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聯合

字數:3317   加入書籤

A+A-




    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係辭》

    當麵臨問題時,解決辦法千千萬,但真正可行的往往不多,判斷是否可行的常用標準就是得失。有句話說的非常好:殺頭的買賣有人做,賠本的買賣沒人做。對於朱允炆來說,他希望采取緩進急擊的方式解決問題,簡單來說,就是步步為營,然後雷霆一擊,這是最符合他的能力和實力的做法,他不喜歡冒險,因為他知道自己能力有。

    但是對於李芳遠來說,可選擇的路其實隻有一條,那就是拚一把。在他看來,大明朝是蹬鼻子上臉了,大家做你的藩屬國並不是想要獻上自己的土地,而是為了得到一些好處。得益於海貿開放,雙方商人來往貿易,他更容易得到大明內部的消息。每當想起建文三年的退讓時,他就後悔不已,那時候的大明並沒有能力與朝鮮全麵開戰,可是自己知道的時候已經晚了,自己的低頭挫傷了軍心、士氣,但是讓他反悔與大明開戰,他也做不到,因為他也是朝鮮的王,即使不是金口玉言,起碼也應該是鐵齒鋼牙,說話一定要算數,所以他隻能打碎牙齒往肚子裏咽了。

    這兩年,他派出了大量的商人和大明貿易,獲取棉布、絲綢以及鐵器等物資,還派人常駐大連、登州、平壤等地,探聽情報。而如《民生旬報》、《帝國通訊》、《京師旬報》、《福建旬報》等大明的主要報紙,他是每期必看的,從中他看出了大明國策的變化,也看出了那位年輕皇帝的野心,在不長的時間裏,大明的商船、水師就在南洋遍地開花,而海關的收入也如芝麻開花節節高,建文四年為兩百五十萬兩,建文五年則為三百五十萬兩,這個數字讓他心驚膽戰,因為單純海關的收入已經超過了朝鮮一年的歲入兩倍以上。

    不過李芳遠也沒有閑著,他借著貿易的機會,獲取了大量物資,甚至還獲得了一些火繩槍和燧發槍。得到這些東西後,他如獲至寶,立刻命令工匠研究,很快試製成功,並開始實驗戰術和列裝軍隊。

    朝鮮的遭遇也讓倭國有唇亡齒寒之憂,在他們看來,濟州島離本州和九州太近了,大明水師可以一晝夜穿過對馬海峽,兵臨九州,這引起了倭國國內對明強硬派的不滿,也引起了已經退位但是仍掌握實權的足利義滿的警惕。大明在南洋的拓展,以及在琉球、濟州島的駐軍,讓倭國有芒刺在背之感。而童海龍繞過日本列島往北行駛的行為,更是讓倭國驚出了一身冷汗,也讓足利義滿最終下定了決心。

    而其子足利義持本身就是驕傲狂妄之輩,更不願意對明廷稱臣,所以倭國同樣派出大量的商人到大明貿易,並搜集情報。倭國主要搜集琉球、台灣、鬆江(上海)、福建的情報,同樣購入了大量物資,尤其是鐵器。

    同時足利義滿下令清剿和限製倭寇的海盜行為,來換取明朝的正當貿易,以麻痹明廷。

    總體來說,大明對朝鮮、倭國的敞開貿易,並沒有收獲兩國的好感,反而壯大了兩國的實力,有些得不償失,更重要的是,兩國的火器技術上了一個台階。

    李芳遠的使者到達倭國後,幾乎一拍即合,兩國立刻形成了聯盟。朝鮮一直籠罩著滅國的陰雲,迫切希望倭國幫助他們對付明朝的水師,而沒有水師的支持,明廷想要攻占朝鮮幾乎是不可能的;而倭國也希望朝鮮能夠控製鴨綠江流域的領土,這樣倭國和大明遠隔重洋,沒有立足點,對倭國的威脅就要小得多。雖然倭國的水師遠不如大明水師,但是在足利義滿來看,這更說明了明朝水師的脆弱,明朝水師多次出海打擊倭寇,但收效甚微;但自己的水師打擊倭寇卻屢屢得手。從這一點來說,足利義滿認為阻止明軍在朝鮮登陸,不是什麽太難的事情。

