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9章 撩風筆

字數:8799   加入書籤

A+A-


    “軟硬兼施,恩威並用!”

    字看起來確實是好字,然而究竟怎麽個好法舒琿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也許他眼裏的好字,到了書法大家眼裏就淩亂不堪呢?

    但是這不重要,自己覺得好就行了。

    雖然得了這幅扇麵,但是舒琿並不打算將它拿來裝逼。究其原因,還在於這扇麵並非那種可以“嘩”一下展開的折扇,而是被圈在木框中帶著一根手柄的團扇。

    見多了醫院發的廣告扇,舒琿對這種造型實在有些抵觸。

    此時早有可以折疊的疊扇頗為流行,最早能夠追溯到晉代,不過它的原理完全不同。簡單來講就是一柄扇麵可以像傘一樣收起來成為一束的團扇,扇骨是完全對稱的,所以扇麵隻能由柔韌的細綢製成。

    至於折扇,後世普遍認為是日本人的發明,於晚唐開始向唐朝進貢,而真正引領文化潮流還是明朝永樂皇帝對它的偏愛所致。

    舒琿不關心它到底是誰的發明,隻知道此時此刻,尚沒有這種風雅玩物……

    那它不就成了自己的發明了嗎?

    這幅題字扇麵,回去後便差人拿到東街找人裝起來,然後掛到牆上。

    舒琿既然已經有了主意,也不再久留。讓紅魚拿著新得的扇麵就辭別了張三哥父子,回家研究硬筆去了。

    礦物和木炭自不用說,最早的硬水筆應該是木匠用來標記尺寸的竹簽。但是由於古人對於毛細管效應缺乏一個整體的認知,是以沒有找到真正有效的利用方法。

    相比於用烤幹的竹黃蘸墨汁作筆,其實將鮮竹削尖以後陰幹,能夠獲得更好的吸墨性能。但是舒琿既然來自後世,當然不可能按部就班地將那些彎路都走一遍,是以舒琿首先便想到了要製作羽毛筆。

    羽毛筆的發明,要追溯到公元700年左右的歐洲。換句話說,此時此刻,全世界還沒有能被史書記載的羽毛筆問世。

    雖然手感偏軟,但是羽毛筆的原理跟後世的蘸水鋼筆是完全相同的。蓄水鋼筆比較複雜,以如今的工藝恐怕很難實現,羽毛筆雖然需要不時蘸墨水,但誰叫毛筆同樣也需要呢?

    關於硬筆書寫概念的引進,舒琿也是經過了一番深思熟慮的。

    拋開之前提到的成本優勢,硬筆書寫其實還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在於入門比較容易。相比於運用毛筆書寫需要對腕力的精準把握,硬筆想要寫出稍微能看的字不用經過太多練習,而且手勁偏小的幼童也能作啟蒙之用。

    多掌握一門硬筆書寫方法,不會額外花費士子們太多時間。

    在舒琿的計劃裏,他其實更想直接拿出玻璃蘸水筆。這種筆的工藝並不複雜,而且比羽毛筆更加優秀,但是現在沒有玻璃,隻好先用羽毛筆代替了。

    等他找到了合適的替換材料,又或者哪天成功燒製了玻璃,再對硬筆進行一次升級也不遲。

    舒琿回到自己的宅院,首先就去翻找正房西側的兩個高大的博物架。在他印象中,其中有不少的猛禽或者美麗的鳥類羽毛。

    其中少部分是他自己在坊市上淘的,大部分是別人投他所好送的。自從得知了還有人專門為此去獵殺具有美麗翎毛的鳥類,舒琿便再也沒有接受過這種禮物。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真是造孽啊。”等敖廣從架子倒數第二層取下一個裝有長長短短五顏六色大約三十多根翎毛的漆罐時,舒琿不禁暗道一聲罪過。

    古往今來,有多少珍禽異獸因為它們美麗的皮毛或者獸角而慘遭滅絕?在舒琿看來,一切隻為喜好而發生的獵殺都不是正義的。

    “不過我這羽毛筆一提出來,肯定有很多無聊的文人會搞出些名堂來。要麽會說某種無辜的鳥兒羽毛尤其有逼格,要麽會說從活禽身上生生拔下的翎羽寫的字更加精神……”

    “對不住了啊禽獸們。”

    這種事情是肯定會發生的!但是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自然界就是這樣弱肉強食,舒琿對此沒有什麽抵觸,他擔心的隻是一些無謂的殺戮。

