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賞格
字數:5459 加入書籤
“灤州捷奏:今月五日,探得賊奴遊騎擄掠馬頭營鄉裏,守備吳天良運籌帷幄,防守官朱雨澤指揮若定,管隊官孫忠明奮不顧身,遣夜不收死士在龍王廟夜襲之……喊聲震動河穀,天地變色,另有鄉民於旺、馬老六,鄉勇李舒、王力等,持長槍鋼刀,奮勇向前,鏖戰數十合,賴聖天威,遂大破賊巢,大獲全勝,斬賊首級二十三顆……計有奪賊奴戰馬二十三匹,奴甲十八領,奴器弓箭刀槍旗號四十餘件,奪還被擄婦孺二十餘口,委是大獲勝捷,挫虜之鋒銳,揚我大明之軍威。其中有鄉民於旺、馬老六實為忠貞之士,守備吳天良素日愛民如子,尤重教化,此次鄉民聞韃虜進犯,慨然挺身而出,此乃守備平日諄諄教化之功也!……現有功詳情如下……”
“運籌帷幄”,“指揮若定”,“教化有功”,在書房裏靜坐,拿著手中的捷報,楊嗣昌看到這些熟的不能再熟的形容詞,心中嘿嘿冷笑。
楊嗣昌為萬曆三十八年進士,詩文俱佳,富有辯才、工於筆劄、才思闊達。尤其他為人圓滑,善於揣摩他人心思,從不得罪他人,由此他仕途是一路順風順水。
長期的文官生涯,養成了他溫文雅爾的氣質,尤其是城府頗深。平時就算是某人得罪,衝撞了他,他當麵也是嗬嗬微笑,不以為忤,表現的高風亮節,心胸闊達。但是他在背後下絆子,下刀子那就隻有天知道了,或許得罪他的人到了臨死,還不知道是誰下的手。
此次捷報傳來,薊州上下官員如釋重負,楊嗣昌無動於衷是有原因的。朝廷邸報,這次後金肆虐山西,地方損失慘重,官場更是大地震。
其中萬全左衛守備常汝忠戰死,靈邱縣城破後守備世奇,把總陳彥武、馬如豸,典史張標,教諭路登甫,俱戰死,知縣蔣秉采自縊死,其家合門殉之,遠近震驚。保安州知州閻生鬥集吏民固守迎敵,城破,被俘不降,遇害。
由此朝廷震怒,此前不久,宣大總督張宗衡,宣府巡撫焦源清,大同巡撫胡沾恩,山西巡撫戴君恩均以治疆罔效、禦虜無功等罪被罷斥聽候,三鎮總兵與監視太監也同樣被免。
在此風聲鶴唳之際,楊嗣昌已經收到消息,朝廷欲授他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
也就是說,這山海巡撫他已經幹不長了,他要頂風去山西那邊收拾爛攤子,一個不好,自己就是替罪羊,禍福難測。
並且朝廷已經不是第一次幹這事了,他老爹揚鶴就是榜樣。崇禎二年,由於陝西農民暴動,四處起義,對於這爛攤子,常常自我吹噓眾正盈朝的袞袞諸公,沒有一個人願意前往,合夥推出了揚鶴去陝西,為啥是他?因為他為人方正,好欺負唄。
楊鶴,也就是楊嗣昌他老爹,萬曆三十二年進士,他當時是副左都禦史,本身就是一個文臣,朝廷調他去任三邊總督,他慨然領命,空身而去。當時也難為他老爹了,當時陝西是烽火遍地,處處起火,但是他手下又沒有兵。為何?原因是後金兵入關,他手裏有限的兵力都派到北京勤王去了。
對於這種情況下,揚鶴提出了對農民軍以撫為主,朝廷也答應了。說實話,揚鶴確實了得,虧他口才相當不錯,而且很體恤民情,人格魅力很高。政策他執行的相當有力,當時陝西的主要義軍如神一魁,滿天星,點燈子都被他他招撫成功,形式一片大好!可惜,朝廷要馬兒跑卻不給馬兒吃草,招撫成功卻不給安家費,最後把責任全推給這個冤大頭。
隨著招撫失敗,崇禎四年,揚鶴被逮下獄,朝廷要問罪。楊嗣昌發動關係,三疏自請以身代父,由此,他老爹減死,逃過一劫。由此以後,楊嗣昌對於農民軍也是深惡痛絕,結下深仇,在以後的官途生涯中,他對於農民軍至始至終,嘴裏迸出就隻有一個字“剿”。
