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道境(一)

字數:6105   加入書籤

A+A-




    信王喝得半醉,誠王讓人扶他下去歇息。自己當窗獨酌至月上中天。

    信王心裏的對錯是非,自然還不止他說出來的這些。這回忠順王匆忙舉事,連朝上那些牆頭草迷瞪了幾天都醒悟過來了,可還有人跟得了失心瘋似的要往大了鬧。猿獠嶺那樣的地方,經營了二十餘年,便是在江南全盤失勢後都不曾放鬆過,想想讓人心冷。雖有過相爭之時,到底都是一個根子上下來的,竟用心險惡到這等地步。果然當年先生說的不錯,那個位子是會讓人發瘋的。

    再另一邊,皇帝為了讓這回能將沉渣一網打盡,硬是熬著讓忠順王起兵。信王這些年手裏掌著幾個大商行,和民間往來的多了,未免有些於心不忍。可不忍又能如何?人心難測,一旦民心被煽動,是非真假都沒有一股心氣來得急,到時候才讓人笑婦人之仁。從來治國理天下,問的都是十年百年的盛衰,哪裏能處處論及一時一民的生死。慈不掌兵,善不為官,還真是言之成理。

    隻是這些話,便是信王,也不敢隨意說出口來。隻好都和了酒吞入肚裏。

    忠順王起兵作亂,朝廷招安未遂,隨即其一番悖天言論昭告天下,坐實了謀朝篡位之心。今上感其祖上功績,幾次三番欲予生機,隻道罷兵不殺,卻換來連下三鎮,直逼京城的險境。眾武將長跪午門請戰出兵,京城百姓上萬言書請朝廷出兵剿滅叛亂,今上難逆民心,揮淚授印。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同發,帥京西營、東安營人馬出征,另有內兵部在膠東所建卯新軍自外接應。

    裏應外合,不過月餘,幾處亂黨盡數剿滅,忠順王見大勢已去欲自盡未遂,被押往京城聽審。王府查抄,今上念其世代功績,存其一脈,餘者皆誅,妻女姊妹入為官奴。忠順王因民怨甚大,三司定其絞刑,其子隨之,餘者斬立決。府中奴仆盡數發賣,田地資財皆入國庫。案定明發,長安城滿城大慶,爆竹鞭炮不絕於耳,歡騰熱鬧尤勝年節。

    正這當口,李紈手裏的解憂照卻忽然尋不著賈蘭了,想了想,讓阿土往北邊去了一趟,以阿土之能亦未能尋著絲毫蹤跡。李紈心歎,從前聽尋瑎說過幾回此界中之事,也知道另有神仙司職,這回賈蘭偌大動靜,自然瞞不得人。如今,大約是到算賬的時候了。

    正想著,忽然外頭道蘇先生來了。李紈心裏詫異,換了衣裳出去,卻見蘇先生打扮全不同往日,竟穿著一身道袍,便稍稍一愣。蘇先生自是覺察到了,一笑道:“來得匆忙,尚未來得及換下行頭,讓夫人見笑了。”李紈忙道不敢。

    蘇先生卻從袖子裏取出一塊一指來長的玉簡來,交予一旁的青葙道:“哥兒去處同各中因由,皆在此間,夫人看過便知。”

    李紈見是一個玉簡,心下一歎,運起神識往裏頭一探,遂點頭道:“多謝老先生傳訊,事情原委我已盡知,明日便啟程拜望老仙師。”

    蘇先生見李紈果然能從玉簡裏讀取訊息,不禁激動道:“夫人果然是修道中人!”

    李紈忙道:“不敢,隻是機緣巧合,得過指點。可惜資質駑鈍,至今尚無大成。”

    蘇先生羨慕道:“夫人才多大年歲,便已能於瞬間神識閱書,老朽到如今,雖能讀簡,卻得好生打坐凝神才成。就這樣,在我們這一輩裏已算極好的了。夫人資質,令人豔羨哪。”

    李紈聽說這事,倒極有興趣,便問道:“老先生修道是依何而修?”

