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五百零一章 烏龜對王八 義子僥天幸
字數:3342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墨法劍 !
這兩個家夥若是說誰是好人,誰是壞蛋,恐怕也就是王八蛋和龜兒子的區別。
言世昭比起來齊辛候,至多也就算是個笑麵虎,笑麵虎吃人,至多讓你不會感到恐懼,可笑麵虎會讓你死無葬身之地。
齊辛候赳赳武夫一個,就算是心腸歹毒殘忍,手段毒辣陰損,殺人不眨眼,可至多這些殘賊不仁,還在人們的想象之中。
他知道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道理,更知道平衡權臣,垂拱而治,才能夠保得自己一時安穩,自己才有機會建構自己的心腹班底,進而親政,執掌大權,方能有一番作為。
權力這種東西,乃是實打實,金對金,鐵對剛,做不得半點虛假。
即便是你表麵上退歸林泉,變成一文不名的致仕官吏,一樣可以擁有挾持天子號令諸侯的權勢;相反,即便是你是名義上的天下之主,國之元首,人中之皇,還可能真不過就是一個傀儡漢獻帝。
雖然許多大臣和一幹禦用文人表麵上稱頌他英明神武,但是私底下都將他視為嘴巴無毛辦事不牢的無知小兒,也因為他出身的微賤而故意在儀禮上羞辱他,在用度上故意欺他年少無知.
所謂奴大欺主,莫此為甚,如此慣於造就奴才的文明和朝廷,早就養成了欺軟怕硬,畏威而不懷德的無恥風尚,所以才能有這麽不知自尊廉恥,牽著不走,打著倒退,敬酒不吃吃罰酒的奴才,興許最無賴的奴才也隻能誕生在如此不堪的朝廷之中。
賢德皇帝當然知道這世上沒有憑空而來的尊敬,也沒有自動就繼承的權勢,這幫奴才們,見不到自己的煞氣威風,他們當然不會乖乖順服自己。
他一切都看在眼裏,記在心中。
賢德皇帝的思維縝密,遇事邏輯清晰,臨危不懼,宛如經曆過大風大浪大陣仗的大將老手,絕非一個無知小兒。
在大明宮金鑾殿中,就算你是個無知小兒,但是為了生存,在虎狼遍地,心懷叵測的朝中,其可得乎?
為了活命,你不想變得陰險狡詐都不行。
哪怕僅僅為了活命的生機,你也不可能不變得心機深沉,謀略富裕,更不能不深諳機變狡詐的策略。
洪洞縣裏你做不得慈悲文本,善麵為懷的佛祖菩薩和大德高僧,風波變幻,波譎雲詭的鱷魚潭裏怎容得你做遨遊萬裏,誌在成龍飛天的錦鯉魚?
你自己真的英明神武,睿智聰敏,可遠遠比那些最喜歡阿諛奉承上功德表的大臣稱頌你的英明神武更加重要十分。
而且你英明不英明,絕不是奴才們吹捧不吹捧而得來的。
如果你不夠英明睿智,還想要奴才們吹捧,這也沒什麽。
你豢養奴才,本就是為了自己高興,本就是為了他們能夠趨奉巴結讓你愉悅身心——可是千萬別因為奴才們的馬匹阿諛而讓你自己開始不辨西東,忘記了自己本來的草包底子。
否則,你的剛愎自用,昏庸無能還要自以為英明神武,足以讓你蹈死覆亡,那時候,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便演變成朝中國中之人皆為敵國,將你送上絞刑架的不可逆轉之境。
手握權勢者,甚至擁有不受監督的權勢者,理當有這份自知之明,也應該認清自己,便算是不為了別人,便算是不為了那些在你眼中,如蠅營狗苟和螻蟻般卑賤,那些撲伏蜷縮在你腳下,隨著你的喜怒哀樂便可能亡族滅門的人們。
而是為了你自己死的不太難堪。
這道理賢德皇帝甚至比誰都明白,他有時候想,哪怕隻要不願意成為亡國之君的皇帝的人都該明白這個道理。
他為自己對於形勢判斷的準確而欣慰,他也不知道為什麽言世昭忽然深夜急於見駕談論朝中不穩的事。言世昭要急於見他,他不能推脫不見,雖然朝中大小事務全都是言世昭處理。
這一切並非真的隻是因為言世昭的驕橫跋扈和威逼所致,也不是言世昭的確是國家柱石和他的忠實輔弼的緣故。
言世昭和言氏家族的勢力將他推戴到皇帝的高位對他而言的確是居功至偉。
否則以他的根基身份根本不可能在無有子息的先帝忽然駕崩,宗室五位咄咄逼人的繼承人之中勝出。
他還記得他在九江王為王子之時,秦王,齊王,楚王,燕王,晉王對他們九江王府封地貧瘠,財微勢寡的嘲笑侮辱。
他本來是土地貧瘠所在的九江王庶子,甚至不夠資格繼承九江王的藩地。
即使他成為九江王,也根本不能與與這幾位開國之時便被封賜的膏腴富饒的世襲親王所能相比。
他不過是中興明德帝的庶出九江王幼子之後。
他來朝廷悼念先帝,也沒有做其他非分之想,隻是按照名分和本朝倫理來說,對他相對有利而已。
因為齊楚秦燕晉五位親王按照輩分不是皇帝的叔叔就是皇帝的兄弟,甚至齊王按照輩分乃是先帝的祖父一輩,而他是先帝的子侄輩。
八年前他在嫡親世子兄弟身染重病時候,以長子的身份代表父王入京覲見先帝德欽皇帝謝恩之後,便被身為禮部尚書的言世昭帶領到慈安宮拜見明安太後。
按理說,這也沒有什麽,宗室近親拜見明安太後,朝賀太後也是份所當為,言世昭卻為他準備了兩份朝貢太後的重禮。
他不知道言世昭的用意,而明安太後一見到他,就對他的知書達理極為誇讚,讚許他年輕有為,沉穩謹慎,可以付與大事,他以為也就是隨口敷衍的幾句話。
隨後太後就讓他朝拜並不為德欽皇帝所鍾愛的皇後為母,將一份厚禮貢獻予皇後,以譴皇後中年無子的寂寞,安慰皇後新喪曆城公主之痛,皇後也在言世昭的指點之下,收他為義子。
以後每年到了京城禮節性的朝見,言世昭對他頗為照顧,極盡禮遇,甚至因此,朝中的權臣顯貴也對他刮目相看,更不敢小覷,也收起了輕蔑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