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歡樂與血淚
字數:3567 加入書籤
荀子躺在臥榻上,翻來覆去睡不著,隻好走出房間,到院中踱步。他遙望君王後的內宮,燈火通明,耀眼夜空。
內宮裏,君王後滿心歡喜地將酒斟滿爵,端到學宮原祭酒麵前,說道:“如今本宮能夠安然地在此靜享清閑,不被趙國那些要死要活的事情幹擾,應該感謝你呀!”
學宮原祭酒受寵若驚:“此乃太後決斷英明!”
君王後微微一笑:“是麽?……那好,本宮今天不想說那些煩心的事情,想輕鬆一點。”
誅儒趕忙說:“我去把樂工叫來,讓他們表演新練好的歌舞,再去端來美酒,還有新做好的果脯、肉脯、臘肉,讓你們開懷暢飲!”
君王後說:“好,本宮就與我們高明的稷下先生開懷暢飲,把美酒吃個夠!”
誅儒很快把美酒菜肴端上來,指揮樂工演奏美妙的歌曲,舞姬輕歌曼舞,君王後與原祭酒歡笑對飲,好不輕鬆自在。
在君王後和原祭酒歡樂的同時,長平戰場上的趙軍斷已達四十六天,士兵們饑餓地橫躺在壕塹裏。有的人用刀劍刮下樹皮,狠命地填入嘴裏。有的人用無力的手拔掉身邊的野草,艱難咀嚼。他們頑強地等待著援救,但是救援無望。饑餓使得他們“皆內陰相殺食”,就是說內部互相殘殺以充饑。在此危急關頭,身為主將的趙括組織突圍,希望能夠打開一條血路,可是未能奏效。絕望之中,?瓜注一擲,他親率趙軍精銳強行突圍,喪身於秦軍的箭鏃之下。趙軍失去主將,鬥誌全無。秦兵呐喊著衝進趙軍營壘。趙軍士兵搖晃著饑餓的軀體站起身又倒下去,無力再做抵抗,隻得舉手投降,全部做了秦軍的俘虜。
夜晚,饑餓疲憊的趙國士兵被秦軍押解著在山道上列隊緩緩行進。山穀,黑黢黢不見穀底。突然,無數亂箭飛來,手無寸鐵的趙國士兵倉皇間無處逃命,全部跌入山穀中。一部分趙國士兵清醒過來,拚力反抗,被秦兵殺死,推入山穀。
這是秦昭王四十七年,趙孝成王六年,齊王建五年,也就是公元前二六〇年的九月,趙國四十五萬將士,全部被秦軍活埋。僅僅留下了二百四十名不滿十六歲的少年。1
秦趙長平之戰,規模之宏大,戰況之慘烈,為幾千年中國曆史之首。在世界戰爭史上也為之罕見。古長平是如今的山西省高平市,至今,在高平市西北十多公裏永錄村的“長平之戰博物館”裏,還存有展現當年慘狀的屍骨坑,在穀口村的甜髏廟留有憑吊詩句:“丹河流不盡,此恨終綿綿。”
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九月,秦兵在長平取勝之後,高擎旌旗,潮水般衝下太行山麓,乘勝直取趙國都城邯鄲,浩浩蕩蕩,排山倒海,將邯鄲圍困得水泄不通,邯鄲如同大海中一座風雨飄搖的孤島,危在
旦夕。
悲愴、憤懣的古琴聲,飄蕩在長空。這琴音來自荀子的書齋。琴音煩躁而惆悵。突然,琴弦斷了。荀子端起幾案上的酒爵,憤然飲下。他知道,如今的邯鄲百姓,要吃沒有吃,要喝沒有喝,無奈中竟然把自己的親生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交換著吃掉!
荀子熱淚盈眶,憤懣長歎:“罪孽,罪孽呀!”