    蘇先生道:“皆是門派傳承,隻入了通璧閣的才有資格學道,有書錄法訣,隻可惜成者寥寥,愧負師長一番用心。”

    兩人又細說了一回,李紈大概知道了從前自己捐資所助者,便是此門中一脈,隻這門中上以道為尊,能夠資格學道者卻寥寥無幾,學了之後能有所成者更少。雖是如此,在此界中,也實在很了不得了。其所派生出的權、商、農、醫、技,各成體係,不知聚攏了多少人才。原都是自道之一脈所化。

    蘇先生見李紈言談間對修道又是另一重見解,且對功法心得毫無自珍之意,也實屬罕見,心下更是佩服。李紈索性做個順水人情,將珠界裏與方才蘇先生所言之修路相類的功法經略尋了一大摞出來,都送了他。蘇先生喜得直要給李紈作揖,李紈又哪裏肯受。

    送走了蘇先生,李紈讓人把迎春素雲同碧月請來,又讓阿土將惜春尋到,一盞茶功夫,皆在她跟前聚齊了。尤其惜春,見瞬間到了李紈跟前,大驚道:“嫂子!可是蘭兒出事兒了?!”

    李紈搖搖頭:“不是,他闖了禍,自有該他了結的因果,咱們管不上。我這回要出趟遠門,什麽時候回來也說不清了,有幾句話想同你們再說說。”

    素雲同碧月立時不幹了:“奶奶你要去哪兒啊?帶上我們,我們還伺候奶奶!”

    李紈看看那倆,搖搖頭道:“不成,你們道行還差得遠了,去不了。”

    那兩個給嗝兒住了,迎春遲疑道:“大嫂子……莫不是要白日飛升?做神仙去了?!”

    李紈失笑:“你是聽蘭兒說書說多了!不過是一位前輩相請,我若去了,誰知道會不會如王質觀棋,一去幾百年呢!這才想把些話同你們說說。”

    幾人心裏始終不能放下,隻是李紈這般說了,再過糾纏也不是修道之人該為之事,遂各強自忍了道:“洗耳恭聽。”

    李紈想了想,緩緩開始道:“本來還該請了林妹妹同邢妹妹來才好,隻如今她們兩個都俗務纏身,恐不得輕易離開,便先同你們幾個說了吧。蘭兒這回實在是……此事你們聽過便罷,說與旁人,怕也沒人能信的。”

    說了便把賈蘭這回設計將漠北軍同北軍精銳毀於一役,借當日被圍殲的新北軍人馬怨念為引,以數十萬人之執念念力打破天地桎梏,生生造出天塹的事說了一遍。幾人都聽得目瞪口呆,尤其是碧月素雲兩個,怎麽也不能信自家小小一個人的蘭哥兒能作出這樣事來。

    碧月含著淚道:“大奶奶,這、這是瞎話吧?……是瞎話吧?!哥兒怎麽會、怎麽會……那可是幾十萬的人命啊!這、這不是比忠順王還壞了!”

    惜春已經回過神來,聽了這話便不樂意了,斥道:“婦人之仁!什麽叫比忠順王壞了?!就是因為有忠順王這樣的狼子野心,才結成那樣的死局。如果蘭兒不出手,死的就是新北軍那幾十萬人,還有往後更多的邊民,世世代代衝突不斷,不知道死多少呢!這回天塹一成,兩邊又都沒了可揮的刀,可不就清靜了。真是快刀斬亂麻的好手段,再好沒有的!”

    碧月道:“四姑娘說得輕巧,那幾十萬人又不是石頭裏蹦出來的,哪個沒有父母妻兒,兄弟姐妹,這一下子就沒了,那些人又該多傷心?哥兒怎麽能這樣……”

    惜春揉太陽穴:“按你的意思,就該讓他們自己慢慢殺,慢慢死,這爺爺不該死,該死的是孫子,是這個道理不是?還有北軍同韃子軍的那些兵都可憐得緊,隻新北軍那些是該殺的,是這樣?”

    碧月皺眉:“什麽爺爺孫子的……四姑娘又胡扯了……”

    惜春道:“隻要那地方還是從前模樣,那北軍城附近幾個要鎮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從前到如今,一年打幾回?哪回不死人?你可惜這回死的北軍,那不就是說,眼前很不該一下子死這些兒,該往後同韃子兵年年打,年年死才好?那不是爺爺不死,死孫子麽!還是合作一次死太多了便不對,一回幾千幾百地斷斷續續死它幾十上百年便是好的?!”

