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大議
字數:4496 加入書籤
在諸王參觀鋼廠、船廠時,朱允炆則在乾清宮東暖閣,召開了建文三年的第一次會議,參會人員有軍機處、文淵閣、五軍都督府都督、六部尚書和侍郎以及翰林學士等人,著重討論建文三年的重要待辦事宜,這次會議在年前就已經通知到相關人員了,所以大家都做了較為充分的準備。
朱允炆讓每位官員提兩件事情,然後匯總到文淵閣,由解縉、楊士奇、楊榮等人整理後,匯報到自己這裏,然後在會上逐條提出,供大家討論,協商。
這種討論的方式讓大家感覺很新奇,所以開始時發言並不踴躍,但是一旦開了頭,大家就忘乎所以起來,慢慢收不住嘴,而朱允炆則基本不發表言論,盡可能的給群臣發揮的空間。
朱允炆要求他們迅速將所有議題先過一遍,這樣大家有共識的東西就很快就通過了,剩下的事情是爭議比較大的,再逐條討論,盡可能的征求大家的共識。每個人提出問題時都有自己的結論,他們事先都做了詳細的準備,所以事情逐漸演變成提出者逐一回答眾人的質詢,如果能夠說服大家,就通過;如果說服不了就暫時擱置;至於爭論不休的問題,也是暫時擱置,等待皇帝裁決。
會議上,朱允炆采取了投票表決的方式,所有的表決結果都會存檔,以備後查。
上午,許多爭議較少、迫在眉睫的問題都通過了,比如蘇鬆賦稅過高的問題;江南嘉興、吳、鬆等地入海口淤塞,河水倒灌田間的問題;北平附近災民賑濟、白蓮教清剿問題;市舶司偷稅漏稅以及官員貪汙問題等等。
但還有一些問題懸而未決,比如雲南麓川土司問題、遼東女真叛亂問題、移民遼東問題、移民北平問題和修築運河問題等等。
西南雲貴、緬甸一帶的少數民族,曆來為中原王朝所頭痛,他們一般不會造成太大的禍患,一旦他們走出叢林、高山,在曠野上往往不堪一擊。但中原軍隊進入叢林、高山,鏖戰於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等流域時,則往往傷亡慘重,得不償失。後世史學家認為明朝雖亡於東北的女真,但其衰落卻起於正統年間的三征麓川,以及天啟、崇禎年間的奢安之亂。故有“唐征南詔而衰,明征麓川而亡。”的說法,當然這也隻是一家之言。
最後在西平侯沐晟、平南將軍何福的建議下,以穩定西南為主,暫不對麓川用兵。
遼東女真叛亂的問題,是由遼東都司吳升、毅國公平安和遼東布政使程本立提出的。自蒙古進展開平、大寧後,朝廷用銀錢招攬女真人,令其劫殺蒙古人,女真人貪圖財帛,加之驍勇善戰,在裝備了明軍的鎧甲之後,更是銳不可當,立下了不少戰功。戰後,朝廷在遼東編戶齊民,將部落首領遷至遼陽、沈陽居住,其餘部民打散的方式,這造成了遼東部族的反抗,其中以建州女真猛可帖木兒為最,甚至有部分女真人逃入朝鮮,而朝鮮北部的女真部落與他們同宗同族,往往接納他們避難。
朝臣大多不支持對遼東編戶齊民,武將們倒是支持,平安、吳升等人希望朝廷增兵,徹底清剿女真人,程本立則主張不要過於激化矛盾,主張在要害之地築城,采取步步為營、緩步推進的方式。
麓川的事情朱允炆可以退讓,但遼東問題,朱允炆卻出現了罕有的堅持,最後他做出決定,令禮部侍郎高巍巡視遼東,組建吉林都司和黑龍江都司,將遼東諸部編成衛所;毅國公平安、近衛騎兵軍李遠部駐沈陽,征調遼東諸部,進攻草原,不服從征召者滅族,服從征召者給予重賞,並將其逐步遷移至平原地區,進行農耕。
同時朱允炆令禮部派使者赴朝鮮傳旨,令其將女真人歸還大明,不得包庇。
最後朱允炆令加快向遼東的移民速度,並為遼東駐軍配備大量的火器,招攬商人開荒,開荒商人可以配備火器和弓箭,甚至在遭受女真人襲擊時,可以向附近駐軍求救。駐軍有義務保證轄區內商人、百姓的安全。
移民北平和修築運河其實是一個事情,山東段的會通河(臨清至徐州)河段在洪武二十四年就已經淤塞,至今已經有七八年了,朝廷一直沒有清理。這是因為朝廷建都金陵,北方駐軍的糧食依靠海運即可,而且北方多是衛所,僅能自給自足,朝廷征收不到多少賦稅,所以沒有動力去疏通運河。另外朝廷對向北平移民也並不積極,因為這會增加海運的負擔。
當朱允炆提出將要遷都北平時,眾人嘩然,紛紛反對,大家多為南方人,習慣了京師夏雨秋風、秦淮河上的紅袖酥手和溫香軟語,不願意到北方苦寒之地去受苦。而且有識之士還指出,一旦遷都北平,必苦江南百姓,為供養北方的京師和大軍,必然民生凋敝,得不償失。甚至有重臣如鬱新、夏原吉等人跪地磕頭,懇求朱允炆收回成命。
但是朱允炆搖了搖頭,讓人掛上大明的地圖,然後說道:“諸位,朕也不願意耗損民力,但這也是無可奈何之事。”
“自古京師之地,必居強兵之所,且有山巒、大河阻隔,而居於膏腴之地者之王朝往往不能長久。”
“前漢時定都長安,西域臣服,漠北無狼煙;後漢時定都洛陽,則長安被朝臣視為塞外,西域則更不在朝廷眼中了,所以終後漢之世,羌亂無法平息,西涼也屢次叛亂,西涼兵將如董卓等人更是直接導致了後漢的滅亡。”
“從這一點來說,遷都北平更為合適。”
“其次,在可預見的將來,北平將會是出擊蒙古的第一線,精兵強將必然出於其中,燕庶人據之,遂起叛亂;那麽將來呢,就不會再起叛亂嗎?”
