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字數:6534   加入書籤

A+A-




    建文六年六月三日,乾清宮,東暖閣。

    為應對四麵八方的攻勢,朱允炆召回平安、李景隆、盛庸、郭英等人舉行了禦前軍事會議,參與會議的有兵部、五軍都督府、戶部、禮部、文淵閣和軍機處的人員。

    窗外風和日麗,陽光明媚,殿內內卻氣氛緊張,眾人神色嚴峻的聽著軍機處首席大臣王度的敘述:

    “根據情報司的情報,此次行動是朝鮮權知國事李芳遠挑起的,在建文四年,其使者就分赴倭國和蒙古,挑動倭國的足利義滿和蒙古的額勒伯克,意圖聯手進攻我大明。”

    “朝鮮這兩年窮兵黷武,搜刮民財,軍隊已達二十餘萬,遠遠超過了朝鮮的國力,這顯然是要打仗的,從朝鮮的規模和地勢來說,一定是要和大明作戰。”

    “皇上,我朝目前的形勢非常嚴峻,倭寇猖獗於琉球、澎湖和福建,倭國水師陳兵於對馬海峽;朝鮮陸師和水師分別布防於平壤附近和濟州島旁;女真人集結於鬆花江流域和長白山附近,與蒙古人聯合,指日之內就會南下。”

    “蒙古騎兵遊弋於開平、大寧、宣府、大同、綏遠附近,有南侵意圖。”

    “西部強國帖木兒聚集十萬重兵東進,欲圖突破嘉峪關,進攻甘陝。”

    “安南已經來使,意圖重定界柱,並增兵邊境,有進犯企圖。”

    “西南的土司、宣慰司也有蠢蠢欲動之勢,西平侯沐晟曾經六百裏加急稟告京師,這些土司、宣慰司,似乎打算借著我朝大戰,無力顧及的時機擴大領地。”

    “所以未來幾個月甚至幾年裏,我朝四麵都會麵臨戰爭威脅,東麵的朝鮮、倭國,北方的蒙古,西部的帖木兒,西南的土司,南方的安南都有可能向我朝進攻。”

    王度說完後,向朱允炆施禮後,退了下去。

    坐在禦座之上,朱允炆將群臣的表情一覽無餘,發現武將中神情振奮者有之、神情凝重者有之;而文臣中大多表情嚴肅,欲言又止。看到這些,朱允炆笑了:“大家這是怎麽了?不過是一群跳梁小醜而已。朕召集大家過來,就是為了商議對策的,剛才王卿家介紹的情況大家已經聽到了,現在大家議一議,朝廷該如何應對?”

    群臣略微有些騷動,甚至還有人掃視了一下身旁人的臉色,似乎在尋找盟友。

    戶部侍郎夏元吉猶豫了一下,然後站了出來,施禮道:“皇上,臣想問一下王大人。”

    “剛才介紹情況時,王大人說是朝鮮的李芳遠策劃的?可有證據?”

    “這個,”王度猶豫了一下,看了看朱允炆,待看到朱允炆的示意後,才道:“夏大人,此事證據確鑿,因為李芳遠的四哥李芳幹目前就在平壤,他雖然爭權失敗,但是在朝鮮國內還是有一些實力的;另外李芳遠的所作所為,朝鮮國內並不是完全讚同,所以情報司有他們的消息渠道。”

    “李芳幹?”夏元吉沉吟了一下,拱手道:“王大人,既然如此,我朝為何早早謀劃?卻讓形勢發展到如此險惡的地步?”

    “夏大人,”王度苦笑道:“下官已經稟告了皇上,但是李芳遠反跡未萌,朝廷也無奈他何,隻能預做準備。”

    “所以朝廷已經向北平、山東、遼東征調了大量糧草和軍士,隻要朝廷一聲令下,即可擊破逆賊,還我大明邊陲寧靜。”

    夏元吉聽了之後,略微停頓了一下,突然朝朱允炆施禮,大聲道:“皇上,臣要彈劾軍機處王度等人。”

    “哦,為何?”

    “王度等人辜負皇恩,肆意妄為,將大明拖入戰火,本來很容易解決的事情,卻釀成了驚天禍事。”

    朱允炆皺了皺眉,抬手道:“夏侍郎,你說的容易解決是什麽意思?”

