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鐵路規劃
字數:4541 加入書籤
在準備徹底解決倭國的同時,朱允炆對邊鎮進行了大調整。
在東北待了兩年的開國公常升奉調回京,主持中軍都督府;坐鎮西北的毅國公平安回京述職後,前往北京坐鎮,防止蒙古軍南下。
朱棣叛亂被平定後,北平改稱北京,北平布政使司、北平都司、北平行都司分別改為河北布政使司、河北都司和河北行都司。
平安到任後,朱允炆命其前往熱河上營築城,取名承德,同時河北行都司改名熱河都司(依然隸屬河北都司管轄),這很可能會觸動周圍蒙古部落的神經,所以需要平安這種大將坐鎮。
河北都司郭鑰奉調回京,擔任軍機處行走,河北都司由原近衛第一軍指揮使張倫接任。
新任熱河都司為張瀚北,他就是盛庸麾下有名的悍將——“皂旗張”張悍天,他在平定朝鮮時立下戰功,被賜封子爵,但禮部在冊封時覺得這個名字有點太那個了,朱允炆知道後也覺得有些不舒服,就將其賜名張瀚北。
原綏遠都司宋瑄調任陝西都司,原第五騎兵軍指揮使龍凱接任綏遠都司。
陝西行都司改名甘肅都司,原近衛第九騎兵軍指揮使張輔任甘肅都司,依然隸屬陝西都司。
原遼東都司吳升調任朝鮮,任朝鮮都司,海東都司歸屬其指揮。
遼東都司由第三騎兵軍指揮使王忠接任,黑龍江都司由近衛第八騎兵軍指揮使熊海擔任,吉林都司由安平伯李遠擔任,遼東都司、黑龍江都司統歸吉林都司指揮。
長興侯耿璿前往東北,接替常升,坐鎮長春,轄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和朝鮮北部。
原湖廣都司譚遠調任雲南,擔任雲南都司;近衛第二步兵軍指揮使曹玉書調任廣西,擔任廣西都司。
原貴州都司何福調任總監察部,擔任監察侍郎,莊得接任貴州都司。
除此之外,朱允炆還對情報部門進行了改組,其中情報司改稱軍情局,隸屬總參謀部;安全司改稱安全局,隸屬皇帝;調查一司、二司改稱調查一局和調查二局。
忠貞伯宋承平免去安全局局長職務,調任湖廣都司僉事;軍情局局長鐵無塵調任海東,擔任海東都指揮僉事......
......
總之,經過這次調整,老將紛紛調入京師,擔任閑職;近衛軍指揮使——武學的第一批學員中的佼佼者紛紛晉升為中將,同時晉升為都司,執掌邊疆兵權;同時,新一代近衛軍指揮使也紛紛成長起來,他們都是武學(現在的陸軍大學)培養出來的,文化水平和專業程度上,都有較大的提高。
通過這次調整,朱允炆將軍方將領五年調任和士兵七年複員製度化和規範化,最大限度的減少了將領擁兵自重的可能。
......
征倭雖然很重要,卻並不是朱允炆的第一要務,他最看重的是開拓東北,當然如今的東北還包括朝鮮在內。
耿璿前往東北,是為了繼續整合東北的軍隊,同時也是為了從側翼威脅蒙古。
自瓦剌西撤後,蒙古草原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如今的蒙古已經分為東西兩個部分,和林以西為瓦剌,以東為黃金家族屬部,首領為祥元汗地保奴。
瓦剌西歸後不久,大首領烏格齊病逝。自統一瓦剌四部後,烏格齊的身體一直不好,在地保奴返回草原後,烏格齊自覺不久於人世,所以放棄了與地保奴爭雄的想法,率部西歸。
繼位為大首領的額色庫,采納了國師王行的建議,於建文八年,向明朝派出使者,請求冊封和互市。
綜合各方麵的考慮後,朱允炆派使者冊封額色庫為“恭睿王”,互市地點設在哈密,不許進入嘉峪關。
同時朱允炆還對茶馬互市政策做了調整,除了茶馬司之外,允許商人攜帶茶葉前往哈密交易馬匹,但對出關的茶葉和入關的馬匹征收重稅,用以補貼邊防。
得到敕封的額色庫非常感激,上表願意征討東部蒙古,卻被朱允炆拒絕。相反,朱允炆以對大明使者不恭之名,令其征討帖木兒汗國,同樣的征討令也發給了東察合台汗國。
而帖木兒汗國也正在發生一些變化,皮爾汗雖然打敗了自己的弟弟哈裏勒,卻對遠在赫拉特的叔叔沙哈魯無計可施,偌大的帖木兒汗國正麵臨著分裂的風險。
為此,皮爾不惜派人向明朝稱臣,希望獲得明國的支持,但明國的態度很曖昧,沒有明確的態度。
建文九年三月,平安離開西北,調任河北。
四月,東察合台汗國首先動手,打著恢複故都撒馬爾幹的旗號,與帖木兒汗國開戰;五月底,瓦剌騎兵繞過天山,從北麵對帖木兒汗國發動進攻。
麵對嚴峻的局麵,皮爾接受臣下的建議,與沙哈魯言和,將防備沙哈魯的兵力調回,與東察合台汗國和瓦剌軍隊展開了激戰,戰況一時陷入了膠著之中。
......