    “正常情況下,作為家禽被屠宰的雞鴨鵝已經完全可以滿足羽毛筆的消耗,畢竟一支筆可以用很久。但是要盡量避免前麵考慮的那些無聊人士搞事情。”

    舒琿摸了摸下巴,禁止拔活禽翎毛這點其實很好實施,如今自己也算是救苦救難的神明了,這點要求沒有人會忤逆自己。

    至於最為不遜的那些喜歡標新立異搞腦洞的“發明家”,自己有必要在羽毛筆流傳開來之前提前製定出最高標準才是。

    舒琿在一堆翎羽之間挑挑揀揀,突然心裏一動,從中抽出一根約莫三十厘米長,黑白相間並具有少量褐色斑點的翎毛來。

    這是一隻成年雀鷹的左翅第三根翎毛,一般來說也是它最長的一根翎毛。其外觀大方漂亮,羽支整潔,羽軸強韌,羽柄密實,不經脫脂放置近兩年也不見發出異味——當然也可能是異味早就揮發完了。

    它的尺寸尤其適合用來書寫。加上原主人猛禽的身份,比毛筆中的狼毫要顯得更為尊貴,可以很好地滿足小部分人渴望各處都能高人一等的心理、

    更為關鍵的地方在於,雀鷹雖然抓捕不易,但其實數量不算稀少。它的體型雖然不及鷹一般龐大,能夠襲擊家禽和幼畜甚至小孩,但是對於家禽幼崽的威脅卻比鷹更大。

    加上其在平原和丘陵地區遠大於鷹的數量,可謂農人的眼中釘。舒琿將矛頭指向這種猛禽,可謂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這種雀鷹俗名鷂子,不過跟鷂鷹並不是一回事,它的體型比起鷂鷹也還是要小一點。對於文人來說,舒琿力推雀鷹的翎羽作羽毛筆中的上佳珍品要比其他禽類更加容易接受。

    因為這種雀鷹的翎羽有個非常好聽的名字,左右翎毛分別叫做撩風和掠草。大多數人的慣用手是右手,左翅翎羽的彎曲方向正好適合把握,那麽這種高貴的羽毛筆就具備了一個十分有逼格的名字——

    撩風筆!

    雖然覺得給一種鳥左右兩側的翅膀分別起名有點詭異,在舒琿看來可能隻是互文借義,然而此時的文人卻不會這麽想。諸如給一種動物的雌雄性別分別命名,在他們眼中是一種極大的樂趣。

    謀定而後動,這是舒琿的一貫主張。既然已經考慮得如此長遠,那麽接下來的一切思考隻是豐富計劃的細節罷了,不用太過費神。

    “紅魚,去外院叫人收集一些鵝翎毛,還有雞鴨的翎毛。買也好討要也好,或者把街上那些熊孩子踢的毽子拆掉也好……實在不行宰兩隻也可以,盡快弄到。”

    舒琿摸了摸下巴,一幅為了科學可以解剖一切的嘴臉。

    “然後讓廚房燒鍋熱水把這些翎毛蒸半個時辰,聞不到什麽氣味後拿過來。”

    吩咐完紅魚,舒琿便托著下巴幹等起來。無聊中感覺自己嘴裏似乎少了些什麽東西,突然想起一事:

    “敖廣你把烤箱打開看看,出門前烤的戚風蛋糕還熱乎不?”

    敖廣去到後罩房中由原來空房改建的小廚房,用濕麻布墊在沒有任何可視窗口,全憑感覺判斷火候的烤箱金屬門的把手上,然後把整個門給抽了出來。

    這烤箱構造十分簡單,就是一個可以在夾層的鐵皮網中放入木炭的凹狀箱子,加上兩扇同樣可以放木炭的門和一個有夾層的蓋子。框架正中還有兩個對穿的孔方便做烤鴨時穿插支架。

    不過一小會,便端著乘了六個戚風蛋糕的盤子回來:“少爺,烤箱裏炭火都還沒有完全熄滅,此刻還熱乎得緊。”

    紅魚也差不多時候回來,舒琿三人便就著一壺舒琿用空調燒開的茶水吃起了點心。

    唐人不好喝茶,之前舒琿在袁天罡那裏見到的茶湯,雖然曆史悠長,在此時倒是屬於罕見物。

    這是因為唐人喜歡喝酒,不管是各種穀物酒水果酒,都很受歡迎。就連不飲酒的女子或僧人,他們飲用的三勒漿、葡萄漿還有酥酪也是含有酒精成分的。

    舒琿不怎麽喜歡喝茶,然而對於酒來說也沒有什麽嗜好,從來不會主動想要喝酒。要說唐時的飲品,他更加鍾愛一種名叫醴酪的杏仁燕麥粥。

    然而這種勉強能算飲品的食物是寒食節的特色,即清明後兩日,正常情況下吃到的都是冷飲。然而對於舒琿而言,加入麥芽糖的燕麥粥,怎麽能不加熱了吃呢?