    碧月道:“那、那把韃子兵打回去也罷,怎麽連自己人都一塊兒殺了……”

    惜春笑道:“好笑,你同人家自己人,人家可沒同你自己人過。人家要的是自己的榮華富貴,沒看前兩路援軍都讓人設伏給滅了?你這話說的,那些枉死新北軍若有知,恐怕晚上都要找你理論理論。”

    碧月縮縮脖子:“畢竟北軍鎮守邊疆這麽多年了,忠順王想謀反,他們不過是聽令而行,說不準都被蒙蔽著呢。”

    惜春道:“所以我才說婦人之仁。戰場上瞬息萬變,一個決策就是成千上萬的人命。我隻問你,北軍聽誰的?難道忠順讓他們打新北軍,他們還敢不打了?還是忠順讓他們放過韃子兵,任其劫掠,他們敢抗命出兵?還是照著你的意思,咱們兩軍對壘的時候,一個照麵,舉起刀,還得先問一句‘敢問這位兄台,參軍來戰究竟是自願的還是無奈之舉’?!”

    碧月撅了嘴扭頭看素雲,素雲歎一聲道:“同四姑娘辯什麽?她向來正理不夠還有歪理來湊的,連林姑娘都不愛惹她。”

    李紈卻忽然道:“韃子兵就不是人命了?都是人命,怎麽碧月你光心疼北軍那些,卻不問漠北的那些?”

    碧月道:“是他們來打我們的,我們把他們打敗了,有何不對!”

    李紈道:“這天生天地,邊疆來回變動,如今他們經受大災,民不聊生,隻好往南遷移。咱們神州風調雨順的,怎麽就不能開恩接納幾十萬漠北人,讓他們安居樂業,不就不用打仗了?”

    碧月語塞,喃喃道:“那、那哪兒成……那是咱們的地方兒……”

    李紈道:“正是因為他們想要,咋們又不肯給,才會打起來的。這麽說來,咋們不是也有不對?”

    碧月哼一聲,怒道:“你們幹啥都問我來!你們怎麽不去問素雲!”

    素雲看她一眼,“你如今這做法,論起來就同忠順王府的北軍差不離。”

    眾人聽了都笑,隻迎春一言未發,還看著李紈等她的後話。

    李紈微微點頭,笑道:“我今日要同你們說的,方才你們已經見著了。”

    大家相互看,不明所以。

    李紈道:“我要說的,便是這個境與道。碧月,我問你,蘭兒這場大禍,你可知道原委?”

    碧月一愣:“知道啊,奶奶方才不是說了麽。”

    李紈又問惜春,惜春也隨意一點頭。

    李紈才又問道:“那你們倒是說說看,當時戰場上,那幾十萬人到底各自心裏都是如何想的?”

    兩人都瞪大眼睛,看著李紈,李紈等了片刻,一笑道:“不知道了?可你們方才還說這事兒都知道了的。我也沒問戰場之外的事啊,怎麽一個個都說不出來了。”

    碧月一皺眉:“奶奶也沒說啊。”

    李紈笑著點頭:“是這意思了。那我說的那麽大一篇話兒,你聽到的頭一個要緊的大事是什麽?”

    碧月長出一口氣:“那麽多人都沒了……還是哥兒下的手。”

    李紈問惜春:“你呢?”

    惜春笑道:“一勞永逸,幹得過!”

    李紈道:“就是這樣。先說我說的這一通話,就當你們麵說的這麽一篇兒,可落到你們耳朵裏,卻各有麵貌了。那我自己說這篇話又是什麽意思呢?恐怕同你們各自聽入耳的又不是一回事了。這是為什麽?

    這便是因為你們預先已有的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看重的,認為最最重要的東西。這些都是各人的念。這些念交織在一起,就形成了境。境,是你對周遭這個世上的人事的所有認知。而等到新遇到一件什麽事兒的時候,這事兒都得經了你既有的境再映到你心裏,產生新的念,新的認知。

    這境好有一比,就像個雜花琉璃窗兒。外頭的景兒,到你腦袋裏,都是經了這雜花琉璃的,紅的紅,綠的綠。自然是兩個相似些的窗戶兒映出來的景兒相似些。那全然兩個樣子的,便是對著同一處景兒,各自得的印象也大不相同。”

    迎春皺眉道:“那豈不是說,咱們看見的,都……‘不真’?”(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