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整合
字數:4751 加入書籤
在足利義滿看來,澀川滿賴並不適合披堅執銳、號令大軍,這一點從他擔任九州探題時輕易放棄九州,寧願去闖暗流洶湧的豐後水道,也不願意去麵對洶洶而來的明國大軍,就可以看得出來。
但是,經過這種挫折的澀川滿賴,卻被足利義滿發現了他的另一方麵才能,也就是作為策士,為主家出謀劃策的才能;而且澀川滿賴丟失九州,可謂罪不容誅,義滿覺得隻要自己保護他,他就不會有二心,當然,必要的小心還是需要的。
......
在足利義滿整合軍隊的同時,征倭軍同樣在進行整合。
根據皇帝朱允炆的昭命,成立海東行都司,下轄倭國全部,都指揮使為楚智,監察使為陸長生,近衛第六軍指揮使邵雲接任征倭軍參謀長,第六軍參謀長梅新田接任軍指揮使。
但目前征倭軍隻控製了築紫島(九州島)和伊予島(四國島),所以隻能先設立十三個衛所,基本疆域與倭國封國相似,楚智和陸長生隻做了微調。
十三衛中,倭人將領有兩個,分別薩摩衛僉事少貳貞賴和日向衛僉事李從善;朝鮮將領有兩人,分別是肥前衛的許保和土佐衛的金南軒;其餘九衛則全部是漢將。
按照慣例,十三衛中還設立了屯田使,兼任監察使。
衛所設立,其實是一個很殘酷的過程。衛所設立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外來軍戶,一種是圈民為軍。
前者常見於開疆拓土之時,比如洪武帝北伐之時,北伐大軍會逐漸化整為零,分布到各地生根,成為當地衛所的一員。這種情況是比較好的,因為當地有太多的無主荒地,足夠設立衛所,這樣無論對恢複生產,還是對士兵本身,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但是,還有另外一種情況,那就是設立衛所的地方沒有荒地,但是由於某種原因必須設立衛所,那就需要剝奪當地百姓的土地,百姓失去土地,變成流民,可謂淒慘之極。
至於圈民為軍,弊端就更多了,首先民戶轉軍戶,並不是那麽輕鬆愉快;其次,民戶土地數量遠不如軍戶,所以為了達到衛所的規模,附近百姓的土地也會被剝奪,他們同樣會失去土地,成為流民。
無論何種原因,設衛造成的流民都是社會穩定的最大威脅。
所以,在大明統一之後,洪武帝對於新設立衛所是非常謹慎的。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後,情況有所不同,綏遠、東北、朝鮮各地新設立衛所的數量已經超過五十,但總體上並沒有出現什麽問題,因為即使失去了土地,其他地方還有足夠的土地,所以隻要遷移過去就可以了,比如東北新開拓的衛所,就有不少朝鮮遷移過去的百姓。
海東行都司的衛所設立,其實是一個比較殘酷的過程。
衛所的部分兵員來自於福建、浙江一帶,那些地方山多地少,流民較多,朱允炆有意識的將其遷走一部分,緩解一下社會矛盾;除此之外,還有部分兵員來自於遼東的女真、投降的蒙古人,甚至還包括一些朝鮮人,倭人數量相對要少得多,隻有一萬多人。
但是,九州之戰,投降的倭軍就有三萬人之多;四國之戰,投降的倭軍也有八千多人,合計起來差不多有四萬人。
對於這些人,盛庸很是頭疼,不可能全部殺掉,但全放掉也不合適,所以就全交給了監察使楊榮,而瞿陶則被瞿能派過來,擔任俘虜營的管理工作,同時作為楊榮的副手。
瞿陶對接受這個任務很不樂意,去找父親瞿能,卻被父親教訓了一番,隻得怏怏不樂的接受了任務。
而楊榮對這個差事則非常高興,因為他很早就考慮過這種情況,想好了多種對策,正好試一下是否可行!
首先,楊榮將他們按照地域分成十三部分,召開訴苦大會,號召普通百姓對武士、貴族的暴行進行控訴,楊榮打算通過這種方式,瓦解倭國固有的階級體係。
這個過程是相對緩慢的,普通百姓最初是比較膽怯的,他們不相信明軍真的能主持公道,而且也擔心貴族報複,所以楊榮很快的引入了密告製度,會寫字的可以寫匿名信,不會寫字的可以私下裏找明軍申訴,這下子如同打開了潘多拉盒子,俘虜營中告密橫行,貴族、武士人人自危,不斷的有人被拉出去砍頭,其中冤死的也不在少數,因為掌握生殺大權的明軍傾向性比較強,隻要平民能夠找到人證、說的合理,基本上貴族、武士就死定了。
某些貴族、武士們聚集起來,打算反抗,卻被很快破獲,因為楊榮還規定,立功的話,可以免死!
