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北上

字數:4478   加入書籤

A+A-




    禦前軍事會議結束的第二天,眾將離京,朱允炆親自送到金川門外,賜酒壯行,眾將全身披掛,皆慷慨而別。

    這是一場波及東亞幾乎所有國家的大戰,朱允炆非常謹慎,經過仔細考慮,他做了如下部署:

    毅國公平安坐鎮遼東,督安平伯李遠、宋瑄、王忠、吳升、熊海等人擊潰蒙古,歸化女真,令女真人限期歸附,否則殺無赦。

    魏國公徐輝祖坐鎮北平,督武定侯郭英、曹玉書、郭鑰等人進駐開平,擇機北上,阻截蒙古軍的歸路,與平安合兵,力求消滅蒙古軍主力。

    曆城候盛庸坐鎮平壤,督安遠伯瞿能、張倫、張輔等人攻滅朝鮮,遼東水師、山東水師歸其統轄。

    西寧侯宋晟統轄甘州、肅州等西部精銳,坐鎮嘉峪關,抵抗帖木兒的入侵,並密切注意瓦剌烏格齊的動向。

    雲南的西平侯沐晟,統帥雲南、廣西駐軍,密切注意安南的動向,禦敵於國門之外,以防守為主。

    航海侯張赫之子張榮任伏波將軍,統轄福建水師、浙江水師、長江水師巡視海疆,阻止倭寇登岸。

    曹國公李景隆巡視東南沿海諸衛,編練軍士,阻止倭寇登陸。

    大軍的糧草軍械主要通過海運,由都督僉事朱信、宣信負責。

    北平駐軍的糧草轉運由布政使練子寧負責,海運到達直沽,然後沿運河北上北平和沿灤河北上開平。

    遼東駐軍的糧草轉運由布政使程本立負責,海運到達大連後,再沿陸路北上。

    朝鮮駐軍的糧草轉運由駙馬都尉梅殷負責,但大部分運輸最終還是落在遼東水師和山東水師身上,因為朝鮮的道路條件太差了,陸路運輸困難。

    最後,朱允炆下旨改北平為北京,為就近指揮北方戰事,十日後將移駕北京,耿璿帥五萬禦林軍擔任護衛,軍機處、文淵閣和六部官員隨行;同時令太子朱文奎監國,由戶部尚書鬱新、兵部尚書齊泰、開國公常升輔佐。

    聖駕不日出京,且改北平為北京的消息傳出後,百官嘩然,紛紛到午門外請願,欲阻止皇帝北行。不久之後,國子監的學生聞也紛紛趕來請願。

    正在乾清宮批閱奏章的朱允炆聞報後,也有些頭痛,他想了想,叫過劉振:“劉振,你去午門一趟,讓他們選出十名代表出來,到這裏來見朕,朕在這裏,聽聽他們的意見。”

    “是,皇上。”

    過了兩刻鍾的時間,劉振留著十個人走了進來,從衣服上看,有六名低級官員,四名學子,但都非常年輕,一個個精神抖擻,鋒芒畢露,進來之後,齊聲跪倒施禮。

    朱允炆笑了笑,道:“大家都起來吧。”

    “謝皇上!”

    “朕聽說你們在外麵請願,所為何事?”

    “皇上,”一個身材短粗、皮膚黝黑、眼睛細小的胖子站了出來,躬身道:“臣翰林修纂王艮,聽說皇上要遷都北平,切切以為不可。由於事態緊急,加之小臣官職低微,無法麵見皇上,所以才不得不在午門外請願。”

    “王艮?”朱允炆笑道:“朕記得你,你是前年的進士,也算朕的門生了,說說你的道理吧。”

    “皇上容秉,大明定都金陵,雖然有偏安之虞,但確是萬全之策,不易遷都北平。”

    “從防守上,北平不易為都,其地過於接近胡虜,它雖然有燕山、長城阻隔,卻地勢狹窄,無法回旋,一旦胡人越過長城南下,京師被圍,皇上必然號召天下勤王,如果胡虜勢強,則我援軍易被各個擊破,最終京師還是不守;如果胡虜勢弱,則我勤王軍勞師遠征,糧草無著,到達京師後,胡虜遠去,不僅勞民傷財,還會破壞京師附近民力,如此往複,則民力盡矣。”

