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四輪馬車的亮相

字數:4895   加入書籤

A+A-




    次日,烏格齊改變了策略,派兀良哈三部去騷擾傅友德的援軍,降低其行進速度;同時不再正麵進攻,派騎兵不停的騷擾明軍,晝夜不息,待明軍疲敝再進攻。

    朱元璋定都金陵後,花費了很大力氣修建金陵城,建城之後的金陵城堪稱美輪美奐:十裏秦淮河燈紅酒綠、夜夜笙歌,十萬匠戶雲集金陵,在城南形成了繁榮鼎盛的十八坊,還整修了京師的主要街道。皇城前的貫穿城南的長安街更是寬達三十餘丈,全部使用專門燒製的鋪路磚,道路平坦且結實耐用。

    長安街是南京城最繁華的道路,路邊遍布酒樓商鋪,還聚集著大明幾家頂尖的勳貴府邸。而街上的人流從早到晚也絡繹不絕,行人、商販、馬車等川流不息,任何人第一次到此,都會感覺到大明的繁榮和鼎盛。

    塞北的三月隻能隱約看到一點春天的影子,而京師的三月卻已經是春花爛漫的時節了。京城的勳貴子弟、官宦人家都出來踏春,秦淮河上的花船的生意也越發興隆起來。不過對於某些年輕人來說,隻能望船興歎了。此時坐在貴賓樓二樓的四個年輕人更是如此,他們分別是太子賓客、《洪武字典》現任總編纂方孝孺先生的兩個兒子方中愈、方中憲以及他的兩個弟子、德慶候廖永忠的孫子廖鏞、廖銘。德慶候廖永忠征戰一生,最終卻以小過被朱元璋誅殺,之後朱元璋雖然讓其子廖權繼承了德慶候的爵位,但廖家卻從此改變了家風,不再以武傳家,廖權親自上門請求大儒方孝孺,希望能將其子廖鏞、廖銘收入門下。方孝孺考察之後卻隻是允許二人旁聽,沒有正式收錄為親傳弟子,即便如此,二人還是以方孝孺的門生自居,對老師非常尊重,連帶著中愈、中憲二位師兄也異常恭敬,時常請二位師兄一起出遊、飲宴。隻是方孝孺家規甚嚴,四人是斷斷不敢涉足秦淮河的,所以隻能在河邊的貴賓樓的樓上聽聽秦淮河上的歌聲,聊勝於無罷了。

    四人中最大的方中愈也不過二十二歲,最小的廖銘隻有十七歲,少年之間意氣相投,加之非常熟悉,所以進了酒樓也不客氣,直接招呼夥計點菜。時間不長,廚房就做好了,幾個夥計進進出出,在桌子上擺滿了酒菜,其中有兩個魚鮮、兩個時鮮,還有幾個豬肉、羊肉、雞肉炒菜以及兩個水果拚盤,廖鏞、廖銘首先敬了二位師兄一杯,然後就拿起筷子,邊吃邊聊,品嚐美味的同時,不時的評論一下路上的書生、仕女,以及秦淮河上偶爾飄過來的花船......

    當方中愈等人正討論著最近秦淮河上流傳的新唱詞時,從東邊傳來了一陣清脆、整齊的馬蹄聲,進而可以看到長安街上的人流如同被刀劈過一般,嘩嘩的往路邊讓路,將道路中間讓了出來。最小的廖銘坐在窗邊,他伸出頭去看了一眼,瞬間愣住了,然後以最快的速度的縮回頭來,看著驚詫的三位哥哥,低聲道:“是錦衣衛。”

    啊?錦衣衛?其他三人的動作立刻出現一個定格,然後互相對視一眼,放下筷子圍到了窗邊,輕輕的探出頭來,然後輕輕的鬆了口氣,原來錦衣衛是做開道導引的。

    在錦衣衛的後麵出現了四輛馬車,引人注目的是第一輛馬車,長約一丈五,寬一丈,有四個輪子,前麵是四匹挽馬,都神駿異常,走在青磚鋪成的長安街上,非常平穩;其後的馬車要小一些,兩匹挽馬;再最後的是一匹挽馬,它們的共同點是都有四個輪子。

    廖鏞“撲哧”一下笑出聲來:“這個家夥腦子有病吧,馬車這東西顛的要命,造的這麽大,還大白天上街,唯恐別人不知道他傻啊。”

    正說的洋洋得意時,旁邊的方中愈用力用肘頂了他一下,“哎呀,師兄你輕點!”廖鏞大叫道。

    方中愈回頭狠狠的瞪了他一眼,道:“師弟,錦衣衛作為引導,此人身份非凡,你胡言亂語,小心禍及家人。”

    “嗯-----”廖鏞猛醒過來,立刻閉口不言。

    在眾人的注目中,四輛馬車駛過了貴賓樓,沿著秦淮河漸漸遠去了。

    路上的行人、貴賓樓的食客也隨之恢複了喧鬧,京師裏出人意料的事情太多了,區區幾輛馬車引起的波瀾,一會兒就散去了。

    可是過了一刻鍾的功夫,一群錦衣衛就衝上了二樓,一部分人衝上了三樓,剩下的人一字排開,將二樓到三樓的通道完全包圍起來,甚至清理了一些位置不太好的食客。食客也隻是敢怒不敢言。

    又過了一炷香的時間,從一樓上來一行人,為首的是個年輕人和一個戴著麵紗的女子,年輕人一遍攙扶著女子,一邊道:“慢點,小心一點,辛苦你了!”女子似乎有些不願意,隻是她戴著麵紗,聲音很低,也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麽。

    這一對年輕男女身後跟著十多個從人,有男有女,還有兩個道士,大家看著古怪,卻不敢說話。畢竟能使用錦衣衛作為儀仗的,必然是皇族中人,無人能惹得起。

    從人中有一個白衣儒生,他四周看了看,忽然看到了方中愈等人,眉毛一挑,朝他們笑了笑。廖鏞楞了一下,低聲道:“大師兄,你認識他?”

