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大航海
字數:4678 加入書籤
建文四年的春節,按照傳統,朱允炆召集嬪妃、藩王在慈寧宮辦了家宴,同時為太後慶壽。從這一年開始,朱允炆恢複了藩王三年一朝的祖製,隻召集了楚王、湘王、寧王、代王等幾個王爺來京參加家宴,其餘藩王自便。
從建文三年開始,朱允炆逐步加強王府長史的權力,規定長史三年一任,不得連任;同時削弱藩王對軍隊的控製,他用寫私信的方式讓藩王遇事多與當地都司商量,不要自作主張,這樣雖然藩王參與了大部分的決定,但在藩王的所作所為,朱允炆都是看得到,控製的了的。久而久之,大部分藩王都很知趣,逐漸稱病不理軍務了,開始了給當地官員打小報告的新生活。
成為儲君以來,朱允炆就一直在折騰,一直在打仗,從洪武末年的漠北之戰、即位之後的燕王之亂、開發遼東、歸化女真、建府樂浪等等,這五六年來,大明軍力損失接近五十萬,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加之國庫空虛,迫切需要休養生息。
所以朱允炆改變了策略,除遼東仍在清剿、歸化女真人之外,陸地上極少用兵,但水師卻作戰頻繁,主要是為了肅清海盜和倭寇。
在得到濟州島後,大明獲得了一條沿朝鮮半島南岸前往倭國的商路,商人一般從大連或登州上船,前往平壤,然後越過江華灣,到達濟州島,再越過對馬海峽,到達倭國的九州和本州進行貿易。大明的絲綢、瓷器、玻璃、鐵器等等物品在日本很受歡迎,這樣日本的白銀就大量的流向大明;同樣日本商人也可以在平壤、大連、登州等海關進行貿易,獲取大明的銅錢和銀票。
對於南方,自從在台灣島上分封了代王、台王,台灣也逐漸繁華起來,台灣和福建沿海的貿易越來越發達,台灣島上有大量的白糖,但其他物品短缺,這促進了雙方的貿易,這條路線坐船不過一日夜即可抵達,所以對雙方來說,如同隔壁一般,所以貿易量非常大,而台灣的麵貌也飛速改變,逐漸有商人、百姓主動遷往台灣,進行貿易和生產,這讓朱允炆很是欣慰,因為弟弟台王允熥的抱怨越來越少,太後慢慢也不埋怨朱允炆了,甚至建文五年,太後呂氏還去了一次台灣,親自檢查了一下台灣的環境,結果非常滿意。
隨著貿易的發展,台灣逐漸變成了沿海客商前往南洋的中轉站,他們會在台灣補充淡水和食物,前往南洋,即馬來群島,後世的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大明商人貿易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取香料,如胡椒、丁香、肉蔻、肉桂等,賣出的主要是瓷器、絲綢、玻璃等物。
還有一條線路,則是從廣州出發,沿海岸線前往安南,這樣崖州(海南)也逐漸成為一個落腳點,促進了廣東、廣西的經濟發展。
另外由於海盜仍然猖獗,加之海商出門在外,境外的土司、蠻夷很容易見錢眼開,有不軌的行為。所以經過慎重考慮,朱允炆允許海商擁有防身武器,所有武器尤其是弓箭、弩箭、火槍等武器必須在兵部報備,在通過海關時還要主動出示,否則一旦查出,立刻沒收,並追究商人的責任,數量巨大的以謀反罪論處;另外大型海商出海,可以向水師要求護航,不過同樣需要兵部核準。這樣做有兩個目的,一個是保護海商,另一個是讓水師熟悉海外環境,同時刻畫海圖。
朱允炆對海洋的開放態度極大的促進了海貿的發展,但不僅僅如此,他還要求海商在行商時注意收集一些特殊的糧食和植物種子,朱允炆最希望獲得的是橡膠,如今蒸汽機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了,但是密封問題卻一直沒有好的辦法解決,這樣不僅危險,還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浪費。沒有蒸汽機,就無法加工更精密的零件和儀器,工業大發展就無從談起。
朱允炆不僅需要橡膠,他還希望能夠找到玉米、土豆和紅薯之類的種子,所以他號召海商不僅要向南航行,還要向東航行,但是效果不佳,幾乎沒有海商願意向東。
最後朱允炆發了狠,動用皇帝的權力派出水師去完成這個九死一生的任務。為了增強大家的信心,也為了降低他們出行的難度,朱允炆秘密的為遠行的千戶以上軍官上了一堂特殊的課,他做了一個簡易的地球儀,憑記憶在上麵標注了一幅後世的地圖,大致注明了大明之外的世界,以及他們的具體情況。
會議開始後不久,大家都認為皇帝發瘋了,按照皇帝的說法,大地不是平坦的,而是在圓球上的曲麵;我們大明也不是世界的中心,隻占有了一片小小的地方而已;海外還有無數的土地、國家和種族,他們擁有一些我們大明沒有的糧食和作物,我們此行的目的就是去把這些東西拿回來,造福大明百姓。
但是隨著朱允炆講解的深入,大家慢慢變得半信半疑,因為皇帝描述的東西非常詳細,顯得很真實,似乎是皇帝親眼看到的一般,不像是瞎編出來的,而且皇帝也沒有必要騙自己這些人。
看著麵麵相覷的眾位軍官,朱允炆最後宣布:“諸位將軍,朕心裏很清楚,此次遠航,九死一生,但是,此行意義重大,對大明來說,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大事。朕可以斷言,即使在千年之後,你們仍然會受到後人的敬仰,甚至,”朱允炆苦笑道:“你們在後世的名聲還要超過朕。”
聽到朱允炆如此說,諸將嚇的魂不附體,趕緊跪倒在地,連稱不敢!
