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火

字數:3334   加入書籤

A+A-




    南京是六朝古都,自古奄有江南的政權大多建都金陵,唯一的例外是南宋。朱元璋崛起於淮泗之間,渡江占領金陵,東滅張士誠,西滅陳友諒,進而定都金陵,統一華夏。

    朱元璋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建國之後,耗時二十年,擴建都城,南京城範圍上規模上遠遠超出了永樂皇帝在北京建設的都城,東抵鍾山南麓,西至石頭城,南接雨花台,北臨玄武湖。不僅如此,還詔令天下,將各行業的匠戶約十萬人,安置在城南一帶,即通濟門以西的地帶,逐漸形成了諸如弓箭坊、鞍轡坊、染坊、織錦坊、氈匠坊、璿工坊、糟坊、白酒坊等手工作坊群落,後統稱“明代十八坊”。

    秦淮河自通濟門流入南京城,從通濟門到聚寶門被稱為東五華裏秦淮河,聚寶門到水西門被稱為西五華裏秦淮河,總稱“十裏秦淮河”。在西五華裏秦淮河岸邊,有三個織錦坊,織錦一坊在聚寶門內銅樹灣街,織錦二坊在鎮淮橋北國子監街,織錦三坊在織錦二坊北關帝廟。

    此時,朱元璋正站在五鳳樓上,眺望著西五華裏方向的秦淮河,隻見那裏火光衝天,照亮了半個天空,聚寶門高大的城樓都清晰可見。朱元璋臉色鐵青,命人傳旨,嚴令五城兵馬指揮司指揮譚世澤、副指揮閆天耀迅速滅火,務必阻止火勢蔓延,減少百姓傷亡;另外令應天府府尹宋翊出動衙役協助滅火,疏散百姓,妥善安置受殃及的百姓,現在已經是冬天,不許凍死一人,否則嚴懲。長福領命而去。

    朱允炆本已經睡下了,但沒過多久,就被劉振叫醒了,待聽到城外火光衝天,趕緊爬起來,往五鳳樓跑。到了才發現,朱元璋已經在這裏了,趕緊行禮,朱元璋看到他來了,點點頭,臉上露出了幾分笑容。

    此時爺孫兩人站在五鳳樓的城樓上,朱允炆脫下自己的大氅給老皇帝披上:“皇爺爺,您回去休息吧,孫兒在這裏盯著,有問題會及時稟報於您,如今天氣已晚,寒氣逼人,皇爺爺還是要注意身體啊。”

    朱元璋穿上大氅,感覺暖和了不少,扭頭看著允炆關切的麵容,欣慰的笑道:“允炆,皇爺爺再看一會兒,現在還不知具體的火情,睡不著啊。對了,長福,你去把朕的大氅拿來,給允炆披上。”

    “孫兒不敢。”

    “允炆,你起來吧,這都是小節,不值一提。允炆你要記住,民生無小事,如今這場大火,不知道有多少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朕實在擔心啊。你是儲君,一定要記住,民生為本啊。”

    “孫兒謹遵皇爺爺教誨。”

    “朕登基以來,下令百官,如有災變水旱之事,無論什麽時候,都要稟報給朕知道,當天就要確定賑濟方案,派員到現場處理。如果賑災官員不到現場,隻是道聽途說,朕都處以極刑,絕不寬恕。你以後也要照此辦理。”

    “是,孫兒明白。百姓受災,衣食無著,嗷嗷待哺,官員不作為或者貪汙腐敗者,一律嚴懲。水可載舟,也可覆舟,曆朝都有明證,孫兒知道輕重。”

    朱元璋點點頭,道:“允炆,你能這麽想,非常好,但是知道容易,做起來難啊。你從小富貴,不懂得人間疾苦,所以你想做事情,朕都讓你嚐試,就是希望你能明白朕創業艱難,守業更難啊。朕這些年來,半夜被喚醒不在少數,你作為儲君,一定要把百姓疾苦感同身受,否則愛民如子隻是一句空話啊。”

    “嗯,孫兒明白。”

    過了一會兒,城下吊籃吊上來一個人,正是應天府府尹宋翊。宋翊四十歲左右,身材消瘦,官帽歪斜,官府上還有一些飛灰。他走過來,雙膝跪倒:“臣應天府府尹宋翊參見皇上、太孫殿下。”

    朱元璋道:“今天起火是怎麽回事?”

    宋翊道:“皇上,起火的地點位於西秦淮河中段的織錦一坊的張記紡織作坊、楊記紡織作坊和織錦二坊的李記紡織作坊,起火的時間大約在子時左右,當時臣在家中,被衙役喚醒後,趕緊趕到現場。當時五城兵馬指揮司譚指揮已經在現場了,過了一會兒閆副指揮也到了,隻是火勢太大,無法滅火,所以我們三人商量後,拆毀了附近的民房,防止火勢蔓延,目前火勢雖然沒有減小,但是已經不在蔓延,再過半個時辰,大火應該會熄滅。”

    “那可有百姓傷亡?”

    宋翊頓首道:“皇上,由於事發時為子時,且火起的很突然,所以作坊裏麵的人傷亡情況還沒有查清楚。不過附近的民房也著了火,百姓遇難的至少有三十人。”

    朱允炆插口道:“宋大人,你剛才說火起的突然,是什麽意思?”

    “回殿下,李記作坊附近有一個李姓男子半夜起夜,據他說,幾個呼吸的時間,整個作坊就燒起來了,而其他兩個作坊過了不久也燒了起來。”

    “那他可有看到什麽異常?”

    “據他說,似乎有人從作坊裏衝出來,大叫:‘快救火。’有五六個人吧,但是這些人很快就衝入巷子中不見了,過了一會兒,才有火甲過來救火。”

    朱元璋聽到這裏,森然道:“允炆,你怎麽看這件事情?”

    “皇上,孫臣認為,這是有人縱火。”

    “一定是的,”朱元璋氣的七竅生煙:“這群亂民,竟然做出這麽傷天害理的事情,長福,傳旨刑部尚書夏恕、錦衣衛指揮使宋忠到現場調查,十日內偵破此案,逾期嚴懲。”

    長福領命而去。

    朱允炆突然想起一個事情,道:“宋府尹,這三個紡織作坊是否存在共同點?”

    宋翊想了想道:“殿下,如果一定要說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采用了新式紡織機,且規模很大,織機在一千架以上。由於作坊內囤積了大量的生絲和布匹,所以火起之後,很難撲滅,隻能隔離火場等待其熄滅。”

    朱允炆腦袋“嗡”的一下,這下麻煩了。

    次日,大火的初步結果出來了,三個作坊全部焚毀,其負責夜間保衛的人員二十三人全部遇難,經刑部、錦衣衛現場勘測,其中五個是利刃所殺,其餘人都是被火燒死的;燒死的百姓有四十五人,火甲傷亡五人,總計損失織機四千五百架,死亡人數七十三人,拆毀民房兩百餘間,無家可歸的百姓有三百五十七人。

    當詳細的統計結果出來後,朝野嘩然,要求嚴懲凶手者有之,要求對紡織作坊進行嚴格監管者有之,甚至有人要求取消新式織機,認為其存在直接導致了這次慘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