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相持
字數:4261 加入書籤
朱允炆的策略其實是典型的農夫思維,修建籬笆,防守反擊,逐步蠶食,決不冒險。而其部下如平安、盛庸、徐輝祖等人也慢慢習慣了他的這一套思維。到目前為止,這套策略還是比較成功的,所以反對聲音並不多。
為了解決糧草問題,朱允炆除了命令江南海運糧食到遼東外,還實行開中法,鼓勵商人運糧到東北;為安定人心,他將自己的親弟弟朱允熞由衡王改稱吉王,就藩長春,賜田五萬畝,年俸一萬石,賜三護衛;令沈王朱模就藩沈陽,賜田一萬畝,年俸一萬石,賜兩護衛。
當然長春現在連個影子還沒有呢,更不用說王府了。即便如此,朱允炆也命令弟弟立刻趕到沈陽,就近熟悉情況,隨時準備就藩。
這道聖旨一出,朱模不敢說什麽,但是朱允熞卻非常不滿意,跑到母親呂太後那裏哭訴,說皇帝哥哥欺負他,呂太後得知後立刻火冒三丈,朱允熞是她的親生兒子,和封到台灣的朱允熥還是不一樣的。所以呂太後隨著朱雲鏗一起來到了北平,一同前來的還有朱允炆的嬪妃,而皇後馬慧還是坐鎮京師,輔助太子朱文奎監國。
但是,朱允炆已經做了六年的皇帝,早已胸有成竹,呂太後也無可奈何。最後,呂太後要求增加朱允熞的俸祿,並且要求允許朱允熞年年來朝。這些條件朱允炆自然應允,將其俸祿增加到兩萬石,允許其年年來朝,不受藩王三年一朝的限製。
當然朱允熞去長春,並不是指望他發揮什麽作用,更多的是一種示範意義,展示朱允炆開拓東北的決心,這無論對軍事行動還是經濟建設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蒙古人以馬哈木為統帥,阿魯台、鐵勒巴、蘇木為副帥,分兵兩路,進入東北。其中阿魯台、鐵勒巴從兀良哈舊地---眺兒河、嫩江流域進入東北;馬哈木、蘇木從通遼附近進入東北。
馬哈木、蘇木率軍到開平下轉了一圈,和徐輝祖發生了小規模衝突,然後就轉向東北。徐輝祖見此情狀,立刻請命直搗貝爾湖,卻被朱允炆否決。朱允炆令其操練兵馬,隨時準備支援遼東。
針對蒙古人的入侵,平安命令在鐵嶺至通化一線依山沿河建立壁壘,共計二十餘個,每個壁壘放置守軍兩百人,裝備火槍、火炮和手雷。遇到蒙古人入侵劫掠後,不許出戰,隻要燃放烽火求助即可,遼東的騎兵也整裝待命,隨時準備支援。
這種簡單的戰術立刻讓蒙古軍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困境,此時的遼東半島遠不如後世發達,其最發達的地區不過在鐵嶺、沈陽以南的半島地區,如果被阻擋在鐵嶺、通化以外,那蒙古人就隻能靠打獵為生了。而且鐵嶺、通化一線河流縱橫,丘陵遍布,不適合騎兵作戰,更適合步兵攻堅,這樣的地形不利於蒙古人,而有利於明軍。
況且明軍的核心地帶集中在沈陽、鐵嶺、撫順、遼陽、大連等幾個城池,這些城池是不可能攻克的,而且明軍還在源源不斷的朝遼東增兵。
不能攻克大城,那就隻能劫掠野外了。但這同樣存在問題,大城附近的多是漢人,有明軍的保護,而在大城較遠的地方,則主要是女真人,可女真人大多窮困,除了歸化後,朝廷撥來的一些口糧外,別無他物。而蒙古人是打著支援女真人的旗號來的,劫掠援助對象似乎有些不太好。
但是人總是要吃飯的,很快,劫掠歸化女真人手裏的口糧,就成為了蒙古軍和女真軍的共同選擇。但和蒙古人不同,女真軍不僅劫掠同族的糧食,還逼迫他們遷移,加入自己的行列;但是這種做法反而激起了歸化女真的反抗,雖然當初他們也反對歸化,但是真正歸化了卻覺得也不錯,朝廷分給了他們土地,幫助他們建造房屋,並分配給他們口糧,隻要有了身份牌,就可以享受明人的待遇,甚至還可以得到明軍的保護,這還有什麽不滿足的呢?