荀子掛記著生活在邯鄲的妻子兒女,他寫了好幾封書信,一封回信也沒有,不知道他們是死還是活。想到如今邯鄲的悲慘之狀,莫說是人,恐怕連祖先的墳塋也不得安寧,他端起酒爵又一次吞下苦酒。
荀子的苦痛是多重的。他為長平四十五萬趙國將士的生命流淚,為邯鄲妻女下落不明而心傷,更為遭受無端的讒言攻擊而心疼。
一天,李斯和陳囂突然興奮地走進荀子書齋,報告邯鄲有信來了。荀子高興地打開信來仔細觀看。信是一個親戚寫來的,說荀氏宗祠在戰火中焚毀,許多族人在秦軍的圍困中餓死。荀子的妻子與兒女不知
去向0
看完來信,並沒有解脫荀子的苦痛,反而更增加了牽掛和心焦。妻子兒女不知去向,生死更是難料。
李斯和陳囂理解荀子的心情,陳囂勸解說:“老師,師母和哥哥不知道去向,這也許不是件壞事,而是件好事。”
李斯憤然:“你胡說,這怎麽會是好事?”
陳囂解釋:“你想呀!師母與哥哥假如在邯鄲,邯鄲被秦國軍隊包圍。滿城的人,戰死的戰死,餓死的餓死。師母與哥哥他們能活得了嗎?他們如今不在邯鄲,也許是逃出去得到了活命,這豈不是好事嗎?”
嗯,你說得有道理。”李斯也對荀子說,“老師,陳囂說得對。師母和哥哥若是真的逃出了邯鄲,那要比在邯鄲餓死的好。祖宗的墳塋毀了,到太平的時日可以再修。”
陳囂說:“老師,要恨,就恨那個君王後,都是她的心太惡!假如她聽你的話,援救趙國戰勝秦軍,事情絕不會成現在這個樣子。”
荀子默然而立,許久沒有說話。他強忍下難忍的痛苦,歎道咳!諸侯並立,你爭我奪,爭則必亂,亂則必窮。天下需要聖主明君。然而聖主在哪裏?明君又在哪裏?”
學宮的原祭酒被君王後奉為上卿,君王後還不斷讓宮人給學宮的原祭酒送鹿肉、水果、帛錦,卻不給荀子。
陳囂看見,為這些事生氣,說老師為齊國嘔心瀝血,反讓那個小人得誌,太不公平。
荀子勸告陳囂:“君子的行為時時恪守道義;小人則計較功利,不充實內心,隻追求外表。二者涇渭分明,黑白自顯,無所謂公平與不公平。”
陳囂依然氣憤:“我想不明白,那學宮的原祭酒他也是儒學弟子,學問還很高,為什麽他能那樣做呢?”
荀子耐心地說:“無論君子和小人,生活在人世上都追求成就。君子以努力和智慧去達到,而小人以手段和狡黠來達到。君子和小人具有相近的稟賦和才能。但君子把稟賦和才能用在正途上,為國家為他人做出許多好事;而小人把稟賦和才能用在邪道上,隻追求自己的利益,甚至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危害國家,危害他人。”
陳囂不解地問:“那君子為什麽總是吃虧,小人為什麽總是占便宜呢?”
秦昭王五十年,齊王建八年(前257〕九月,韓非和李斯滿懷欣喜地跑進荀子書齋來。李斯說:“老師,邯鄲得救了!邯鄲得救了!”
原來趙國的丞相平原君帶了二十名能文能武的勇士,親自出使楚國去請求援救,和楚王歃血定盟。楚王令楚國的令尹春申君帶領大軍援救趙國。平原君的夫人是魏國大王的妹妹,她到魏國去請求援救,魏國的信陵君帶領十萬魏國軍隊也到了邯鄲城下。楚國、魏國、趙國三兵合一,打敗秦軍,為邯鄭解除了圍困。1
荀子無比興奮:“好!好!歲不寒,無以知鬆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亂世之中,正要有敢於挺身而出、為民解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