    “回皇上,”夏元吉挺直腰杆,斬釘截鐵的道:“臣以為,此事的起源是朝廷好大喜功,肆意開拓所致,隻要朝廷改變政策,臣以為此事可以迎刃而解!”

    改變政策?一時間,東閣內雅雀無聲,大家連喘氣都不要控製一下,不敢發出聲音,同時偷偷的觀察皇帝的臉色。誰都知道這個政策是皇帝製定的,如今要改變政策,不是要打皇帝的臉嗎?

    朱允炆臉上有些掛不住,當麵被人指責,不是什麽愉快的事情。不過作為穿越者,他有一個天然的優越感,在別人不同意自己的意見時,可以想當然認為其是老頑固,有曆史局限性。所以朱允炆並沒有勃然大怒,而是淡淡道:“夏侍郎,你認為需要修改什麽政策啊?”

    聽到皇上的話,戶部尚書鬱新暗叫一聲“不好”,果然夏元吉梗著脖子道:“臣說的就是皇上的拓邊政策,我大明土地遼闊,物產富饒,而且北平、遼東一代地廣人稀,耕種都缺乏人手,為何還要去歸化女真?三年過去了,我大明將士計有五千餘人戰死沙場,而女真叛亂的平息卻遙遙無期;樂浪府新辟之地,女真叛亂更是此起彼伏,我大明五萬將士戍守在冰天雪地之中,耗費糧草軍械無算,卻隻能推進到長白山一線。”

    “根據臣的計算,這三年來,因為歸化女真、駐軍樂浪,戶部調撥的糧草、軍械總值在白銀五百兩以上,這還是遼東、樂浪駐軍屯田的緣故,否則恐怕千萬兩都不止。”

    “朝鮮李氏自稱繼承高麗,認為樂浪為其故土,所以如今李芳遠增兵邊境,意圖收回樂浪,我朝勢必還要增兵。如今雖然國庫尚算充盈,但同時與朝鮮、倭國、蒙古、帖木兒、安南開戰,卻力有未逮,且得不償失。”

    “臣以為,隻要安撫朝鮮,放棄樂浪,放棄濟州島,那朝鮮必然感念我朝恩德,不會再起邊釁。臣願意出使朝鮮,勸服朝鮮歸附我大明,以鴨綠江為界,然後令其招撫女真,這樣女真、朝鮮則不再為患。”

    “而朝鮮一旦歸附,倭國則沒有唇亡齒寒之憂,到那時,陛下可以派使者去倭國,責成其捕捉倭寇,如此則倭寇可平。”

    “如此蒙古則孤掌難鳴,不難對付,至於安南和西南的宣慰司,隻要派使者勸慰,則自然平息,不足為慮。”

    “所以,”夏元吉跪地,拱手沉聲道:“陛下,隻要放棄樂浪,則不費一兵一卒,即可邊陲俯首,關河寧定!若臣之策不能奏效,陛下可以誅臣滿門,高懸於城門之上,以為妄言者戒,臣絕無怨言。”言畢,夏元吉行了三拜九叩大禮,然後伏地不起。

    殿中一片寂靜。

    良久,朱允炆幹笑道:“諸位愛卿,對於夏侍郎剛才所說,大家有什麽意見?”

    大家左右看看,戶部尚書鬱新首先走了出來,跪倒在地:“陛下,臣讚同夏侍郎的意見。”

    “臣也讚同夏侍郎的意見,臣願意出使倭國,勸其召回倭寇,如此我東南海疆可安!”這是禮部侍郎鄭沂的聲音。

    “臣附議!”

    “臣附議!”

    ......

    看著一地的官員,朱允炆感覺有些壓製不住自己的火氣,冷聲道:“還有嗎?”

    “臣不讚同夏侍郎的意見,此舉禍國殃民,遺禍匪淺!”突兀間,一個聲音唱起了反調。

    眾人望去,原來是戶部侍郎卓敬,他緩步走了出來,施禮道。

    朱允炆見狀大喜,立刻道:“諸位平身,聽聽卓侍郎的意見。”

    眾人起身,望向卓敬,但眼神見都不太友好。

    卓敬搖了搖頭,朗聲道:“皇上,諸位同僚,樂浪本是漢唐故地,甚至漢唐之地尚不止樂浪,朝鮮都城漢京都在其中。”

    “我朝既然立鼎中原,當然要恢複漢唐故土。下官隻想問一下諸位,朝鮮說那是他們的故土,所以他們要收複。”

    “那麽樂浪是不是我們的故土?我們為什麽要放棄?我們泱泱大國,誌向難道還不如小小的朝鮮嗎?朝鮮有恢複故土之誌,我們為什麽沒有?為什麽要退讓?”