少數成功串聯起來的,也被明軍迅速鎮壓,瞿陶心中的火氣正無法發泄,所以隻要被他抓住了,全部活埋。
逐漸的,貴族、武士們陷入了絕望。
訴苦報仇持續了一個月,處死的貴族、武士、惡霸差不多有三千多人,楊榮覺得差不多了,就將其叫停了;在那一天,某些百姓後悔不已,某些貴族、武士卻無比的慶幸。
然後,楊榮舉行了擂台比武,他拋出一千個小旗、兩百個總旗、一百個百戶、十個千戶的職位,不分貴賤,勝者得之,這下子在整個俘虜營中掀起了渲染大波,平民們不敢相信,議論紛紛,貴族、武士們則麵麵相覷,繼而沉默不語。
為避免造成混亂,楊榮對倭人先進行了一次初選,都是近衛軍規定的科目,比如舉重、負重奔跑、俯臥撐、跳遠等等項目,倭人的營養、身高普遍不如明人,所以淘汰率非常高,最後勉強留下了一萬多人,這些人獲得了爭奪軍職的資格。
讓人驚奇的是,許多貴族、武士竟然被淘汰掉了,對於這種情況,楊榮隻是微微一笑。
最後為了公平起見,楊榮又對擂台比賽做了嚴格規定,小旗比試隻能使用木棒,總旗比試隻能使用樸刀、長槍,百戶、千戶比試才可以自己選擇武器,比如倭刀等各種怪異的武器。
而且楊榮還規定,無論任何人,都必須一級一級的打上來,禁止插隊。
這引起了某些武士、貴族的強烈不滿,但是楊榮堅持,他們也沒有辦法。
對於楊榮的布置,瞿陶有些擔心,他覺得如果所有倭人都不願意比試,怎麽辦?
對於這一點,楊榮隻是笑著道:“不可能,隻要是人,見到利益,沒有不去爭奪的。”
果然,經曆了開始的扭扭捏捏,倭人很快瘋狂起來了。
其中以小旗的爭奪最為激烈,使用木棒作為武器,貴族、武士的優勢大大抵消,另外貴族、武士們的身體素質雖然要好一些,但是他們的上進心、吃苦耐累的程度要差一些,所以貴族、武士失敗的也不在少數。
當開始使用兵器的時候,平民的劣勢就體現出來了,並非他們能力不夠,而是心理素質不行,他們畢竟沒有殺人的經驗,而貴族、武士們則經驗豐富,他們成年後經常趁著夜晚到偏僻小路上,將經過的行人斬首練膽,一般要達到斬首十次才算合格。
等到了百戶階段,貴族基本上都消失了,隻剩下武士和平民了。
這時候,武士發揮出了他們的優勢,長刀翻飛,血光四濺,殺人如麻,平民紛紛倒在他們刀下。當然武士們也是不得已,人的體力是有限的,他們如果不震懾挑戰者,他們遲早會被耗死。
最終一百個百戶名額,武士隻占了四十多名,因為平民中也有一些強者,隻不過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機會成為武士而已。
擂台大賽一共進行了五天,達到了楊榮想要的效果,但是死傷有點多,有一千三百多人受傷,死亡兩百多人。
經過甄別,楊榮遞補了六百多人上來,補充缺額人員。
.....
這些挑選出來的倭人精銳被分散到各個衛所中,剩下來的俘虜及其家眷則被分批遷徙到朝鮮、台灣和海南島,作為軍戶,參加當地屯田。
同時,海東行都司開始設立十三個衛所,衛所對應土地上的倭人大部分被遷走,少部分精壯編入衛所,為大明效力。
而這些失去土地的倭人,楊榮給了他們兩個選擇,可以去朝鮮,路費、安置費全都有,同時還可以獲得土地耕種;當然也可以去本州,隻不過其中的風險就要他們自己承擔了。
最後築紫島的大部分倭人選擇了去朝鮮,少部分人扶老攜幼,前往下關,然後渡過下關海峽,來到本州;伊予島的倭人則大部分選擇前往本州,投入足利義滿的懷抱,少部分輾轉坐船前往朝鮮、東北等地。
經過殘酷的整合,築紫島、伊予島的治安情況大大好轉,山賊草寇逐漸失去了生存空間,而足利義滿的間諜活動範圍也嚴重受限,作用越來越小。
時光飛逝,已經進入了建文九年的七月份,盛庸依然按兵不動,足利義滿仍然在整合、觀望。(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