眼下山西那邊軍政大員紛紛落馬,可是朝裏袞袞諸公都是人精,這個時候誰願意去送死?一合計之下,有了!這揚鶴被坑了一次後,是不能再用了,可是他不還有一巡撫兒子麽?反正已經得罪了楊家,索性得罪到死!就這樣了,派楊嗣昌去山西。
所以,眼看自己就要去火坑,就算現在收到了這捷報,這與他楊嗣昌又有什麽關係?他還聽聞了風聲,不論如何,這次薊州蒙古韃子入侵,還有要有人頂罪的。人選也定好了,時任薊遼總督傅宗龍是也。
說來這傅宗龍平時為人方正,迂腐,上上下下不知道得罪了多少大人物。他能坐到薊遼總督這位置,也算是奇跡。不過,這眼下他馬上就要垮台了。對此,楊嗣昌並沒有幸災樂禍,大哥不說二哥,五十步不笑一百步,就算自己平時做官強過傅宗龍一百倍,一千倍,那又如何?此次去了山西那邊,無論如何要找一個由頭,為自己脫身。反正那總督的位置,誰愛去不去,我楊嗣昌是萬萬不幹的。
心中已經有定計的他,輕籲了口氣,又看了一遍捷報。官場有官場的規則,雖然他對其中貓膩甚為清楚,了解,甚至他直覺認為,這次就算真殺了韃子,那與官兵也是萬萬沒有幹係的,但他也無意去破壞什麽。
突然,他看到了於旺的名字,曬然一笑,心道:這鄉裏巴人就是俗!起個名字不是貓啊狗啊,就是富啊貴啊,這次捷報是要上達京師的!為了不辱聖上視聽,也是一時文人脾氣發作,他毫不猶豫提筆就修改了一下,把“旺”改成了“望”。
旺與望,一字之差,意境天差地別。楊嗣昌滿意的看著自己的傑作,心裏頗為自得。雖然這隻是他一時的心血來潮,但從此卻也和於旺結下了不解之緣。書房中,他呼喚幕僚過來,讓他把報捷文書再修飾一下,速速發往京師。
······
辛棄疾曾道:“天涼好個秋!”在小冰河氣候的影響下,秋天夜晚的北京城顯得格外肅殺,陰森,淒涼。此時已經一更,北京城裏靜街,在重要的街道口都有五城兵馬司派出的兵丁巡邏。那街道旁邊都掛有紙燈籠,燈光昏暗,在房簷下隨風無聲的搖搖擺擺。它們又仿佛隨時要隨風跌落,那慘淡的燭光隨時會熄滅。
在昏暗微弱的燈光下,城中又窄又長的街道和胡同裏,偶爾有更夫鬼魅般的出現,他們提著小燈籠,敲著破銅鑼或梆子,有氣無力的喊“風高夜黑,小心火燭”,繼而又消逝在那沉沉的夜幕中。
那緩慢無力的鑼聲或梆子聲,還有那更夫有氣無力的喊聲,在沉沉入睡的北京城居民耳裏,如夢如幻,幽幽似天邊傳來,他們不以為意,在榻上轉個身子,繼續酣睡。
此時紫禁城裏的乾清宮在夜幕的籠罩下,再加上殿裏燭光稀少,也顯得陰寒陰森。殿前寬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別有銅龜、銅鶴、日晷、嘉量,另有鎏金香爐4座,乾清宮正殿上方還懸著匾額,寫著四字:“敬天法祖”。
殿裏此時崇禎帝還在處理文牘。自打他上位以來,不是流民造反,就是後金兵入關劫掠,除此之外,天公不作美,不是幹旱,就是蝗災,且疾疫流行,整個大明帝國可謂內憂外患,風雨飄搖。
崇禎帝登極以來,為了維持搖搖欲倒的江山,還夢想著大明中興,因此他拚命掙紮,宵衣旰食,夜不成寐。偏偏這些年他越是想勵精圖治,眼見全國局勢卻越是艱難,一天亂似一天。每天送進宮來的各樣文書像烏雲般的落上禦案,案頭上的文牘,堆積如山。饒是他兢兢業業,仍然每天有處理不完的文書,睡覺經常在三更以後,通宵不眠也是常有的事。
再回想他的祖父萬曆皇帝在位的時候,整天就是吃齋求道,對朝政撒手不管,幾十年朝中大臣都難見他的人影。哥哥天啟皇帝在位的時候,整天忙活木匠活,也都是整年不上朝,不看群臣奏章,對一切國家大事不聞不問。他倆********做的好好的,這大明江山也是好好的。
反而到了他繼承大統,為了中興,力矯此弊,事必躬親,這國家形式卻是一天壞過一天,為此他經常一個人去太廟裏哭,這大明江山是怎麽了?