    冷麥片啊,這叫他怎麽喝得下去!

    三人有一茬沒一茬地胡侃著,時間倒是消磨得很快。等到臨近正午時有奴婢將脫脂完畢的二十幾支各種翎羽交了過來。

    舒琿翻看了一下,發現其中全部八根鵝翎都來自同一隻倒黴鵝,估計是趁宰的。另外雞鴨翎毛倒是賣相都還不錯,似乎資源頗有富餘,還經過了一番挑選。

    拿起一根舉到鼻端聞了聞,發現仍舊有股淡淡的氣味,估計是無法完全去除幹淨。用手撚了下,沒有油漬浸出。

    脫脂是為了去除禽類為了防水,免於羽毛被打濕後無法飛翔而塗覆到羽毛表麵的油脂。這些油脂時間久了會氧化發臭,還會孳生病菌。

    “嗯,這脫脂程序已經完成了,接下來便是硬化處理。”羽柄的角質需要經過熱處理使它變性硬化,才能獲得利於書寫的手感,並且對墨水的導通能力也能獲得增強。

    這些工藝都非常簡單,然而對於不知道具體原理的古人來說要掌握這些經驗,其中所經曆的彎路不知道有多少。

    “去端個火盆過來,裏麵裝上有餘熱的碳灰……去看看後院小廚房的烤箱,裏麵的的灰可能正好。”

    舒琿曾經在手工教程上看到的這一步驟是用熱砂來處理,不過熱砂的溫度沒有碳灰均勻和柔和,對於第一次嚐試的舒琿來說多花費一點時間取得穩妥的成果無疑是更加明智的選擇。

    待火盆端來,舒琿用一支雞翎毛的羽支插進灰裏麵翻攪幾下,看了看似乎沒有什麽變化,然後又用手懸在十厘米左右上空感受了一下溫度,確實是溫度已經不夠高了。

    計劃有變,等新的木炭燒成灰,無疑要比準備一盆熱沙土更加耗費時間。舒琿重新權衡了一下,決定還是改用熱容更大的沙土。

    沒辦法,舒琿的計劃就是這麽靈活多變。

    又是一番無聊的等待,壺裏燒的茶水差不多快喝完的時候,一盆燒得能夠點燃紙片的泥土被兩個奴婢用一把短梯子架著抬到了舒琿的門前。

    這泥土太燙了,畢竟這種東西火候不好掌握,沒有溫度計舒琿也描述不出他所需要的溫度到底有多高。

    他便拿著根木棍反複翻攪,使各層泥土都均勻散熱。等他又扔進一根稻草發現沒有變得焦黑之後,便又拿出了之前那支用來翻攪碳灰的雞翎毛。

    他把翎毛羽柄朝上倒著埋進泥沙裏麵,過了會翻出來一看,發現雖然能夠聞到一股燒焦的蛋白味,但是羽杆上並沒有焦黃的痕跡,看來溫度已經合適了。

    他便一股腦地將之前讓人準備的幾十根翎羽,還有那支“撩風”一起插進了乘滿熱泥沙的陶盆中。羽柄四分之三的部分都陷進泥裏,整個盆子活像某個原始部落的酋長冠帽。

    拍了拍手,這便完工一半了。舒琿發現做小孩有個好處,那就是趴久了不腰疼。

    接下來需要等羽柄硬化,大約要經曆一到兩個小時的熱處理才能完成。不過這部分不需要人為幹預,等泥沙自然冷卻就可以了。就形式上而言有點像金屬熱處理工藝中的退火過程,不過原理完全不同,結果正好相反。

    等舒琿吃午飯時才突然想起:“我是不是忘了把胖達給放出來了?”

