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定議

字數:5716   加入書籤

A+A-


    聽到李舒的異議,和王力一改往日的無心無肺,於望也不由嚴肅起來。這火器接下來世間稱王是毫無疑問的事情,為什麽他們會反對?

    李舒臉上此時是沉思和追憶,在他緩緩的敘說中,他反對的原因也披露了出來。首先,這鳥銃操作繁瑣,如果具體來區分,每開一次火要分為八個小步驟。

    第一步:要清理引火孔和引藥鍋。火藥殘渣阻塞引火孔,這是火槍常出現的毛病。第二步,將引藥倒入引藥鍋,並合上引藥鍋蓋。

    第三步,擰開裝發射火藥的小瓶,將火藥從槍口倒入,第四步,將預先含在嘴中的彈從槍口裝入。

    第五步,從槍管下抽出通條,搗實彈丸和發射火藥,第六步,點燃火繩:火繩燃燒速度較快,加上點燃後容易暴露,所以,不到射擊前一般不點燃火繩。

    第七步,把火繩固定在火繩夾上。由於此時引藥鍋蓋是關上的,所以不用擔心火繩的火星引燃引藥造成走火。

    最後一步,扣動扳機,火繩落下的同時,引藥鍋蓋打開。引藥點燃發射火藥,彈丸發射。而為了避免火藥灼傷眼睛以及火光耀眼,在射擊最後關頭,槍手往往是閉眼的。如此,想要射殺韃子,完全是靠運氣。

    在如此繁瑣的步驟下,就算是平時訓練有素的鳥銃手,最好的成績也不過是每三分鍾兩發的速度。而如果真的到了戰場,臨陣不過一發,而關外韃子久和官兵對陣,深深了解其中弊病,他們或是用虛銃提前誘使官兵開火,或者完全是明官兵自己亂了陣腳,在韃子衝鋒之前,還在鳥銃射程威力之外就提前開火。

    蒙古,後金軍隊往往利用這一時間采用輕騎衝擊的戰術,在虜騎如風而至,鐵騎滾滾之下,明軍往往大敗。

    而且鳥銃還受到天氣原因的限製,在雨天不能使用,因為雨天鳥銃會進水而不能發火。風大時也不能使用,因為風會把火門上的傳火藥吹走。

    李舒剛述說完了鳥銃的自身的弊病,王力又搭茬了,他冷笑著道:“我在關外的時候,官兵們如何使用鳥銃,那德行我見多了!”

    原來每當臨戰交戰的時候,慌神之下的大明官兵手中的鳥銃有的向天而打,有的雙手向前放銃而頭已回顧逃命,有的先將鉛子銜口中,忙亂裝銃,忘記鉛子還在口裏,順氣咽入腹中。有的忘入鉛子,或者先下鉛子,而後裝火藥。有的鉛子小而鳥銃口大,照打時銃口一低,鉛子流出。更有的前麵步驟都完成後,不小心後火繩落地,為濕氣所滅。所以官兵開火的十銃之中,僅有六七銃發出,六七之中,僅有一二打中目標。

    鳥銃有如此眾多的先天缺陷,還有官兵們的如此使用,臨陣焉有不敗之理?而且大明官軍有過慘痛,血的教訓。

    曆史上在薩爾滸之戰時,明軍西路軍在薩爾滸山上見努爾哈赤的八旗軍來攻,即令各隊結營列隊以待。當後金軍進至山下時,即刻下令開炮轟擊。戰幕方拉開,雨雪忽止,天降大霧,彌漫山穀,視線不清,咫尺之外,難分敵我。

    明軍個個恐懼,人人心慌,便點燃鬆枝當火炬。這恰好把自己完全暴露在後金軍麵前。後金軍利用其火光,使用弓箭,箭無虛發,每發必中。明軍雖有火光易於點燃火槍,但因在明處,難尋目標,非但未能傷敵,自己反吃大虧。加之黑色火藥懼潮濕,雨雪中使用不便。薩爾滸之戰正好在雨後初晴,濕度最大時,不用火烤幹,便無法射擊。所以後金八旗愈戰愈勇,步步逼近,攻入明營,一舉奪取了薩爾滸山營寨。

    薩爾滸之戰,火器的缺陷便暴露無遺。聽到李舒和王力的種種強大反對理由,眾人鴉雀無聲,隻是看著於望。

    於望也是大吃一驚,原本以為隻要造出精良的火器,從此以後就可以大殺四方,稱王稱霸,醉臥美人膝,醒掌天下權,好不得意快哉!那些穿越前輩不都是這麽幹的麽?怎麽到了我手裏,完全就變樣了?

