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大寧驚變
字數:2967 加入書籤
當藩王收到朝廷的換封令之後,和朱允炆預想的不一樣,同意換封的隻有慶陽的慶王、岷州的岷王、甘州的肅王、雲南的寧王和桂林的靖江王,其餘的都寧願削減護衛,也不願換封。總而言之,就是邊疆苦寒之地希望換封,覺得反正也不會更差了,但內地藩王都不願換封,即使是北方的晉王、代王、燕王、周王也都不願換封。
朱允炆召集群臣商議為何藩王不同意換封,邊疆諸王容易理解,但是內地諸王為什麽不願意呢?眾人商量了半天也沒有結果。最後解縉提出一個問題,假設要換封一個藩王,朝廷需要怎麽做?藩王需要怎麽做?
高巍恍然大悟,向朱允炆跪倒道:“皇上,臣思慮不周,給皇上惹麻煩了。”
“嗯?”朱允炆有些不解,連忙要扶起高巍,高巍卻堅持不起來,頻頻磕頭。朱允炆狐疑的看著周圍眾人,發現大家都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朱允炆搖了搖頭,回到位置上:“大家都明白了嗎?”
眾人點頭,豁然開朗之後,卻如喪考妣。
最後還是高巍道:“皇上,此事是臣思慮不周,換封藩王,則必須先修建王府,而王府的修建往往要耗費數年時間,需要征調大量民夫、錢糧,耗資巨大,這筆錢由誰來出?朝廷還是藩王?如果兩個王府對調,那麽需要老王爺同時去世才行,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說完,高巍跪倒在地,頻頻磕頭,而眾人也都沉默不語。
朱允炆也明白過來了,看著四周眾臣的喪氣樣子,趕緊站起來,硬把高巍扶了起來,將他安置到座位上,然後躬身道:“高卿,請不必內疚,你隻是建議,最後還是朕決定下旨的,是朕思慮不周,導致這種結果。”然後拍了拍高巍的肩膀,回到了座位上。
高巍感動的泣不成聲,朱允炆讓劉振將高巍扶到後堂休息,然後拍了拍手掌,道:“事已至此,大家還是商議一下,如何回複藩王?大家可有良策?”
這次大家反而有些拘謹,不敢說話了。
解縉到底年輕氣盛,道:“皇上,聖人有雲:‘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皇上不妨下詔書收回聖旨,以安諸藩王之心。”
眾人聽了之後,心中暗道:這個解縉果然還是老樣子,什麽話都敢說,這種自己打臉的事情能隨便做嗎?曆史上的這種事情都是萬般無奈下發生的,或者隻是些無關緊要的小事,這次的事情能一樣嗎?
果然卓敬立刻反對,道:“皇上,此事萬萬不可,如今皇上登基未久,威信未立,朝野正在觀望之中,如果此時收回成命,則朝廷、皇上的威望必然會大大受損。加之此事還涉及藩王,如果皇上就此退步,藩王必然得寸進尺,恐怕將一發不可收拾。”
劉三吾也道:“皇上,卓大人說的沒錯,萬萬不可就此退讓,否則後果難料。”
齊泰、黃子澄等人也反對退讓。
朱允炆笑道:“如此朕就不退讓,但是如何回複諸位王叔呢?”
齊泰想了想道:“皇上,不如我們遷移一部分藩王,比如肅王曾經上表請求內遷,不妨朝廷下旨將其從甘州遷至蘭州,另外岷王在蘭州附近,不妨將其遷至胡廣,如此可安藩王之心。”
卓敬也道:“再比如遼王也可以遷至內地,遼東地處偏遠,百姓稀少,想必遼王也是願意的。”
眾人打開了思路,紛紛發言,有將諸王一網打盡,全部遷移到內地之勢。
解縉卻道:“如此遷徙,耗資巨大,朝廷能承擔嗎?”
王度笑道:“大紳,此事易爾,遷徙諸王並非一日之功,目前我們隻要先回複諸王,然後在當地動工即可。至於將來的事情,以後再說。”
大家沉默了一會兒,紛紛稱是。
朱允炆掃視了一下眾人,終於明白後世的政策是如何雷聲大、鼓點小,最後無聲無息了,但此事確實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最後朱允炆點頭同意了,就按照這個思路做一個方案,讓幾個邊疆的王爺如肅王、岷王等人內遷,其他的藩王也都給設計一個內遷的方案,供他們選擇。如此這個方案就不是親王之子內遷,而是親王內遷。高巍的方案就平滑的過度到卓敬的方案了。
最後這個方案做出來的時候,現有的十八個已經就藩的藩王就可以平滑過渡,並且一些王府可以重複使用,這樣新建的王府並不多。
過了幾天,朝廷又派出了特使,與各地藩王商量,如此就開始了關於遷藩的扯皮......
但也有一些成果,比如肅王改駐蘭州,岷王改駐胡廣武岡,令寧王家眷從大寧遷至雲南,與寧王相聚。
八月十三,練子寧返京,回稟了探望晉王、燕王的情況,言二人重病不起,應以撫慰為主。王弼認為可以獨自守城,不需要周王駐守,周王則道願意不辭勞苦繼續守邊。
八月十七,耿璿調兵三萬進駐廣寧,由郭英指揮。
八月二十七,廣寧、北平急報京師,定遠侯王弼舉兵反,推舉周王為主,傳檄北疆和京師,要求皇上給藍玉等人平反,以告慰忠臣之心,並號召功勳之後,一起舉事。
八月三十,宋國公馮勝在府中自殺。
九月十日,王弼舉兵攻擊廣寧,被擊退。同日攻擊開平,開平軍潰逃入關,王弼軍追至喜峰口,不克而還。
朝野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