    至於女真人,在平壤衛、通化衛、沈陽衛的聯手打擊下,猛哥帖木兒、李忠誠已經退往長白山一代,在鬆花江、圖們江流域蟄伏待機。李芳遠為他們提供了大量的物資,並派得力軍將幫助他們練兵。借著明廷歸化的女真的機會,猛哥帖木兒、李忠誠麾下又集結了一萬多訓練有素的騎兵了。

    而女真人退回鬆花江流域,不可避免的與在眺河上遊的馬哈木部落發生了衝突。為調節他們之間的衝突,李芳遠的使者遠赴和林與額勒伯克汗商議結盟之事,但是並不順利。

    燕王之亂中,蒙古軍損失也不小,科爾沁部落首領脫黑查戰死,其子鐵勒巴繼位,馬哈雖然僥幸逃出,但部下損失殆盡,隻有阿魯台占了先機,率先攻破了古北口,損失不大;這就給了額勒伯克汗重整黃金家族的機會,其直屬部落實力大增,而鐵勒巴、馬哈木和阿魯台也恭順了許多。經過重創之後,蒙古軍再次撤回漠北,在和林和貝爾湖一代遊牧。

    而西部的瓦剌也是戰爭紛飛,由於阿拉克、把禿孛羅戰死,所以當烏格齊決定統一瓦剌四部時,可以對他造成困擾的就隻有太平了,不過太平勢單力孤,根本不是烏格齊的對手。建文四年上半年,烏格齊擊殺太平,統一了瓦剌四部,成為名副其實的瓦剌部的首領。

    之後,在瓦剌國師王行的幫助下,烏格齊迅速整合了瓦剌四部,將自己的勢力擴展到了阿爾泰山以東,貝加爾湖一帶,與重整旗鼓的黃金家族形成了對峙的局麵,但是烏格齊卻沒有變的咄咄逼人,反而更加的謙卑小心。

    這都得益於王行的意見,他主張烏格齊采取“高築牆、緩稱王”的策略,在他看來,明廷的打擊目標必然是黃金家族,待其兩敗俱傷時,就是瓦剌出頭的時候了。所以烏格齊向明廷提出了重開馬市的要求,同時向西部的帖木兒也提出了貿易的請求。讓烏格齊驚訝的是,大明和帖木兒都沒有拒絕,這種互市極大的鼓舞了瓦剌的士氣,也改善了瓦剌百姓的生活質量,從而也提高了烏格齊的威望。

    當然,王行沒有想到的是,朱允炆對瓦剌的戒心要遠大於黃金家族,在他看來,黃金家族已經沒有了血性,很容易對付;而最難對付的是漠西蒙古,也就是瓦剌。

    雖然朝鮮使者尹朝輝對蒙古的出使並不順利,但是經過三年多的休養生息,漠北諸部逐漸恢複了元氣,所以額勒伯克汗決定避開長城,進攻遼東,搓搓大明銳氣,順便搶些布帛子女,因為根據馬哈木和尹朝輝的描述,遼東已經非常富庶,今非昔比了。

    當額勒伯克的決定傳到烏格齊耳朵裏時,他立刻有了主意,派使者去撒馬爾幹求見帖木兒,要求一起攻明,隻是帖木兒正在與土耳其交戰,無暇分身,但是答應派軍隊騷擾大明,待其征服土耳其之後,再全力攻明。

    當烏格齊得到這個消息後,立刻借著馬市商人的嘴巴,將帖木兒要全力攻明的消息透露給了主持西北軍務的李景隆。李景隆聞報大驚,火速向朝廷稟告,同時不得不答應烏格齊更加苛刻的互市要求,換取其中立。

    建文六年五月初,蒙古軍進入遼東,與女真人合流,在遼東邊城燒殺搶掠;朝鮮聲稱受到樂浪女真人侵襲,要求入境剿匪;倭寇騷擾的事件突然增加;帖木兒將要全力東進;而安南也開始蠢蠢欲動,隻有烏格齊,還在保持中立,觀察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