    卻發現方中愈臉色蒼白,剛要再問,方中愈卻將食指豎在嘴唇前,“噓”的一聲製止他說話,廖鏞鬱悶的回過頭來,發現這些人已經走上了三樓。可是錦衣衛依然站在原地,動也不動。

    過了一會兒,感覺氣氛不對的食客紛紛結賬走了,二樓轉眼間就剩下了方中愈這一桌。廖鏞有心想問,卻不知道從何問起。就在這時,“噠噠噠”,三樓下來一個人,正是那個白衣儒生,他下樓後就朝他們走過來。方中愈、方中憲連忙站起來,施禮道:“王叔父,中愈/中憲有禮了。”

    白衣人正是王度,他雖然年過四十,卻紅光滿麵,越發顯得年輕了,他環視了一下二樓,笑道:“二位賢侄,這兩位是?”說著,目光轉向了廖鏞、廖銘。

    方中愈執禮甚恭:“叔父,這兩位是德慶候的兒子廖鏞、廖銘,是家父的學生。”

    “哦,”王度仔細打量了一下,道:“既然是希直兄的弟子,那就一起跟叔父上樓吧,殿下要見你們。”

    “是。”

    四人上樓之後,首先跪地施禮:“參見皇太孫的殿下,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參加皇太孫妃娘娘,娘娘千歲、千歲、千千歲。”

    朱允炆觀察了一下,發現方中愈、方中信氣宇軒昂,廖鏞、廖銘雖然有些稚氣,但英氣逼人,不由的暗暗高興,他現在太需要年輕人來補充他的班底了。他站了起來,將他們一個個扶起來,道:“孤其實也算是方先生的學生了,這樣我們也就是同學了,來,來,不要拘禮,這邊坐。”

    四人連稱不敢,不過是被朱允炆強拉著坐下。待坐下之後,王度起身給他們做了介紹,在坐的人除了朱允炆、馬慧外,還有王度的妻子張氏和王度的兩個兒子敏中和敏修,再有就是工學院的院長王全和幾個工匠。

    四人有些不解,工匠怎麽可以和皇太孫共席呢?

    隻見朱允炆站起來,端起一杯酒道:“孤今天很高興,原因是我們工學院又增加了兩名高級匠師和三名中級匠師,其中趙權有、王恩博晉升高級匠師,劉全三、龔衛民、何慶宇晉升為中級匠師,以此來表彰你們這半年的努力,你們終於造出了堅固耐用的四輪馬車,這是劃時代的成就。”

    “所以除了俸祿提高之外,孤決定,獎勵你們各一套在京師的宅子,以及一輛四輪馬車。”

    “工學院院長王全做事勤勉,管理工匠隊伍卓有成效,也賞賜京師的宅子一套。”

    王全、趙權有等人連忙跪地謝恩,尤其是趙權有等人激動的眼淚都流下來了,不停的磕頭,嗚咽道:“謝謝殿下,謝謝殿下,小的必肝腦塗地,完成殿下的托付。”

    看著趙權有瘦削臉上的淚珠,同時他掃視到了方中愈、方中憲臉上的輕視,朱允炆的心情有些複雜,這些人都是大明朝最優秀的技師和發明家,在後世都是功成名就的人物,可現在為了套宅子就感激涕零。工匠的待遇,以後要慢慢改善才好啊,不過如何讓讀書人認識到工匠的重要性,這恐怕更有難度啊。

    這次朱允炆故意讓四輪馬車到長安街上亮相,刻意在貴賓樓請幾位匠師吃飯,都是為了提高匠師的地位,他暫時改變不了別人對匠師的看法,但他希望匠師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其他人的認同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席上,經過交談,朱允炆知道方中愈、方中憲、廖鏞、廖銘都在國子監讀書,就勉勵他們要好好學習,如果他們願意的話,可以到詹事府和自己一起讀書,不僅可以學到知識,還可以了解朝政實事,四人對視一眼,最後方中愈說,要問一下父親的意見才能決定。朱允炆笑笑,點了點頭。

    王全和幾位匠師吃的並不愉快,因為他們插不上話,朱允炆發現這個問題後,就主動和他們聊起四輪馬車的一些問題,這幾個人的眼睛立刻亮了起來,說話也變得振振有詞,朱允炆雖然不懂多少技術,但畢竟多了幾百年的經驗,對馬車的改造、應用都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匠師們感覺都有些道理,不由以崇拜的眼光看著朱允炆,讓他心裏小小的得意了一把。

    朱允炆和匠師們聊的投機,自然有些冷落了幾位年輕人,他們心裏不由得有些憤憤不平,雖然並不敢表露出來。

    吃完飯後,朱允炆和方中愈等人告別,坐上馬車回去了,同時劉振帶著王全和趙權有幾位匠師,帶他們去新賜給他們的宅子。劉振心裏覺得有些不太高興,覺的殿下太看重幾位匠師了。

    方中愈帶著弟弟和兩位師弟回到了家,等方孝孺回來,立刻去稟報了今天發生的事情,方孝孺聽了之後,沉默不語,除了不允許他們去詹事府外,倒也沒有說什麽。

    方中愈覺得父親有些反常,殿下明顯有點朝“魯班天子”的方向努力了,父親卻沒什麽表示。不過他不知道的是,在他走後,方孝孺立刻奮筆疾書,寫了一篇萬字的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