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進京
字數:3928 加入書籤
次日,一行人辭別酈先生和盧先生一家,登程向上河渡口走去。不幾刻但見河水咆哮,一望無際。走不多遠,已到渡口。早有人安排船隻等候,眾人棄岸登舟,結伴相扶。
諸學子多在縣鄉,未出遠門,更未到過上河。偶踏河心、心曠神怡,更兼船身搖晃、水不見底,感覺神秘莫測,心神不寧。大家或感慨或擔驚,眾相紛紜。田儷一樣久在鄉村,突然出來海闊天空,但來到河心不免臉紅心跳,拽著孫雲幾位師兄手臂動彈不得,汗流不止。楊炯乘機搖晃驚嚇於她,更讓其驚叫,少不得孫雲還要調停製止。不久終於行至對岸白鶴渡口。相傳此鄉周靈王駕鶴升仙歇鶴於此,故名。
再走一段,禦道南側便是洛陽大市,大小周回八裏,市南還有個皇女台。禦道的北側是堆土築的假山,中央圍個魚池。
再往前看赫然巍峨一寺,眾人興高采烈,緊行幾步來到正門,抬頭一看,正是白馬寺。白馬寺東麵不遠就是都城了,曹掾安排大家休息,他們拿著官文進城辦事,大家就地休息,或者進入寺裏瞻仰或者吃點幹糧。
孫雲等本鄉幾個人結伴進寺,但見寺院有幾層大殿、雄偉壯觀,前後山門廣場、開闊通透,大殿之內佛容莊嚴慈祥、盛飾浮圖,畫跡甚妙。裏麵前廳為佛殿,後堂為講室,再後麵是僧堂無數間。時北朝百姓都信奉佛教,也有不少人在裏邊禱告祈求。另外還有一些學子在拜佛參觀,估計是本州其他郡縣的。
來到後殿觀音堂室時,正有幾個學子在裏麵,其中一男一女正跪在蒲團上。田儷拉著孫雲走到蒲團的後麵等著敬拜,正聽男孩說道:“父親已經開拔,正和叛軍對峙,祈求菩薩保佑,早日凱旋而回。”說著二人磕頭拜了幾拜。
接著女孩又輕微的聲音說:“大慈大悲的菩薩,我們還有一件事求您。哥哥楊征去年遊覽泰山,正好南朝軍隊占領了泰郡,哥哥至今下落不明。祈求菩薩保佑,讓他早日回來。”說著說著低聲哭泣起來,男孩連忙幫她擦幹眼淚,兩個人互相扶持走出殿外。
儷兒幾個人聽了女孩的傾訴也十分傷感,連忙也拜了菩薩祈求高中以及家人安康一類的出來。到大殿門口側邊,見剛才的二個人依然還在。女孩還沒有平靜下來,臉上淚水可見,儷兒連忙上前,拿出娟帕幫著男孩一起給女孩擦拭。有了外人的介入,女孩很快穩定,幾個人走到院子一側,攀談起來。
原來女孩和男孩是孿生姐弟,男孩叫楊瓊,女孩叫楊蓉。他們的父親是寧遠將軍楊真,鎮守定州、中山一帶,與叛軍對峙。他們還有個哥哥楊征,文武全才,喜好遊學,遍訪名山大川拜師求藝,不幸遊曆泰山的時候,恰巧南蕭北伐攻占泰郡,結果失去音訊,不知道是戰死還是被俘,至今下落不明。楊征英勇膽略、容貌俊美,身材魁梧,武藝過人,見識精深,器量極大,有將帥謀略,如果他在父親身邊,可以扶保父親全家無憂。正是長子不在,父親不能確保平叛勝利,故托人情與定州中正官,安排次兒女進京入太學,並投親到楊征嶽父(兒女親家)司徒長史王遵。
王遵與太常崔明、中書監袁翻、尚書王誦等都為當代賢哲,關係非同一般。太常為朝廷最高司教官員,位從一品,隸屬禮部,屬官有太常丞、各類博士等。
京城設學府四個,皇宗學在宮門之右,國子學居宮門之左,太學仍舊在城東東陽門外10裏前朝舊址,小學有宣文、宣教、崇儒、崇訓,原律學和算學並入到太學。各學府由祭酒、博士、助教等等進行管束施教。博士必精通經典,履行忠清,堪為人師者,年限四十以上。助教則年限三十以上,若道業夙成,才任教授,不拘年齒。
聽了楊家兄妹的介紹,幾個人對京城更了解了一些。說道太原王家,王先正和當朝司徒同支,都為龍驤將軍王慧龍的後代,論長序他為王慧龍的曾孫,應該稱王司徒為叔叔,這次進京父親和叔父(陵縣中正)正是給王遵修書讓其關照王先。