    不對!以後火器是世界戰爭的主流武器,這是毫無疑問的。這目前火器有如此眾多的缺陷,都要花時間來一一改進。首先該肯定的是,盡量減少火器操作的繁瑣步驟,而後是聚集能工巧匠,改進火器在雨天,大風天不能使用的限製。當然,這個過程可能會很長,絕對不可能一蹶而就。

    其次,後世毛太祖有過名言:決定戰爭勝利的不是武器,而是人。這話絕對真理,在後世朝鮮戰爭中,新中國在劣勢裝備下,硬是逼迫當時不可一世的老美在板門店簽訂了合約,如果說誰的武器好,誰就贏,那麽當年新中國直接就可以放棄這場戰爭了。

    所以,精良的武器還要有精良的軍隊來使用,豈不聞後世還有一個著名的“運輸大隊長”蔣某人?令行禁止,訓練有素的軍隊,也是於望今後要建立的。

    這個時候,於望在沉思中,又想起了自己後世曾耳聞過的曆史資料,同時在這個時代稱霸歐洲的的西班牙軍團,他們編製是火槍手和使用冷兵器的士兵混合編成連或營。開始他們火槍手和長矛手的比例是2:5,但後期火繩槍使用的比例在不斷增加,變成了3:1。

    看來,火器的發展是必然,但現在這個時代,冷兵器的配合也是不可或缺的。當下於望就把自己的想法一一道來,和眾人討論起來。如何把火槍的劣勢如何彌補過來,又舉例火器也有自己的優勢,麵對眾人的疑慮,他耐心的分析。

    首先這個時代,弓箭的威力也不是不犀利,但是一個好的弓箭手培養頗為不易,一般好的弓箭手培養要花兩年時間左右,這完全不能和關外自幼就練習騎射的韃子相比。而火槍手則不然,隻要訓練充足,一般兩三個月就可以出師。

    隻要漢家屯發展興旺,人口增多,地盤擴大,這訓練精良的火槍手就可以源源不斷的從軍營產出,這比起優良的弓箭手死一個少一個,先天上就有優勢。

    其次,弓箭有效殺傷力在五十步左右,而精良的火槍則達到了八十步。射程上就占了便宜,如果軍隊平時訓練有素,戰時嚴格執行戰術,對抗韃子也不是不可能。

    當然,這期間,主要還是以冷兵器軍隊為主,火槍為輔。如果因為火槍現在如此多的缺陷,就摒棄不用,那是愚蠢的。

    看到於望始終堅持要發展火槍,但是同時也說明了這火槍眼前隻是輔助,眾人都鬆了口氣。看著眾人如釋重負的表情,於望便打趣道:“眼下各位輕視火槍,不屑一顧,我敢打賭,這以後我們漢家屯的未來還得靠火槍!”

    聽到這話,王力咧嘴笑了:“鳥銃,鳥銃!也就打打鳥兒罷了!難道真能當其重任?得了吧你!老王就與你賭了!”

    看到王力對火器的如此輕視,一直在沉默的韓立功壯著膽子說話了:“王大人,這鳥銃的名稱,其實並非打鳥之用,而是表示即便對手輕捷如鳥也難以逃脫。另外,火槍裏還有抬槍,此槍威力強大,即便連戰車也無法抵擋,更何況是人?”

    看到韓立功維護火槍的聲譽,於望笑了,同時又對這所謂的抬槍大感興趣,經過韓立功解釋後,於望心裏大概明白了。

    這抬槍,大明民間又雲九頭鳥,是為大型鳥銃,帶有三角支架和旋轉裝置,長三米,重十二公斤,有效射程二百米,威力相當強勁,當真是連戰車也無法抵擋。

    於望驚歎,這不就相當於後世的重型狙擊槍麽?想不到這個時代大明就擁有了,由此大明不是沒有能工巧匠,對於火槍的改進,他在此刻充滿了信心。

    火器的爭論,到此告結束。但是,於旺相信隨著以後火器的發展,在戰爭中表現出的絕大威力,眾人會慢慢改變觀念的。

    既然不討論火器了,於旺又提出了漢家屯以後組建長矛方陣的事情。對此,肖先生發表了意見:“於大人,說起長矛,我大明的白杆兵威震天下,既然有秦良玉將軍的珠玉在前,我漢家屯又豈不能效法之!”

