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考場
字數:3962 加入書籤
天晴日列,難覓微風。太學院內正殿前的大樹下搭了幾座涼棚,城陽王元徽居中而坐,兩邊尚書仆射兼禮部元順、吏部王湧等,其他黃門郎、太常丞、博士祭酒等部分官員坐陪,其他博士等都兩廂樹下站立陪同,博士助教等都站立在各個學堂門口。正殿前麵廣場正中擺了桌案,上鋪筆墨紙硯,也有一把大傘遮日。
不一會太常崔明坐轎從皇宮而來,後邊跟著屬吏。他手捧著一個朱紙封的盒子,內盛著考題。到了近前,崔大人對王爺和各位大人見禮後,把考題當眾打開,鋪在院中的桌子上。然後錢祭酒點手一招,隻見從博士中走出一位不到20的助教來到案前。此人長得眉清目秀、英氣逼人,一看便知少年才俊。他前後看了看題目,略微深思一下,提起筆來飽蘸濃墨,刷刷點點一會兒一張副卷頃刻而就,接著此人一鼓作氣按每堂一張副卷全部謄寫完畢。
錢祭酒領兩個博士檢查一遍,絲毫無誤,看看日規,時間差不多了,轉身對大司馬深施一禮:“王家千歲,時辰已近,是否發卷”元徽點點頭“開始吧。”
太常丞對屬下把手一揮,小吏門每人捧了一張卷子分到各個學堂裏。各個助教把題目懸掛在博士講桌後麵的牆壁上。不一刻時辰剛好,祭酒吩咐敲鍾,一個博士助教對大院門口裏側的銅鍾邊的小吏一招手,那個人連忙搖動鍾繩,接著悅兒的鍾聲響起來。助教吩咐開始,學子們便展開卷紙,提筆答題。
元徽閑來無事,一邊乘著涼,一邊點手道:“請剛才謄寫的博士助教過來一下。”
祭酒忙喊:“伯起,過來見王爺。”隻見那個青年走過來,對大司馬深施一禮“學生魏收參見王爺”。
“不必過謙,剛才看你略展才華,頗有士族大家風範。令尊何人?”
未待收答,太常崔明說:“此兵部侍郎魏健子”“哦!”在這些王爺中,元徽粗涉書史,頗有吏才,最能與文人士族接近“我早聽說魏健之子有曹植之才,七步成詩,今日一見卻又筆如龍蛇。伯起,年有多大、做太學博士助教多久?”
“剛行冠禮,進太學已有三載”“可獨授教否?”祭酒錢決說“已有一年了,其才思敏銳、見解獨到,頗有名望,學生趨之若鶩,遠近辯者滿堂,盡皆歎服。”
“如此”城陽王說:“我朝愛惜人才,不拘泥年齒,我看就去了助教二字,晉博士吧。元大人、王大人你們看呢?”
元順素日因城陽王貪婪輕浮而對其十分蔑視,今日見他提拔拉攏自己的人更十分反感,但因自己也喜歡魏收之才,便不置可否,悶悶的點頭同意。王湧為吏部長官,主管官員晉級,平時與元順、魏健關係不錯,見元順同意,也便附和稱是。
“快謝大司馬,你乃我北朝最年少的博士,若非王爺一心為國愛才選材,哪有破格之事。”眾皆答謝。
考場內,寂靜無聲,學子們都聚精會神的答題。孫雲看看題目,有默寫、釋義、典故以及論述等,果如常先生提示,便提筆而寫。一開始倒還順利,但後來寫著寫著,遇到一個測試典故出處以及寫出原文時,突然覺得有些恍惚,記憶不清了。典故好像和自己的身世有某些相似,又覺得恍如隔世。一時間思緒如脫韁野馬蔓延開來。
這幾天經曆的事情變化太快了。自己原來隻是一個鄉村的學生,偶或兼修劍術。如果生活平靜的過下去,可能在縣裏謀個小吏做做,最多到亭長、曹掾,或者做個教書先生,默默無聞的安度一生。這一生自己會是一個聽話的孩子,一個優秀的書生,一個孝順的人子,一個盡職的公差,一個受到尊敬的教書匠,總之是平凡而安靜。
但不知是因為自己過於聽話還是別的什麽,陰錯陽差,生活一下子轉變了。自己突然變成遠古墨家的傳人,需要重建師門;突然變成前代家族的後人,需要振興家門;突然變成鄉村百姓的寄托,需要造福鄉裏。壓力來的太突然,仿佛一夢驚至,又仿佛跟自己毫無關係。
自己人生軌跡像溪水入河,接觸了更多的大千世界。而這個世界太大了,自己原本是井底之蛙,偶然蹦出,才知道自己的多麽渺小,多麽不適應。