說來說去大家還是拐彎的親朋好友,自然便結伴同行,姐弟倆先來一段時間,正好介紹介紹京城的事情。
聊了不一會,功曹回來通知大家入京。與姐弟倆暫時告別,一行人順著禦道進京了。
過護城河進了西陽門,大家禁不住四處打量起來。但見帝都規模廣袤、氣勢宏偉、繁華熱鬧、整齊寬敞。整個東西足有二十裏,南北十五裏。進西門的東西大街寬十幾丈,貫通到東門,並正中間越過皇宮正門,接銅駝大街直通南門。
中央衙署和社廟都在銅駝街兩側。在銅駝大街口一眼就能看見百餘丈高的永寧寺寶塔,約麽距離街口一裏左右,在大街的西側太尉府的後麵。整個銅駝街禦道東側依次是左衛府、司徒府、國子學、宗正寺、太廟、護軍府和衣冠裏。禦道西有右衛府、太尉府、將作曹、九級府、太社和淩陰裏。太廟和太社正對應,國子學堂有孔丘像、顏淵問仁、子路問政等。
出東陽門不遠,禦道北側是莊嚴寺。再走一裏道北是秦太上君寺,道南是正始寺。再往東可以看見洛陽小市。繼續東行幾裏即是太學。大家在曹掾的帶領下魚貫進入太學大院。太學規模極大,前麵是授課的各科學堂,後麵是學生的住所。助教們依據各郡的名單,給大家安排在臨時課堂和宿舍,待選考結束後,才能正式入後堂宿舍。而各郡縣鄉的隨同小吏則安排在太學外麵的館譯。
因為離太學入學的選試還有幾天,助教通知大家,這幾天可以在學堂複習,或者到京城訪親尋友,但必須報各鄉亭長知會,並且酉時必須回院。
李辰是父親在家鄉所在的郡裏做郡丞,是高陽王丞相元雍的女婿,他要拜見丞相老爺,所以通報之後帶著一個亭長走了。王先也要拜見司徒叔叔,故也走了。楊炯的堂叔在京裏開設一家飯莊分鋪,他攜父親家書也去探親。隻有孫雲、吳堅和田儷沒有地方可去,孫雲本想到前堂溫習,儷兒不幹非說明天再學習,今天下午還有點時間,到外麵轉轉。孫雲拗不過,隻好和吳堅陪著出來。這時正好楊蓉姐弟回來,見狀說陪著他們一起去,大家商量後,就去了城裏的永寧寺。
永寧寺是當今太後為姑母所建,內設有塔、殿和廊院,外掘壕溝環繞,沿溝栽植槐樹。當中佛塔身九層浮圖,高九十丈,浮圖上柱,複高十丈,上有金寶瓶,周圍懸有金鈴鐸共有120個,金盤炫日,光照雲藹;寶鐸迎風,響徹百裏。整個院落殿房珠玉、五光十色,殫土木之功,窮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議,令人心生敬畏,身懷虔誠。此寺比白馬寺大一倍,內有僧房樓觀達一千多間,僧尼士女,住於後殿。
幾個人前後瞻仰禮拜了一番,看看天色不早,便出山門往回走。剛到平台上,看見一個女尼正回寺上台階,因為用手揉著眼睛,不慎抬腳不高,絆腳踏步磕了一跤,手中的缽盂摔到地上碎了。看樣女尼膝蓋傷的不輕,一時站不起來。
楊蓉和田儷趕忙下幾步扶住女尼,讓她坐了起來。女尼喘了一會兒,終於緩了過來。孫雲幾個幫著把缽盂碎片收拾起來扔到牆角的石曹裏。
女尼合十道:“謝謝幾位施主。”楊蓉道:“不客氣,法師您這是回寺麽?”
“正是,我從北門回來,幾位施主高名?從哪來啊?”“我們都是今年應考太學學子,這是孫雲、吳堅和田儷,他們從陵縣來。我叫楊蓉、我弟弟楊瓊,我們從定州來。”
“你們是從北邊來的,聽說那邊正打仗!”“是啊,六鎮起義,北邊柔然也侵占我邊境。”
“哦!”女尼歎口氣說:“邊關一直不太平,如今邊鎮又鬧事,永無寧日啊”
“是啊,法師。我們該回學堂了,改日再拜見,請問法師尊號?”
“貧尼覺空。多謝施主,恕不遠送。”女尼起身回寺,輕歎道:“唉,煙花易逝、容顏易老、繁華一現、回首百年!”
“這…,好像這個比丘尼很熟悉呢?”楊蓉說
“算了,該走了,等有機會再來。”楊瓊拉起姐姐往回走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