    “下官請問諸位,蒙元曾經奄有華夏,所以屢次擾邊,難道我們要放開長城,讓其恢複故土嗎?再者女真曾經占領北方大部,遼東更是其故土,難道我朝要放棄遼東嗎?”

    “朝鮮要樂浪,我們答應了,如果他再要沈陽呢?我朝如何答複?”

    卓敬的話簡單平實,但是卻鏗鏘有力。武將們紛紛出列,支持卓敬的意見。

    徐輝祖更是道:“陛下,末將以為絕對不可以退讓,小小一個朝鮮就敢威脅我大明,如果再有小國效仿,我朝該如何應對?”

    “所以末將以為,此例決不可開,大明不僅要讓其感受到天朝上國的仁慈,還要知道我大明將士的弓箭和長刀!”

    “是,此例決不可開!”

    “末將願領兵踏平朝鮮,獻俘闕下,以威懾諸藩屬國。”

    ......

    看到武將群情激奮的場麵,夏元吉、鬱新對視一眼,然後鬱新走了出來,滿臉堆笑道:“卓侍郎、諸位將軍,你們的話確實非常振奮人心,但是打仗是要死人的,是要耗費錢糧的,如今各方大軍壓境,難道諸位能保證必勝?”

    ......

    “如果不能必勝,則開戰有何意義?”

    諸位將軍語塞,不知該如何對答才好,戰爭誰也沒法保證必勝,而且這次戰爭是要越過長城,在遼東、朝鮮和海上作戰,變數就更多了。

    但是仍然有人不服氣,剛剛從西北召回的曹國公李景隆出列道:“陛下,鬱大人所言差矣。打仗不存在必勝的說法,末將以為,隻要有七八成的把握,就可以開戰了,剩下的就是將士的武勇和臨陣發揮了。”

    “至於這次,雖然蒙古、朝鮮、倭國、帖木兒來勢洶洶,但末將以為,皆是不堪一擊。”

    “朝鮮撮爾小國,擁兵二十餘萬,其裝備和戰力都遠遜於我軍,加之我軍有水師支援,擊敗朝鮮,把握是比較大的。”

    “倭國可能以為我朝拿倭寇沒辦法,就敢與我朝開戰,但是正麵作戰和倭寇的襲擾不同,我大明水師實力遠在其之上,如果倭國真要開戰,那是自取滅亡。”

    “蒙古從洪武二十八年的漠北之戰到燕逆之亂,其損失兵力在十五六萬以上,現在才過了數年,即使其人數恢複了,但是戰力卻不可能恢複。所以我軍也有取勝的把握。”

    “帖木兒實力雖強,但是其從撒馬爾幹出發,遠涉沙漠,等到達我嘉峪關,必然是強弩之末,可以輕鬆擊退。而且據末將所知,兩個月前,帖木兒還在極西之地作戰,沒有在撒馬爾幹,無暇東征,所以其來襲之師最多是偏師,甚至很可能是子虛烏有。”

    “至於女真、安南和諸宣慰司,隻是土雞瓦狗而已,不值一提。”

    “所以,”李景隆拱手道:“陛下,此次作戰,我朝勝算很大,臣讚同卓大人的意見,既然他們要打,我們大明就奉陪。困難再大,難道還能大過先帝驅逐元兵不成?”

    看著侃侃而談的李景隆,朱允炆有些詫異,他發現這個李景隆有了一些變化,應該是做過不少功課的,敘述還是蠻有道理的。朱允炆心下暗喜,絕對重用李景隆,這個人可以用來與文官係統吵架啊!

    ......

    最後,朱允炆抬了抬手,沉聲道:“諸位,戰爭既然不可避免,那麽朕決定,開戰!”

    “皇上聖明!”

    “皇上聖明!”

    ......

    “好,朕的將軍們,朕給你們的目標是攻滅朝鮮、歸化女真、擊潰蒙古,徹底杜絕遼東的隱患!能做到嗎?”

    “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