孫雲失神的想著,不覺汗水濕透了衣衫。田儷在他的後側麵,正答題,忽然抬頭看見孫雲走神,起初還沒在意,以為他在思考,但發覺孫雲神色不對,感覺應該是一時緊張忘題了。但是考場上也不能說話提醒,急的她眉頭一皺,便把壓紙的木板裝成無意間打落,正好掉在孫雲的腳邊。孫雲被突然的響聲驚擾,回過神來看見田儷用手在卷子上先橫畫一道,然後往上一抹,接著往下一指,孫雲明白意思是不會的先放一放,答後麵的,注意時間。
孫雲點頭示意明白,為了怕助教誤會,趕緊低頭答題。田儷也順勢撿起木板專心應答。孫雲再看看題目,好像沒有想不起來的,剛才可能自己太緊張了,於是努力使自己凝神靜氣,把雜念拋開。
很快,午時三刻即到。祭酒示意大司馬時辰已到,元徽點頭。祭酒吩咐敲鍾。隨著一聲鍾響,各堂助教高喊時辰到,考生停筆。學生們依次站起,排著隊退出考堂,陸陸續續進到操場排好列。待助教門收回卷紙,排成一排,都統一放到箱子裏,由太常屬曆封好。大司馬與全體師生行禮之後,魚貫退出。祭酒宣布解散。學生們才高呼萬歲。
田儷問孫雲:“子細哥哥,你剛才怎麽了?”聽了田儷的問話,大家趕忙關切的圍了過來。孫雲說:“剛才我看考題,似我們平時所學,又似乎雜亂,一時猶豫來著。看來平素我們看似學的很好,其實一點不紮實,而且也不會靈活運用。這次走出來才知道原來我們閉門窮經,實在是孤陋寡聞,自以為是了。”
“子細所得對”李辰說:“雖然我們老師是經學大師門下,但我們地處鄉遠,難免閉塞。所以我們才到天子腳下增長見識。但願我們都考進太學,我聽說這裏的太學博士都是全國頂尖學儒,而且還有機會與南朝學儒交流。到時候就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了。”
王先說:“也不怕。反正我們就是學生,隻要有機會和高手學習,就有機會和他們比肩。關鍵是衛明剛說的,我們必須都考進,隻有這樣我們才能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對了,你們答的怎麽樣,我覺得雖然題目繞了點,但好在我都答滿了。”
大家聞言都點頭稱同感,楊炯說:“以我看,現在不必想他了,反正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考也考完了,後想也沒有意義。揭榜要等幾天,我們稱這幾天輕鬆輕鬆,不如到附近的嵩山少林寺和石窟看看。”
“你們在這裏呀”大家回頭一看是盧靜,還有她的哥哥們。這邊還有楊家姐弟正好也過來了,大家回鄉介紹了一下。盧靜問“你們答得怎麽樣啊?”每個人都說了一番,感覺基本相似,隻要平時刻苦學習,都能應答,但答題的深度看自己的悟性和理解了。
議論了一會兒,盧靜說:“噢,對了,昨天說好了,今天到我家吃飯。這回叔叔家已經準備好了,我們到門口吧,他們能派車接我們。楊瓊、楊蓉你們也去吧。我們認識了,如果以後是同窗,少不得來往,今兒個就算到我家串門熱鬧熱鬧”
楊家姐弟推不過,隨大家一同來到台學府門外。能考太學的都是官宦子弟,門口各家車馬排成一片。大家找好各自的車子,隨著盧家車馬離開太學院。
大院裏,學子們逐漸散去,有告假走親訪友,有回後院客堂寢室休息。這邊博士們也收拾收拾準備休假。每年暑期都送走一批老生,迎來一批新生。老生優秀者直接封為郎官到各府衙或黃門後差補缺,成績一般者回到原籍,有機會繼續進行秀才孝廉測試,最不濟就做私塾先生了。新老交替的當口,除了新生入學考試,博士們都可以休息幾天。
今天有個特別的事情,大家還要慶祝一下的。魏收從博士助教被晉級博士了,這是天大的喜事。按北朝製度,博士要在40以上才能擔任,助教也要30左右。魏收一個人把這兩項規定都打破了,成了太學最年輕的博士,不但俸祿翻倍增加,名聲更是一日千裏。
大家為他道喜,他也知趣一定請大家客,尤其對祭酒大人,說不盡的感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