今天,他整整一個晚上就沒有離開過禦案。每天看到那些堆積如山的文書,他心底裏就充滿恐懼,隻怕文書裏又報告什麽壞消息。
前段時間,山西的狀況陸續傳來。此次後金入侵,崇禎帝早就得知情報,嚴下旨意,如果城池被後金攻破,守官立即重典處死。然而地方守官隻做耳旁風,等到後金軍,兵臨城下,各個怯戰,不敢出來對陣,沿途明地方守官要麽棄城逃跑,要麽緊閉城門,任由敵軍掠奪人口,運輸財貨。後金兵如入無人之境,在明國州府台堡之間往來穿梭。
其中南山參將毛镔,帶部分兵士到永寧開會,永寧城的守將擔心他是後金軍假扮的,四門緊閉,在城上與之對話許久,也不敢放他進來。懼怕後金兵到如此地步,讓人啼笑皆非。
還有閣臣王應熊向崇禎帝奏報說,八月初,後金二十來個騎兵在山西淳縣掠獲婦女小孩千餘人,經過代州城下,望見城上自己的親人,互相悲啼,城上明軍卻不敢發一矢,任金兵從容過去。崇禎聽到後,氣得直跺腳。
況且平時每天上朝,崇禎跟朝臣商議國事,那些國之“棟梁”或唯唯諾諾,或是緊閉牙口,不置一詞,或曰“無害”,臨事就沒有一個人出來擔當。從崇禎初年開始,他滿懷希望,到如今徹底看破那些大臣的嘴臉。在他心裏,“眾正盈朝”都是狗屁!
常年的心情憂鬱,加上每天案牘勞形,年紀輕輕的他蒼白而憔悴,眼角已經有了幾道深深的魚尾紋,眼窩發暗,鬢角染霜。要知道,今年的他才是一個二十五歲的青年而已。
夜深了,疲倦不堪的崇禎從案上端起一杯茶,茶已經涼了,但淡淡的茶香沁人心扉。由於平時的崇禎帝管教嚴厲,沒有他的召喚,侍從的宮女太監在殿外肅立,絕不敢進來。如此,雖然茶已經涼了,但他絲毫不在意,並沒有換熱茶的意思,他用嘴唇輕輕地咂了一口茶,又拿起一份他特意放在一邊的奏折,仔細的觀看起來。
這是一份薊州的報捷文書,雖然他早前已經看過,但此時又特意拿了起來,再次一個字一個字的看起來。此刻的他臉上湧出不健康的潮紅,心裏難得的高興不已。
這段時間,報上來的消息不是官軍潰敗,就是哪裏失守,焦頭爛額的他,忽然收到這捷報,當真是心中快意不已。雖然這次戰果並不大,但是在整個萬馬齊喑的狀況襯托下,尤為亮眼。
他也注意到了文書裏提到的“於望”,在整個大明官軍動不動就嘩變,動不動就潰敗,動不動就逃亡的情況下,這於望還立誌從軍,殊為難得!
而文書上,兵部還提交了對於望的調查報告。據查,於望一脈與江南名臣,諡號“忠肅”的於謙,屬於同宗。而最後,兵部給予於望的賞格是總旗官銜。
“原來是忠良世家!”崇禎歎息的點頭。
可不要小看“忠良世家”四個字,講究政治成分,在中國曆史上就根深蒂固。豈不聞,在後世某個時期,“貧下中農”就是護身法寶,越是赤貧,就越是根正苗紅。其中,大學保送,官途暢通,好處一言難盡。
“如此忠貞之士,就是千戶也是給得!”崇禎心道,提起朱筆,又略微猶豫了下,把文書上的總旗兩字畫了個圈,改成了百戶。同時,這於望的名字也給他帶來了深深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