而東部的地保奴,則是另外一種景象。
瓦剌西撤後,地保奴剛開始的時候倒是勵精圖治,戰戰兢兢。一方麵他派使者前往明朝,要求互市,同時約束蒙古騎兵不許靠近明國邊關;另一方麵,則派人打探瓦剌的動向,唯恐瓦剌卷土重來。
為了征伐倭國,朱允炆同意了其互市的要求,同時嚐試冊封他為“順義王”,地保奴倒是想接受,但大部分蒙古部落卻堅決反對,隻能不了了之。
烏格齊辭世的消息傳到東部蒙古時,地保奴興奮萬分,不顧臣屬的反對,下令大慶三天。
之後不久,地保奴收到了薩木爾的信件,信上說額色庫得到了明廷的冊封,想要東征蒙古,為朝廷獻捷。
麵對額色庫的威脅,地保奴和屬臣們麵麵相覷,無計可施。
最後,地保奴接受了朱允炆的冊封,接受了“順義王”的封號,但同時,卻引起了東蒙古部落的離心。某些部落西進,尋求瓦剌的保護;某些部落北上,尋找新的草場;同時還有一些部落南下,接受明朝的管轄。
鑒於這種情況,朱允炆將平安調到河北,主持設置熱河都司事宜,當然平安離開西北,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讓東察合台汗國、瓦剌能夠放心進攻帖木兒汗國。
......
想要建設東北,鐵路是必不可少的。
大連到沈陽,以及浦口到開封的鐵路通車運營不到兩個月,所有人都意識到鐵路的優勢,物資調撥的速度和效率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各地紛紛要求修建鐵路,其中以江南和東北的官員最為踴躍。
為此,朱允炆從善如流,設立了鐵道部,第一任尚書為原工部尚書嚴震直。
根據東北各級官員的建議以及實地勘測,建文九年六月十五日,嚴震直拿出了東北鐵路的規劃圖。
根據他的規劃,大連到沈陽的鐵路修通後,將繼續向北延伸,經四平、長春,抵達長春後,分為三線,一線向西北,經鬆原,抵達白城,從白城可以對漠北蒙古發起進攻;一線向東北,抵達黑龍江布政使司治所哈爾濱;一線向正東,到達海邊,那個地方生產海參,當地人稱之為“海參崴”。
當聽到嚴震直提到海參崴時,朱允炆差點跳起來,這是後世華夏人、東北人永遠的夢啊,東北遼闊無邊、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卻沒有真正的出海口,隻有位於遼東半島的大連勉強可以算一個,但卻被朝鮮半島、倭國列島層層阻隔,無法麵向大洋。
朱允炆的異樣沒有人注意到,諸位文臣武將都沉浸在興奮之中。在文臣眼裏,有了這些鐵路,三個布政使司才會真正建立起來,大明才能夠牢牢控製住這些領土;在武將眼裏,這些鐵路都是一條條運兵路線,可以有效的控製地方叛亂......
興奮之餘,戶部尚書鬱新提出一個疑問,那就是沈大鐵路向北延伸,那麽浦口到開封的鐵路為什麽不向北延伸呢?
是啊?為什麽呢?
麵對眾人的質疑,嚴震直有些沮喪,他說出了一個眾人沒有想到的問題,那就是——目前無法在黃河上架設可供鐵路通過的大橋。(www.101novel.com)