經過一段時間的爭奪,蒙古軍和女真軍都退出了通化以北,因為在半島的狹小地獄裏作戰,他們根本就不是對手,裝備精良的近衛騎兵第一軍威震遼東,所向披靡;邵雲的近衛步兵第七軍更是靜如銅牆鐵壁,動則無堅不摧。
……
通化城,征北副將軍行轅。
大帳裏寂靜無聲,安平伯李遠正在閱讀書信,旁邊的王忠、熊海等人肅立兩旁,目不斜視;而堂下跪著一個渾身女真打扮的瘦弱男子,其頭頂四周剃光,中間紮著小辮,充滿了喜感。
過了好一會兒,李遠放下書信,笑道:“這位使者,你叫什麽名字?”
“回將軍大人,小的叫阿爾哈圖!”
“阿爾哈圖?”李遠疑惑的轉頭望了望長史韓子光。韓子光低頭道:“是計謀的意思!”
“嗬嗬,”李遠笑了笑,然後舉起書信道:“阿爾哈圖,猛哥帖木兒是什麽意思?他不是已經成為那個李芳遠的西海王了嗎?怎麽想起來給本將軍寫信了?”
“將軍您說笑了!”阿爾哈圖伏地叩首道:“李芳遠不過跳梁小醜,沐猴而冠而已,猛哥大人隻是與其虛與委蛇而已,大人是一心向著大明啊!”
“一心向著大明?”李遠突然厲聲道:“那猛哥帖木兒為何夥同蒙古軍劫掠我大明百姓,圍攻我通化城?”
“將軍大人明鑒!將軍大人明鑒!”阿爾哈圖連連叩首道:“我家大人人單勢孤,孤掌難鳴,青海王,啊,不是,是李忠誠掌握兵權,另外還有蒙古人強迫,我家大人也不得不裝個樣子。”
“但我家大人身在曹營心在漢啊,絕對沒有親自劫掠過百姓,而且也命令部下不得傷害大明百姓性命!這都是事實啊!請大人明察!”
李遠沉默了一會兒,突然“啪”的拍了一下桌子,冷聲道:“胡說八道!猛哥帖木兒分明是看到漢城已破,李芳遠窮途末路,想找後路吧?”
“大人明鑒啊,並非如此,我家大人一直打算歸順大明,隻不過沒有找到機會。如今李芳遠勢窮,李忠誠膽喪,我家大人覺得時機成熟,才特地來向大人乞降。”
“乞降?”李遠笑道:“可以啊,本將軍準了,猛哥帖木兒什麽時候來啊?”
“這個,”阿爾哈圖有些猶豫道:“大人明鑒,猛哥大人很願意單身前來,但是他還有不少忠誠的部下,都是心向大明的忠臣,所以大人的意思是……”
“是什麽?”
“大人希望能夠立下戰功,再來投降!”
阿爾哈圖本想等著李遠問話,卻發現李遠一臉的不耐煩的道:“不願意投降就算了,本將軍也不稀罕,你走吧。”
“不,不,不!將軍大人,猛哥大人掌控的兵力已經有八千之眾,與李忠誠的兵力相差無幾,而且蒙古軍已經西移,隻要大人出兵攻擊李忠誠,我家大人就可以在後方起事,一舉消滅李忠誠。”
“什麽?”李遠霍然站了起來:“蒙古人西移?去了那裏?”
“大人,是這樣的,現在蒙古軍與女真軍發生了分歧,李忠誠主張攻擊通化,然後越過鴨綠江,攻擊樂浪府,支援李芳遠;而蒙古軍遠來無功,已有退卻之意,所以兩軍已經分兵,他們已經往鬆花江方向撤退,似乎有回草原的傾向!”
李遠緩緩坐了下來,道:“蒙古人暫且不論,猛哥帖木兒的計劃是什麽?”
“我軍現在駐紮在通化東北,長白山東麓,將軍可以趁夜出擊,李忠誠必然猝不及防,猛哥大人就可以從後麵起兵,一舉殲滅李忠誠。”
“然後再以我家大人為前驅,誘蒙古軍入伏,大人可以通知平安將軍,一舉將蒙古軍殲滅,這樣遼東可以一舉而定!”
“一舉而定?”李遠大喜,指著地圖道:“李忠誠好解決,蒙古軍呢?在哪裏伏擊他們比較好?”
“請大人允許小人在地圖上指一下。”
“沒問題,你起來吧。”
“大人請看,這裏是遼河的源頭,水草豐美,物產富饒!”阿爾哈圖敲了敲地圖,道:“蒙古人的大帳一直設在這裏,是個伏擊的好地方!”
李遠及賬中諸將望了過去,那個地方,後世被稱為遼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