朱允炆這才發現說的有些誇張,嚇著他們了,連忙將眾人一一扶起,拍了拍福建水師僉事童海龍的肩膀,笑道:“童將軍,隻要得到了玉米、土豆和紅薯這些作物,大明的百姓就不會再遭受饑荒之苦,隻要能夠回來,你們所有人的軍銜都會晉升一級,而童將軍你,朕會封你為伯爵。”
“同時會在你的家鄉為你們塑像、立功德碑,讓世人對你們永世銘記!”
“另外出行的所有將士,朝廷都會供養你們的妻子兒女到十八歲,解除你們的後顧之憂。”
“謝皇上隆恩,末將肝腦塗地,萬死不辭!”童海龍等人感動萬分,俯首在地,斬釘截鐵的道。
其實童海龍想的很明白,皇上讓去,那就必須得去,抗旨是要滿門抄斬的,而且皇帝給的賞格高的難以想象,以自己的身份,即使參與了掃平漠北,也不會比此行的封賞高。所以他慨然領命,既有忐忑、恐懼,還有一絲絲興奮。
朱允炆大喜,拉過童容海,指著地圖道:“童將軍,你帥福船十艘、海滄船二十艘從山東登州出發,然後繞過日本列島,向東北方向航行,越過白令海,就可以到達北美洲了,然後沿海岸南下,就能找到南美洲了。”
“是,末將遵旨。”
“至於你們回來的時候......”
......
除了派童海龍向東尋找美洲以外,朱允炆還派遣水師向南,在南洋諸島尋找落腳點,朱允炆給他們的命令是,如果是無人島嶼,則在島上立碑,聲明是大明領土;如果有人的話,如果人數不多,就讓他們加入大明國籍,島嶼自然也成為了大明的領土;如果人數太多的話,就進行貿易,用金錢購買土地,建立城池,讓大明的海商有個落腳的地方。
這樣時間不長,南洋的無人島以及島民稀少的島嶼大都成為了中國的領土,而在呂宋島、馬來半島也開始建立立足點,對於較為強大的麻喏巴歇王國(印度尼西亞),則保持著良好的聯係,並獲得了一些立足點。
由於當時水師的責任是營造良好的貿易環境和保護大明海商,所以除非必要,大明水師不與已經建國稱王的勢力開戰。比如安南拒絕了大明要求租借港口的要求,朱允炆也暫時沒什麽表示,因為他的目光始終注視著北方。
這些海商的見聞也逐漸在報紙上披露,極大的開拓了大明百姓的眼界,同時隨著海關稅收的猛增,朝臣的眼光也逐漸投向了海洋。
在大力開海的同時,朱允炆也沒有放棄內政,國內的建設也如火如荼,大力進行土木建設、修路築橋,極大的促進了邊疆地區和中原的聯係。
另外科學院的匠師們也研究出了不少新武器,如已經大量裝備軍隊的燧發槍,還有配備給高級軍官和騎兵的手銃;火炮的研究也有了新的進展,匠師們則研製出了一種可以放在車上的臼炮,按照匠師的說法:“子在母腹,母送子出,從天而降,層層碎裂,銳不可當,威力驚人。”。讓朱允炆高興的是這種炮使用的是開花彈,威力很大,適合攻堅,尤其適合在草原、丘陵地帶作戰,但是他也指出其中的缺點,那就是射程太近,需要加強。
如今的匠師對朱允炆的話已經非常信服,接受賞賜後,高興的去工作去了。
鑒於朝廷的稅收越來越依賴於商稅和海關,朱允炆命令加強進士、舉人、貢生的素質培養,凡是到戶部、海關任職的學子需要考試算學;針對貪汙腐化越來越突出的局麵,朱允炆要求地方官員以及刑部、吏部等部門的官員入職時需要考試法律;最後,工部官員入職不僅要考算學,還要考物理、建築等學科。
算學、物理等等教材都是由朱允炆編寫的,但寫完之後,朱允炆自己也很不滿意,但學識匱乏,隻能如此,因為他命令藩屬國進獻書籍、海商到了海外也要盡量攜帶一些當地的書籍,為了解讀這些圖書,朱允炆命令在禮部下設立同文館,專門負責翻譯海外圖書,然後出版。
上述政策引起了不少官員的委婉反對,但朱允炆所說的理由也很充分,至於他們想用“半部論語治天下”之類的理由說服朱允炆,朱允炆卻一笑了之,留中不發。
這樣平靜的生活,隻過了兩年,到了建文六年的春天,遼東、北平、綏遠都司稟告,蒙古人南下騷擾頻繁,北疆烽煙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