    貓熊是雜食性動物,什麽都吃,不過對於血肉更加喜愛生食——但是舒琿從來不將就它,要麽吃竹子,要麽就隻給吃熟肉。

    要在縣裏隨時找到鮮嫩的竹子給他吃,也殊為不易。能夠打秋風的地方都被舒琿打過了,倒是因此和不少人家拉近許多關係。現在胖達的食物就是些混合了蔬菜和粗糧的麵團,隔三差五能吃塊燉羊腿,劍竹屬的竹子太少隻能作為零食。

    兩小時後,舒琿將羽柄已經全部硬化變得渾濁的翎羽都拔了出來,然後吩咐紅魚調點煙墨備好紙張。這些東西舒琿是不用的,不過敖廣和紅魚兩人時常與宮中書信來往,倒是早有準備。

    舒琿還是拿出那支頂端占了灰還被撕掉一些的雞翎毛,讓敖廣把他的镔鐵匕首遞過來。

    就此時的冶煉和鍛造工藝來說,镔鐵刀劍是最為優秀的兵器,全部依賴進口。我國冶煉行業雖然同樣源遠流長,然而因為缺乏高品位礦藏,在沒有掌握更為先進的冶煉技術之前要始終落後於同期的西方。

    敖廣手上的镔鐵匕首,是從天竺輾轉流入大唐的。因為天竺處於印巴次大陸,與大唐之間具有自然天塹相隔,進入唐境的镔鐵製品尤為難得。

    用匕首將羽柄尖端削出一個尖銳的斜角,舒琿發現對於自己來說十分困難,幾次沒有成功不說還差點把手給割到。等他削出一個角度適合的斜角時整個羽柄都快去掉一半了。

    舒琿做到這裏索性不再親自動手,交給敖廣,他的手應該很穩。

    “在尖端兩分處的正中鑽一個小孔,越小越好。”這樣可以讓吸附到羽柄管腔中的墨水能夠流到羽毛筆正麵去。

    “然後再在小孔和筆尖之間用匕首刻一道凹痕,可以刻深一點最好,但不要刻透。”這一步是為了方便穿過小孔的墨水流到筆尖。之所以不能刻透,還是因為羽毛筆即使經過硬化也還是有些軟,刻透了寫字會劈叉。

    敖廣一一照辦,因為工具的限製他既不能把孔鑽得夠小也無法將刻痕劃得夠深,不過沒見過先進工具的他似乎還對自己的手藝有幾分滿意。

    舒琿接過敖廣完工的第一支羽毛筆,便走到紅魚布置妥當的矮幾前麵。在調好的墨汁裏麵蘸了一下,待羽管吸足了墨汁後再在硯台邊緣拖刮了兩下以使墨汁分布均勻,避免墜墨。

    然後便煞有介事地在一張上好的宣紙上寫了起來:“七裏香……”

    敖廣和紅魚驚奇地看著舒琿,這是舒琿第一次在他們麵前寫字。敖廣不說,幾乎與舒琿形影不離的紅魚能夠肯定,這也是舒琿第一次寫字。

    竟然還能這樣握筆?好像跟握筷子有點像,但看少爺的架勢也不像亂來啊……

    出乎舒琿的意料,這第一支羽毛筆製成得十分順利。除了有點缺乏磨合而稍微刮紙以外,書寫手感十分美妙,比起他前世用過的鋼筆要更加得心應手。

    畢竟羽毛筆比鋼筆要柔軟許多,承轉之間要更加如意。

    等到舒琿寫到“手中的鉛筆,在……”的時候,便已經完全不出墨了。雖然看起來蘸一次墨能夠吸附的墨汁與普通的小號兼毫筆完全沒法相比,但是架不住羽毛筆寫的字小啊!

    要是換了毛筆,估計寫到這些字的一半都夠嗆,而使用的墨汁卻是羽毛筆的好幾倍還要多。

    舒琿本來要叫紅魚再換幾種紙來,不過紅魚和敖廣都是隻用最好的宣城紙,而且隻作書信之用,根本沒有準備其他品種的紙張。

    想了想,舒琿也沒有讓人臨時去買幾張過來。羽毛筆如果使用普通墨汁,也不會比毛筆在挑紙上更有什麽優勢,反而因為它更硬的筆觸對紙張的硬度有更高的要求。

    但僅僅是縮小字體和筆畫寬度,便能同時達到省墨和省紙的雙重目的了。而等到適合羽毛筆使用的新型墨水調製出來,那時便能更好地利用那些強度足夠但是沒有足夠膠質而會氤墨的紙張。

    調製新型墨水也要盡早完成。因為羽毛筆還是不適合使用墨汁來書寫,幹涸的墨汁會堵塞羽毛筆上麵的毛細孔,而過小的空隙也不便於使用清水對它進行洗滌。

    “敖廣,將這些翎毛全部做成剛才那種筆。”因為羽毛本身的不重樣,和粗糙工具進行手工的不確定性,舒琿根本沒有要求敖廣做些可以對照的差別出來。

    因為等他做出來,那肯定就是千差萬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