    真是眾人計長,一人計短。連肖先生都發表自己的意見了,於望又驚又喜,連問詳由。肖先生也是老實不客氣,搖頭晃腦的直接介紹了白杆兵的武器長矛。

    說來這白杆兵的長矛,它槍的前端上配帶有刃的鉤,下配堅硬的鐵環,雖然比起普通長矛多了兩小玩意兒,但作戰時,這鉤可砍可拉,環則可作錘擊武器,必要時,數十杆長矛鉤環相接,便可作為越山攀牆的工具,懸崖峭壁瞬間可攀。

    於望拍手稱絕,如此利器,簡單又實用,這漢家屯以後的長矛製式就選它了。

    ······

    時間很快到了崇禎七年的十一月中,此時已經是北風凜冽,天寒地凍,人們在呼吸時都哈著白氣,漢家屯那些滿麵風霜,貧窮的軍戶們身上的棉襖破破爛爛,臉都凍得青紫,在這嚴寒中,他們隻是不時跺腳搓手的,似乎這樣就能給自己帶來溫暖,這大明北地的冬天天氣實在太冷了。

    在十一月初時,漢家屯軍戶開荒修渠之事便告完全結束,根據肖先生的統計文冊,共開墾有田地一千五百多畝,疏浚水渠十裏多,這個成績簡直轟動了整個馬頭營。

    漢家屯開荒畝數文冊繳上衛所報備後,防守孫忠明異常吃驚,連連驚歎!在開始,於望自告奮勇的要屯田,他根本就沒有報多大希望,如今這個大明,誰還會實心任事?況且是屯田這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這新設一屯,同時還意味錢糧的嘩嘩靡費,這衛所上頭可不會撥下一個銅板來,沒想到於望還真幹了,幹的成績還不小,也不知道於望哪裏來的這麽多錢財?有了這麽多的錢財,還真舍得投進去?

    孫忠明甚至懷疑這於望是好大喜功,虛報開荒成績來換取功勞,這在大明各地衛所太常見了。不放心之下,就親自帶人下來查看。在目睹漢家屯外那連綿開墾好的田地,終於信服了。他執著於望的手道:“望兄弟!哥哥真沒有想到你是這麽一個實在的人!哥哥什麽都不說了!這眼下大明要是人人都如你,這天下還怕不中興?可是難啊,真的很難!”

    同時,他還親熱的對於望說:“望兄弟,這以後你要是有困難,盡管對哥哥說!隻要哥哥能幫到的,絕無二話!哥哥這想著往縣城裏走,可就全靠你了哇!”原來自從上次他送朱雨澤去縣城就任,在那裏花天酒地了幾天,樂不思蜀,再回想在馬頭營這鳥不下蛋的鬼地方,他心思熱切的隻想往上爬。

    連著縣城裏的操守朱雨澤得知後也是歡喜異常,看來自己當日答應於望去屯田,還真是英明的選擇。如此過個三年後,於望屯田一年比一年興旺,到時候衛所征收的屯田子粒大大增加,豈不是自己政績上光彩的一筆?眼下的大明各地衛所,有幾個人能做到?說不得到時候自己屁股下的位置要挪一挪了。

    甚至連帶著附近的四裏八鄉也是人心浮動,都聽說了於望給漢家屯立下的三年之約,誰不眼饞?隻不過一個是如果要來漢家屯,首先就要加入軍籍,這軍戶可是賤籍,第二個,也不知道這於望說話算不算數?所以都強按捺著心思,先觀望一年再說。

    於望一眾人也是心中自豪,大家為了漢家屯,可以說是傾其所有,期間是克服了種種困難,才有了現在這個成績,自豪是完全應該的。開墾結束後,於望一眾人重重的犒賞了自己,連帶屯裏的軍戶也是葷食三天,以示慶祝!那三天裏,整個屯內歡天喜地,猶如過年!整日拉著臉說:“嘴巴裏淡出鳥來了”的王力也是嬉笑顏開。

    不過於望心中卻是醞釀著另外一件事,既然這開荒結束,訓練軍隊就要提上日程了。他計劃著上馬頭營一趟,討要點武器裝備,煤鐵物資等。上次那孫忠明不是話說的挺滿的麽?這次就看他能做到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