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風起

字數:3433   加入書籤

A+A-




    卓敬朝朱允炆躬身施禮:“殿下,請恕臣失禮。”。朱允炆茫然的點點頭。

    卓敬走到地圖前,研究了半響,不停的喃喃自語,朱允炆也有些緊張,聽卓敬嘴裏念念有詞,隻聽出“居庸關”“綏遠”,還有“燕王”“代王”“寧王”......良久,卓敬坐到桌子麵前,喝了一大口水,看著朱允炆道:“殿下,請殿下仔細想想,這個綏遠城確實是您自己想到的戰略嗎?有沒有人提醒您,或者建議您?”

    “這個啊,孤確定沒有人建議,都是我個人想到的。”

    “殿下,這個綏遠城的設想非常好,殿下雄才偉略,令人佩服,但是在目前來說,不太合適。殿下對臣有知遇之恩,敬本庸才,蒙殿下以腹心相待,臣今日就說些肺腑之言,還望殿下恕罪。”說著,卓敬跪在地上,行了三拜九叩的大禮。

    朱允炆大驚,扶起卓敬道:“惟恭,孤既然以你為腹心,就是要聽你的肺腑之言,你起來吧。”

    卓敬並沒有表示的感激涕零的姿態,很自然的站起來道:“殿下,請恕臣直言,按照殿下的構想,建設綏遠城需要調動寧夏衛、東勝衛等大同諸衛,殿下沿黃河從寧夏調動給養,確實是招妙棋,那麽殿下,您打算讓誰負責建設綏遠城呢?”

    “孤有幾個人選,穎國公傅友德、孤的護衛軍指揮使瞿能、西寧侯宋晟,另外武學教官平安也是一個人選。”

    卓敬想了想道:“這些人選從能力上都沒有問題,但是臣建議啟用西寧侯宋晟,至於穎國公,臣建議不要輕易賦予兵權,瞿將軍最好留在京師,以防生變。”

    “生變?”

    “殿下,殿下雖然才華絕倫,但過於注重外患,而小視內憂。如果臣知道此事,必然會阻止殿下。”

    “為何?”

    “殿下,築綏遠城至少需要五萬軍隊,隨時能戰鬥的軍隊要保持在兩萬以上;另外需要大同、北平、大寧、寧遠在東線策應,興許還要調動太原、濟南和開封的軍隊,這樣調動的軍隊預計要在二十萬以上,規模不小於藍玉出擊捕魚兒海,如此北疆就會聚集大明半數以上最精銳的軍隊,這次軍事行動還要持續半年以上,這些軍隊隻有皇上才能控製的了,一旦有變,殿下如何處置?”

    朱允炆忽然意識到一個問題,他有些想當然了,他一直記得洪武年持續了三十一年,但這個誰能保證呢?這次行動即使順利也會持續到洪武二十九年下半年,如果這期間出現意外,就會出現諸王擁兵二十餘萬屯兵塞上的局麵,他們是否會聽從自己的命令散去呢?燕王估計是不會的,這是他夢寐以求的機會,而通常其他王爺都歸其節製,所以就有可能出現諸王叛亂的情況,朝廷軍隊雖然人數眾多,但精銳程度差距甚遠,自己將麵臨比曆史上的朱允炆更加惡劣的局麵。朱允炆不由得拍了一下額頭,這是怎麽搞得,自己這麽努力,卻把事情搞的更糟。

    朱允炆不由得渾身冒冷汗,道:“那孤去和皇上進言,取消此次築城行動。”

    卓敬苦笑一聲:“殿下,這是您一力推動的事情,如今皇上已經首肯,六部、五軍都督府都已開始領命籌備,工部負責準備匠戶、築城的城磚、石灰等物,兵部開始征集兵員,五軍都督府開始選將,風聲應該已經流傳出去了,這麽大的一個事情,要想停下來,必須有充分的理由。”

    “......”朱允炆語塞,是啊,什麽理由呢?是自己一力推動的事情,皇爺爺已年近七十,還支持自己做這件事情,他不顧身體的老邁,想給自己留下一個太平天下,自己一直感念於心,怎麽能用老人家快死了這個理由阻止其行動嗎?這得讓皇爺爺多傷心啊?而且,而且,朱允炆突然回頭看了看卓敬的臉色,發現卓敬臉色如常,心裏不由得讚歎。

    “惟恭,看來此事無法阻止了,那麽你有什麽建議?”

    卓敬臉色如常,但心裏卻下了決心,道:“殿下,惟恭有以下建議:”

    “一、任命西寧侯宋晟為築城總指揮,調動寧夏、大同諸衛進行築城。”

    “二、為保證此次行動成功,要調動邊疆諸王出塞佯動,尤其是燕王,令其率領精銳騎兵,深入漠北,盡量減少他與諸王的接觸。”

    “三、盡量調動周王、齊王北上,然後在山東濟南和河南開封部署殿下信得過的重將,儲備糧草,以防萬一。”

    “四、絕對保證皇上和殿下的安全,如果出現任何問題,則大事去矣。”

    “五、瞿能將軍盡可能留在京師,護衛軍不能參與此次築城,要留在京師加強訓練。”

    “六、那些虎蹲炮要盡快部署,關鍵時刻是能頂大用的。”

    待卓敬說完,朱允炆在地圖上一一指點,理解卓敬的用意,最後道:“惟恭,孤明白你的意思了,孤現在能用的人隻有長興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魏國公徐輝祖和瞿能將軍。孤打算讓長興侯去河南,瞿能去山東。”

    “臣不讚同,瞿能將軍最好留下,還有什麽人選?”

    朱允炆想了想道:“還有一個人選,就是武學的教官盛庸,他擅長使用火器,到時候配備虎蹲炮,再加上鐵鉉,守住濟南應該沒有問題。”

    卓敬想了想道:“殿下,萬一,我是說萬一,殿下應立刻命人接管北平和大同,然後再招諸王回封地。”

    朱允炆臉色“唰”的一下就白了:“不,不會到那一步吧?”

    “殿下,世事無常,什麽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希望臣說的都是妄言吧。”

    ......

    兩個人一直談到深夜,朱允炆安排人送卓敬回去,自己從宮門吊上去,回到了端本宮。

    卓敬在回去的路上,心潮起伏,皇太孫確實雄才大略,高瞻遠矚修建綏遠城,但是思慮還是不夠周全,時機選擇不當,恐怕會搞出大禍。但殿下確實仁義,其實有一個辦法可以阻止此次行動,那就是殿下把一切對皇上和盤托出,皇上必然會震怒,很大可能會終止行動,但必然會遷怒於自己,會將自己抄家滅門,不過殿下會有驚無險。不過殿下剛才的舉動應該是明白了其中的關鍵。不過此次行動能夠正常完成,對殿下的聲望是有巨大的提升,尤其是在邊軍之中。即使出現問題,隻要朝廷應對得當,也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藩王的問題。從這一點上來說,殿下有些婦人之仁,遠不如皇上殺伐決斷,但自己更喜歡這樣的皇帝。

    過了幾天,朱允炆密令戶部、兵部向濟南運送糧草和兵員,而這一切都落在了有心人的眼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