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字數:2674 加入書籤
第六章
我高中上的印象最深的幾節課,可能誰也猜不到。其實是幾節美術課,講的是中國宗教美術史,我們的美術老師是中央美院畢業的一個年輕教師。他從印度佛教東傳開始講起最後講到了西遊記。至今我還對他在課堂上講的知識記憶猶新:
“我想今天給大家講解一下中國美術史,就不能不提到中國的宗教對於美術的影響。而對中國美術影響最大的宗教莫過於佛教了。大家都以為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其實不是。釋迦牟尼既不是佛的創始人,也不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隻是第一個證到了佛的存在然後講給大家的人類。這句話要解釋一下:第一,在他之前也許有人證(發現)到過不過沒有對大眾講出來所以不得而知,釋迦牟尼是第一個證到了又講出來的。第二,他是人類中的第一個。第三,釋迦牟尼是通過努力發現了佛的存在,並且成為佛,而不是創造了佛。”
“釋迦牟尼的一生也很傳奇,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的太子。其父是國王淨飯王,其母摩耶夫人,來自鄰近的拘利國,是天臂城主善覺王的胞妹。摩耶夫人在嫁給淨飯王後,多年並未生育。有一天夜裏,她夢到有一頭六牙白象王飛入自己的體內,至此才有身孕。印度有女人回娘家生孩子的傳統,因此,快要到分娩時,摩耶夫人在宮人的陪伴下,啟程趕往天臂城。途徑藍毗尼園時,摩耶夫人下車休息,在她伸手去摘一支無憂樹枝時,從其右肋生下了悉達多太子。可是,在悉達多出生後七天,摩耶夫人就去世了,淨飯王又娶了摩耶夫人的妹妹波閣波提,是她把悉達多撫養成人。”
“悉達多太子天資聰慧,長到12歲時,就已經掌握了當時印度最高的學問,16歲時,娶了表妹耶輸陀羅為妻。他的生活可謂幸福美滿,可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改變了他的一生,起因是他有一次駕車出城遊玩。他在駕車經過東、南、西三座城門時,分別見到了人類老、病、死的三種狀態,於是認識到所有人都有不可逃避的痛苦。後來當他在經過北門,看到一位遊行的苦行僧時,決定奉行這一古老的修行方法,以擺脫命運的枷鎖。就在他29歲那年的一天晚上,他丟下妻子和家庭,獨自出宮修苦行去了。”
“悉達多出宮之後,先是過著挨家挨戶乞食的生活。然後他就去尋訪一位叫做卡拉瑪的聖者,這是一位住在拉加格裏哈山的隱士。在悉達多找到聖者卡拉瑪後,跟隨其學習透過呼吸和瑜伽得到四禪八定的方法。他很快就學會了這些方法,但還是沒能從困惑中解脫出來,因為他沒能找到諸般痛苦產生的原因以及消滅痛苦的方法。於是,悉達多離開了卡拉瑪。後來,他又師從另一位隱者拉馬普特拉學習“非想非非想定”,可這也沒能解除他心中的疑團。這時,悉達多決定自己尋找答案。”
“一天,悉達多正在雪山打坐,有五位苦行者很尊敬他的成就而願意跟隨他。從此,他們一起流浪,住在森林裏靠乞食為生。經過六年這樣的苦修,悉達多的身體變得骨瘦如柴,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可他還是沒有找到真正解脫的方法。這時悉達多悟到,自己的苦行是沒有意義的。於是,他到尼連禪河中洗去了身上沉積六年的塵垢,隨後接受了河邊牧羊女供養的糜乳,恢複了體力。跟隨他的五個人以為他放棄了,便都離他而去。無奈中的悉達多獨自一人來到菩提迦耶的一棵畢波羅樹(菩提樹)下,盤腿而坐,總結過去的經驗,並重新調整思維方法。經過數天苦思,終於獲得了徹底的覺悟,立身成佛,號稱釋迦牟尼,那年他很年輕。”
“釋迦牟尼成佛後,立刻去找離他而去的那五個人。在波羅奈城的鹿野苑,釋迦牟尼找到了他們,並立刻向他們傳授自己悟到的佛法。這五人聽到教說後,心悅誠服,便都皈依了釋迦牟尼,成為佛陀最初的弟子,被稱為“五比丘”。這五人便是世間最早的比丘。比丘的意思就是出家的男人。從那時起,佛教已經具備了組成宗教團體的三個要素:領袖、理論、參加人員。釋迦牟尼是領袖,佛法是理論,五比丘是參加人員,佛教管這三個因素叫做“佛、法、僧”三寶。因此,釋迦牟尼鹿野苑初****傳佛法)這件事就被定義為佛教成立的標誌。”
“在度化了五比丘之後,釋迦牟尼便率領他們繼續到處講說佛法,增加比丘人數,擴大僧團規模。很多年以後,釋迦牟尼率領徒眾前往拘屍那城遊化時,入涅盤於拘屍那城帕瓦村旁的小樹林裏。”
“據說,釋迦牟尼圓寂的時候,曾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在****上,眾弟子請釋迦牟尼說法。可是,釋迦牟尼一言不發,隻是用拈菠蘿花遍示大眾,從容不迫,意態安詳。當時,會中所有的人都不能領會他的意思,唯有他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尊者妙悟其意。破言為笑。於是,釋迦牟尼將花交給迦葉,囑告他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槧秒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轉之旨,以心印心之法傳給你。釋迦牟尼在大庭廣眾之下,像這樣一言不發,隻是帶在和他那不動生色的微笑,從容不迫,寧靜安詳,其中微妙究竟何在?其實,釋迦牟尼這裏所傳示的,正是一中無言的心態一種至為安詳,靜謐,調和,美好的心態,這是不用任何語言和行為來打破的。這種心態純淨無染,無欲無貪,坦然自得,樂觀自信,無拘無束,不著形跡,不可動搖,與世長存即所謂“真如秒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萬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之所在。所以迦葉與佛祖在靈山會上心心相印,僅隻拈話微笑而已,沒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盡在不言中,此時無聲勝有聲。而釋迦牟尼最後對迦葉所囑咐的話,也正好是對這種心態的最好證明。佛祖拈花迦葉微笑佛祖拈花微笑典出於《五燈會元》卷一。據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柯迦葉尊者(通常稱大迦葉,一名飲光,是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囑他等待未來彌勒佛下世降生,再把衣缽交付給彌勒。衣是袈裟,缽是食具,衣缽代表佛教的法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