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燦燦麥穗苦耕人

字數:5361   加入書籤

A+A-


    乍起一夜秋風,麥稈上的青翠倏忽散盡,猶如嬰孩粉嫩的膚色一般,煞是羨人。

    沈母自是微笑的。

    或許對於整個秦州的百姓來說,整整一年來,最為開心的便是此刻。

    好些人家早就已經青黃不接,若非俗日還做些其他的營生維持生計,隻怕老老少少都得餓死。如今,終於趕上秋收了。

    沈山一大早便從外間的房梁上找出鏽跡斑斑的鐮刀。

    刀頭不大,僅有成人的巴掌長。兩指並攏了的寬度,因為浮鏽,略顯得臃腫。

    刀柄是早些年在山上砍下的白楊木棍子,尺許的柄上滿滿的都是灰黑的汙漬。沈耘認得,那多半是汗漬沾了泥土,日久天長,竟成為洗也洗不清的痕跡。

    沈山也不知從何處撿來的石頭,沾些水,鏽跡斑斑的鐮刀在上邊磨了稍許,浮鏽便被磨去,黝黑的生鐵在晨光的映照下散出道道寒芒。

    手指在刀刃上輕輕一刮,沈山抬起頭,看著站在身邊的沈耘笑笑,口中不知說些什麽,卻將鐮刀掉了個,將刀柄遞給沈耘。

    到底還是猜出了沈山的意思,沈耘也隨著刮了刮,感覺一不小心,便會在手上割一道口子,也便點點頭,讓沈山一陣開心。

    三柄鐮刀,沈山不過半刻時間便打磨好了。

    初次割麥子,沈母特意早起,用家中不多的白麵做了老麵饅頭。上地的時候帶幾個,午間亦不回家,直到太陽落山,看著羊倌兒趕了羊回來,才會跟著回去。

    說真的沈耘是有點畏懼的。

    兩世為人,這是他第一次操持著如此簡單的農具在田間勞作。

    聽沈母的意思,往後的大半月之內,披星戴月那是經常的事情。除非趕上下雨,不然也別想提前回家了。

    本來是隻需要十天的。奈何還有沈夕死皮賴臉砸在自己家中的那二十幾畝田。這一下子一家三口的擔子就重了不少。

    說到這裏,沈母歎了口氣,看著依舊在那邊忙活個不停的沈山。略微感歎道:“你爹爹這輩子也就出苦力的命了,前幾日跟他說起,想也不想就點頭答應了,我稍微說幾句,他便粗著脖子叫嚷……”

    剩下的話不待沈母說出來,沈山就已然走過來。

    看東西都收拾停當,點點頭,便帶著鐮刀往村外廣袤的田地走去。

    不僅是沈耘一家如此著急。

    當一家三口來到田間的時候,心急的人家早就將那枯黃的麥田割開了許多豁口。

    到底農家樸實,沿路來種種招呼,讓沈耘將這些個街坊四鄰的印象更加深刻。

    見慣了後世的麥穗,沈耘不得不說,農家青黃不接絕對是品種的問題。

    任麥稈長的有齊腰高,奈何麥穗不過寸許,數下來居然僅有二十來粒麥子。

    更兼粗疏的播種手法也土壤的貧瘠,沈耘麵前這看起來足足有兩畝的土地上,估計守城也不過一石多一些。

    饒是如此,沈母卻依舊歡喜地稱道今年風調雨順,收成看起來不錯。

    站在田埂上,涼爽的秋風吹過,好一陣舒爽。原本沈耘以為入了麥地,又這樣舒服的天氣,任自己不太會把持手上的鐮刀,也不會差勁到哪裏。

    怎知現實給了他狠狠一巴掌。

    考慮到麥稈要燒炕,麥茬要留得低一些。人不得不蹲在地上才能正常勞作,當身體低於麥稈的時候,一陣悶熱瞬間襲來。

    加上那濃重的泥腥味,沈耘恨不能馬上站起身來長呼幾口氣。

    隻是沈山與沈母已經揮舞起手中的鐮刀,沈耘自是不能落在後邊。觀察著兩人的動作,沈耘似模似樣地學習起來。

    都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即便是這小小的割麥子,也是一門學問。沈耘自然不懂其中的奧妙,初度揮舞鐮刀,仗著手上有幾分力氣,倒也輕鬆。

    隻是不過半個時辰,沈耘便覺得這胳膊上似是掛著兩個重重的鉛塊,一舉一動都被壓製著,壓根使不出力氣來。

    而此時的沈山與沈母,早就割出七八尺遠。

    看著行動越來越緩慢的沈耘,沈山嗚嗚地說了幾句。沈耘自是聽不懂的,也唯有沈母這朝夕相處多年的人,才明白其中的意思。

    笑了笑,沈母走到了沈耘這邊。

    “傻孩子,怎的一年不幹活,便連鐮刀都不會使了。一把攬那麽多田做什麽,刀頭就這麽短,弄多了也割不下。順著這個勁往自己這邊收,力道小一些,某要割了腳趾。”