    “而金陵則不同,先帝為防止胡虜入侵搭建了三條防線,第一條為長城沿線,第二條為黃河沿線,第三條為長江、淮河沿線,這樣即使胡虜南下,也會受到多條防線的阻隔,朝廷就有了足夠的準備時間,從這一點來說,金陵要優於北平。”

    “從糧草上來看,北平附近無力供養大軍,必然需要漕運、海運支撐,如此耗損民力,臣竊以為不值;而金陵不同,土地肥沃,物產富饒,養軍甚易。從這一點來看,金陵也優於北平。”

    “所以,臣以為,不適合遷都北平。”

    聽著王艮的話,朱允炆心中暗驚,這個王艮長相確實差了一些,所以沒有點其為狀元,現在看來,自己犯了以貌取人的錯誤。王艮的描述與明朝末年,滿清入關的情形非常類似,隻是,朱允炆轉念一想,如今大明鼎盛,王艮怎麽會想到胡虜入關呢?難不成也是一個穿越者?

    想到這裏,朱允炆仔細的觀察了一下王艮,卻什麽都看不出來,也許是修纂《太祖實錄》聯想到的吧。朱允炆思考了一下,問道:“剛才王艮所說,大家有何意見?”

    眾人想了想,紛紛點頭稱是,唯有一個年輕的貢生沒有點頭,臉色有些猶豫。見此情形,朱允炆笑了笑,指了指他道:“這位學子,你有不同意見?”

    “陛下,”貢生拱手施禮道:“學生乃監生陸長生,有一些不一樣的想法。”

    “說來聽聽。”

    “北平曾經是遼之南京、金之中都、蒙元之大都,它們的共同點就是掌控了遼東和草原,但一旦無力掌控,就會有肘腋之患,如遼亡於興起於遼東的金,金亡於興起於草原的蒙元,所以北平建都存在致命的弱點,那就是遼東和草原的威脅。隻有掌控了遼東和草原,北平才會是比較理想的建都之處。”

    “陛下英明神武,學生相信陛下一定可以掌控草原和遼東,但是陛下的子孫呢?後世的皇帝能否做到呢?一旦做不到,就會出現遼、金麵臨的問題。”

    “所以,為後世子孫計,為了大明的長治久安,學生希望陛下謹慎考慮遷都之事。”

    陸長生的話讓朱允炆陷入了沉思,不得不說陸長生說的很有道理,前世的大明同時應對遼東和草原的威脅,顧此失彼,最終被遼東的女真所滅。

    但是,如果一直定都金陵,那麽一旦有變,後世子孫恐怕會輕易放棄黃河以北的土地,當年土木堡事變時,朝臣就打算南遷,那樣大明就是另一個宋朝了。

    盤算了一會兒,朱允炆道:“諸位,還有別的想法嗎?”

    “沒有了!”

    ......

    朱允炆看著王艮、陸長生等人,笑道:“諸位,此次朕並不是要遷都,隻是為了就近指揮北方戰事,另外自燕逆叛亂以來,北平民生凋敝,朕也需要親自巡視一下;至於遷都與否,朕還要考慮一下。”

    “今日得見諸位,朕心甚慰,朕想讓諸位隨朕一起北上,你們可願意?”

    “臣等願意。”眾人跪倒謝恩。

    “好了,你們下去吧,讓午門外的朝臣、學子散了吧。對了,陸長生!”

    “學生在。”

    “你可以聯係一些學子,看是否有願意隨朕北上的,朕在北平要待半年左右,應該有不少事情需要他們幫忙!”

    “好的,學生領命!”

    ......

    眾人回到午門後,就向學子們宣布了皇上不是要遷都,隻是為了就近指揮戰事和巡視北平之地的消息,讓大家不用擔心。另外陸長生也宣布了皇上需要人手跟隨去北平的消息,號召大家同去,眾學子議論紛紛,各自打著盤算。

    雖然朱允炆讓禮部盡量簡化儀仗,到最後仍然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才離開京師北上。

    工部尚書宋禮這兩年不僅浚通了會通河,還規劃了漕運製度,另外在北平附近完成了引白壯潮工程,將白河水引入潮河,極大的便利了密雲諸衛的糧食運輸,也節省了民力,受到了朱允炆的明令嘉獎,並賜京城大宅一套。

    當朱允炆沿運河北上時,北方戰事已經開始,而朝鮮的李芳遠正處於焦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