肉綻,血流滿地。史風書雖然殺豬般地亂嚎,但就是不肯服罪。時近深夜,紮拉芬隻得傳令退堂。 p

    史風書硬抗著不招供,使紮拉芬對外表漂亮且很有心計的女人花鳳英似乎又有了點懷疑。第二天,他決定先對花鳳英用刑。這一次,鳳英既不辯白,也不呼冤,隻是伏在地上哀哀痛哭,恰似梨花帶雨,又如黃鶯悲啼,益發顯得嬌婉動人。紮拉芬頓生憐香惜玉之情,命令暫且馳刑,又細細盤問。鳳英決然地說:“民女頭可斷,骨可碎,無論如何也不能平白誣陷自己的丈夫!”紮拉芬覺得她說的是實情,便又對史風書用刑。一遍又一遍地打板子、上夾棍,史風書遍體鱗傷,實在挨不過了,隻得低頭誣服。 p

    紮拉芬又問道:“凶刀藏在什麽地方?”史風書知道如不供出,定會再遭毒手,幸虧那晚在廁所偷聽到了,便答道:“扔進劉家的煙囪裏了。”紮拉芬派衙役到劉祥和家,凶刀果然在內。這一來,紮拉芬更加認定史風書就是真凶了,便又追問徐二狗的屍骨。史風書答道:“黑夜中急匆匆地掩埋了,哪裏記得清楚。”紮拉芬不再追問,便命他簽字畫押,然後定案上報。 p

    史風書被押解到省城後,突然呼冤翻供。省中大員便將此案駁回縣裏重新審議。紮拉芬勃然大怒,立即傳令將這“反複無常”的囚徒從重痛打。史風書哪裏擋得過,隻得認回了原供。這一來史風書算是明白了:別說紮拉芬認定自己就是真凶,即使發現這是冤案,為了仕途通暢與當官的麵子,也不能輕易承認錯誤而讓囚徒翻案。自己若再想翻供,除了多受一番折磨外,決不會有什麽結果。從此他沉默無語,該案也就成了永無更改的鐵案…… p

    於是,劉祥和被宣判無罪,當庭釋放。紮拉芬認為:花鳳英雖非同謀,但是因奸致死人命,又未主動報案,亦有罪責,被判決官賣。主管此事的正是三班衙役副總管張熊。劉祥和便籌措了六十貫京錢,委托葉成萬出麵,找到了張熊,又幾經周折,終於將鳳英贖了回來。這一年秋後,史風書被綁赴刑場處斬,臨刑前他仰天長歎一聲,爾後對身邊的人說:“我萬沒想到,狸貓竟然被老鼠咬死了!” p

    卻說那徐秉承聽了花鳳英的答辯,看了史風書的供詞,便也將信將疑,不知兄弟究竟是死於何人之手。不久,他進深山當了土匪,幹了不少殺人越貨的勾當。有一天深夜,他約了幾個手下嘍囉兵,潛入七裏橋村,打算幹掉劉祥和。幸虧祥和警覺,拚命抵抗,並大聲呼救。葉成萬聞聲而來,拿著火銃向土匪射擊。那時,關外匪患頻繁,一般的村民家都有武器,於是鄰居中的精壯漢子也開門出來助戰。大夥打著火把四麵圍攻而來,徐秉承看看不濟事,才倉皇而逃。兩三年後,徐秉承等一幫山匪終於落入官府手中,被依法處決…… p

    經過了這番風風雨雨,劉祥和與花鳳英仍為夫婦,和好如初。劉祥和因為鳳英能悔過自新,忠於丈夫,並且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冒著很大的風險救了自己,便也對她更加憐愛;但是因為她陰險凶狠且狡猾,心中也不能不有所畏懼。鳳英則因為兩個死於非命的男人都與自己有關,心靈確也受到了極大的震動,經常自怨自責,漸漸地神情恍惚起來…… p

    一年以後,花鳳英腿上生了個毒瘡,潰爛後流膿流血,痛苦不堪。鳳英更懷疑是因果報應,常常喃喃自語。有時深更半夜忽然大聲呼喚道:“史風書來了!”便摳下毒瘡邊的皮肉,放在窗台間說:“俺們祭祀你。”過了一會兒,忽然又喊道:“咦,他剛剛走,徐二狗你這惡鬼怎麽又來了?”又捋下腿上的肉說:“俺也祭祀你。”一連幾天,腿上的肉都脫盡了,終於在痛苦中死去…… p

    劉祥和自那又愛又恨、可憐又可悲的女人死後,似乎也看破了紅塵俗事,不多久將家中僅有的兩畝薄地變賣而作為奉送山藥廟的香火貢錢;有村中人看見說:卻又不知緣何,祥和自己即被一似瘋似癲、萍蹤無定而上門化齋的癩頭老僧人剃度領走了,風風雨雨雲遊關內關外各名山大川;沿途自號“無塵”的一年青頭陀身背藥囊,踏草屣,似乎要跟定那雲遊老僧,便為請不起城裏大夫的窮苦婦孺及關外百姓免費療醫送藥草,盡行善事,後不知所終…… p

    --此章且跟隨我們主人公穿越至女皇武則天奪取唐天下而以大周取而代之…… p

    父母官,天子臣。朱筆直,烏紗真。冰心一片奉日月,鐵麵千古驚鬼神。這詩單表大唐名臣狄仁傑居官清正,仁慈愛民,義斷曲直,扶善鋤惡的高風亮操。看官但知狄公乃大唐名相,國之鼎鼐。他出為統帥,入為宰輔,執朝政,理萬機,播名海內,流芳千秋。其實早年狄公官吏生涯更有大書特書者,史載狄仁傑高宗儀鳳年間為大理寺丞,周歲斷滯獄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一時朝野傳為美談。仙機妙算,斷獄如神之令名不脛而走。他在擔任縣、州衙官員期間,勘破疑案無數,其中多有曲折離奇,驚心駭目者。“銅鍾案”即是著名的一例……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