    沈母一刀一刀地示範著,沈耘仔細觀察著,不覺之間,沈耘落下的幾尺便被沈母割了過來。

    舒了口氣,沈母這才笑笑:“你便自己再慢慢割吧,也是年輕沒出過力氣,不著急的。”

    想了想,似是覺得又該說一句:“這會兒知道了種地的苦,往後當好好讀書,等你中了舉,便是要做官的人了,便也無需出這等苦力氣。”

    搖搖頭,沈母緩緩走到自己那一邊開始割起了麥子。

    留下沈耘一個,腦海中回味著沈母的期望,手上也隨著方才觀察得來的技巧,慢慢將眼前的麥稈放倒。

    太陽逐漸高懸。眨眼的功夫,便已經到了頭頂。

    雖說西北偏冷,然而即便入秋,正午時分的日光依舊灼人。本就悶熱的麥田越發燒灼起來,就像是將人扔進了蒸籠,讓一重一重的水汽浸過。

    沈耘身上早已汗流浹背。兩隻袖子被高高挽起,時不時擦擦額頭上的汗水,便將這粗麻布的袖子濕透。饒是如此,汗水依舊不依不饒地從額頭流到臉頰,又從臉頰緩緩滴落,在焦黃的土地上濺成深棕色的圓點。

    看著早已遠去的沈山與沈母的背影,沈耘心裏怎麽的也不是個滋味。

    到底誰都不是鐵漢。

    勞作許久,沈山與沈母二人已經割出去差不多一畝地。到了此時,也有些受不住炎熱的太陽。

    兩人一道站起身來,看著依舊在身後緩慢挪動的沈耘,笑了笑,便叫道:“孩子,莫要瞎忙乎了,快過來到這樹蔭下歇息歇息,順道吃些東西。”

    拎著鐮刀站起神來,感受到一陣涼風吹在背上,沈耘瞬間覺得好生舒服。

    地埂邊上是棵齊腰粗的樺樹。

    傘蓋一般的樹冠撒下丈許的蔭涼,一家三口坐在樹下,正好享受一番田間風光。

    沈母自包袱中拿出準備好的饅頭,沈山也從一邊掏出個水葫蘆。

    美美地喝上一口,擦了擦葫蘆嘴,這才遞給沈耘。與此同時,沈母也將饅頭遞到沈耘手裏。

    雖說是老麵饅頭,到底因為石磨磨成,裏頭摻雜著不少麥麩。麵粉粗疏,口感自然算不得多好。

    隻是,這已經算農家最好的食物了。若非秋收時節人要出苦力,俗常少不得在饅頭裏加些別的東西,比如某些野草磨成的粉末。

    仔細地將一口饅頭嚼碎了咽下,喝口水,沈耘將葫蘆交給沈母。

    到底是過慣了苦日子,喝了口水,沈母將那饅頭捧在手裏,仔細地一口一口咬著,生怕有半點饅頭粒從指間溜走。待整個饅頭吃完,又小心地將手中的殘渣吃盡。

    見沈耘一直看著自己,沈母笑笑:“莫要看就這麽點東西,那也是地裏一點一點長出來的。一年到頭,咱們能吃頓純白麵饅頭就很好,莫要浪費了。”

    話很樸實。

    但說的沈耘鼻子一酸。

    想想後世自己動不動叫外賣,一旦有自己不喜歡的蔬菜,便整盤不吃。吃飯總是會剩下,酒宴必然要鋪張,饒是自己在家做飯,對於材料也是挑肥揀瘦。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老百姓,才是真正理解這句詩的人啊。

    相距不遠的地埂上,幾個相熟的漢子正趁著休息閑聊。

    “聽說西夏人和蘭州那些地方,種的西瓜很甜。要是這時節,每日裏來一個巴掌大的西瓜讓我吃了,我就算一夜不睡覺在地裏忙乎,也願意啊。”

    “莫要說蘭州了,就咱們秦州,不少地方也種。不過那玩意都是有錢人家吃的東西,據說一斤要好幾文錢,乖乖,這是在吃錢啊。”

    “是啊,咱們一家每天吃的糧食也就幾文錢。”

    沈耘看到沈山的喉頭動了。

    隻是僅這一下之後,便再也沒有顫動。

    好東西誰不想吃呢?

    到底人窮誌短,僅僅一個西瓜,都足以成為這些貧苦百姓的奢望。

    沈耘內心的決斷越發強烈。

    他要讓這個落魄的家越發興旺起來,到時候沈山夫婦可以不用受這麽多苦。不求如那些豪富之家窮奢極欲,至少,能讓他們在有生之年,盡興地吃一頓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