話音剛落,座中一人竄了出來,跪地磕頭如搗蒜,大聲道:“皇上,末將萬萬不敢有此念!”
朱允炆一愣,趕緊扶起郭鑰,苦笑道:“明樞,朕沒有針對你的意思,隻是打個比方,你起來吧,朕還是相信你的。”
朱允炆連聲安撫,郭鑰才安心歸座,卻發現自己出了一身冷汗,隻是還不敢擦。
朱允炆環視著眾臣,繼續道:“華夏自秦以下,千餘年,朕最佩服的就是前漢武帝,他的所作所為,後世難及。他,”朱允炆仰首,如念誦般道:“他讓一個國號成為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他給了我們華夏挺立千秋的自信。”
“皇上,漢武帝窮兵黷武,濫用民力,皇上萬萬不可效仿啊!”戶部尚書鬱新、侍郎夏原吉、禮部尚書鄭沂等人連忙跪倒,齊聲勸諫。
朱允炆搖了搖頭,將他們一一扶起道:“武帝之短朕早已知曉,但武帝之長朕也要悉心學習。”
“經過武帝的大肆拓展,西南、東北、漠北、西域才知道我族的威名,如今四海八荒之內,都稱呼我朝子民為漢人,難道不是武帝之功嗎?”
“當然其濫用民力,朕也不取,眾卿不必擔心。”
“但是並不是隻有我華夏有此雄才,草原之中也有,那就是成吉思汗,他讓他的國號蒙古成為了草原百姓的族名,所以想殺盡蒙古人,是不現實的,因此蒙古必然是我大明的邊患,直到我們一方滅亡為止。”
“所以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北疆將戰事頻繁,不得不仰仗南方供給,這就很容易出現問題,北方邊塞距離京師太遠,一者軍令傳達遲緩,二者朝廷無法體會邊軍之苦,若等閑視之,必然再起變亂,甚至如安史之亂也不無可能。”
“所以朕想坐鎮北平,與邊疆將士同甘共苦,一者可以及時處理遇到的問題,二者可以就近指揮對蒙古戰事。”
“最後一條,則是民生問題,我大明幅員遼闊,南北相距遼遠,如今南方富庶,但北方卻凋敝無比,原因也很簡單,在唐以前,北方之經濟強於南方,但自安史之亂之後,五代、宋、遼、金、元,北方皆連年戰爭,民生凋敝,尤其是元末群雄並起,更是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南方則不同,自宋室南渡以後,開發湖廣、福建、浙江,加之戰亂較少,所以百姓殷富,非昔時可比。”
“自安史之亂後,距今已經有六百餘年,南北才重新一統。如果我朝不下大力氣安撫北方,發展北方的經濟,那麽華夏再次分裂,也並非不可能。”
“朕作為大明的皇帝,不可能對此視而不見,所以遷都勢在必行。”
眾臣愕然的看著朱允炆,卻不得不承認皇帝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考慮問題的視角也很獨特,但慮及自身,支持者仍然不多。
最後朱允炆下令工部尚書宋禮巡視運河,確保南北交通的大動脈暢通,至於北平皇宮建設之事,則暫不動工,待民力恢複後,再做打算。
朱允炆浚通運河並不是為了恢複漕運,而是為了方便南北貨物的運輸,這樣在大明北方就形成了海運和河運並重的局麵,大宗的走海運,散貨、行人走運河。至於更小的貨物,則走驛道,由於有了水泥,驛路的修建速度大大加快。朱允炆令工部、戶部、兵部設計全國的主幹道,布政使、都司設計轄區的道路,道路建設情況,也正式列入考評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